书城传记稻盛和夫全传
34167200000019

第19章 艰辛经营,开创阿米巴理论体系(4)

企业上市有三种方式:第一是将公司老股东们的股份在市场上抛售,这种方法能为在创业初期为公司无私贡献的老股东们带来巨大的收益;第二种是公司发行一种新股份到市场上,把股份所卖得的资金放到公司的账户上;第三种方式是在前两种方法上比较折中的一种,证券公司一般都会以“老股东们付出的太多”为由,极力推行第一种方法。但是稻盛和夫却选择了第二种上市场方法,相对于为公司老股东们获利,稻盛和夫想得更多的是不断充实公司的现有资本。

在商界跌宕起伏多年的稻盛和夫总结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公司没有足够雄厚的实力作为资本,那么在尔虞我诈的险峻商业形势下就不可能得以生存,也就无从谈进一步的发展。且必须本着为公司员工的整体利益出发的前提,备足充裕的流动资金。企业生存与全员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的利益,而只有企业充分发展壮大了,员工才会获益无穷。这是作为一个经营者本应具备的常识,也是当仁不让的职责,更是企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

在大阪证券交易所第二分部上市的当天夜晚,稻盛和夫在滋贺工厂举办了联谊庆功会。稻盛和夫在操场上致辞说:“相信,全体员工的心情和我现在一样高兴而又激动,在这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似乎我们以前刻苦努力的辛劳瞬间如烟云消散。但是,我们可以忘记以前的日子吗?可以得意洋洋吗?不能,因为我们被赋予了不断取得胜利、不断为社会作贡献的使命。就像《快跑,幸太郎》那首歌里所描写的那样‘哪怕腿折了,也要继续奔跑’,我们必须要具备一种与命运赛跑的精神与决心。”

也是在1971年,美国经济相对冷缩的时候,飞兆公司的许多技术人员纷纷独立出来,成立了自己的半导体公司。在这样的情况下,副社长希望稻盛和夫买下位于加州圣地亚哥的陶瓷封装厂。稻盛和夫考虑对进出口限制的担心(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当时稻盛和夫位于鹿儿岛的川内工厂,一直为美国供应着大量的半导体封装,且月产量已经达到了100万个,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陶瓷封装厂),并且因为这家工厂能确保对美国制造商的稳定供货,他最终在1971年5月收购了这家陶瓷封装厂。

京瓷国际在收购这家工厂两个月之后正式启动运营,因为只有30名左右的员工,生产进度始终无法跟上,这跟日美生活及工作习惯上的差异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方的技术人员总是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美国的技术人员却坚决不同普通工人一起工作,而是习惯了坐在办公室里下达命令。这在美国人看来是顺理成章的,日方技术人员身先士卒的形象,在美国人眼里成了有失颜面的做法。不但如此,美国员工也总是迟到早退,对交货期视而不见。

在这种情况下,日方员工与美方员工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终于由交货期问题演变到了产品的质量问题,造成工厂严重亏损,进入了恶性循环。尽管稻盛和夫坚持每月飞去工厂一次,但依旧未能解决问题。在收购工厂的半年后,工厂亏损额已超过当时的收购额。就在稻盛和夫认为没有再维持下去的意义而准备关闭工厂的同时,有几个日方人员却站在稻盛和夫面前说:“请再给我们一些时间,保证能让工厂起死回生。”稻盛和夫决定答应他们,并告诉他们:“尽你们最大的努力,结果如何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不要给自己的内心留下遗憾。”

这些日方人员住在一间离工厂只有几分钟路程的简陋公寓里,在风雨无阻、忘我工作的同时,还费尽心思与当地的员工建立友好的关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地的一些员工渐渐投入到工作中来,并不断地要求加班,工厂渐渐走上正轨。

稻盛和夫很欣慰,每次去工厂为员工举办联谊活动时,员工们都会精心准备他爱吃的菜肴。看着欢呼雀跃的员工们,稻盛和夫总忍不住感叹,事业的失败并非在于国家之间工作习惯和经营方式的不同,成功的事业永远都需要员工们敢于挑战和身先士卒的工作精神。

在全体人员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京瓷的生产技术得到了电子商界的广泛肯定,并于1972年荣获了大河内纪念制造特别奖。一直以来,鹿儿岛县有关方面都极其希望稻盛和夫买下位于锦江弯北侧的4块地皮,尽管稻盛和夫一再婉拒,最终还是因为对方不断的请求而买下了共计约22万平方米的所有4块地皮。由于川内工厂的产量不断增加,超负荷的生产让员工身心疲惫,于是稻盛和夫决定在购买的锦江弯北侧地皮上建设新工厂。

新厂国分工厂完工后开始投入生产,主要以生产计算机屏幕显示管中的陶瓷基板为主。在当时,这种产品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但深感惋惜的是,由于计算机制造商严重泛滥、市场普遍哄抬价格,从而造成了陶瓷产品无法附和成本及客户要求,订单瞬间中断,国分工厂如火如荼的局面一下子变得死气沉沉,最终以倒闭收场。这件事让稻盛和夫明白了一个道理:“和人类一样,任何显赫一时的东西终会因为短暂的生命力而走向灭亡。”

稻盛和夫不是轻易就能被困难打倒的人。对于挫折,他视为上天赋予的考验,并努力去挑战;对于失败,他不会哀叹时世,只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他时常这样鼓励员工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我们必须把这句话灌输到自己的内心,时刻保持一种理性的心态”。他常在内心告诫自己,一次失败,哪怕需要一千次乃至千万次的实践,也要去争取,只有这样才会迈向成功。

随着京瓷公司新工厂的不断建设以及对外贸易部门的迅速发展,公司出口交易量猛增。在一次晨会上,稻盛和夫高声说出了“月销量达到10亿日元就去夏威夷!”的口号,相较上年度的月销量,此次的目标算是高了一倍。于是下面有员工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假如达不到呢?达到8亿、9亿能否去香港?”稻盛和夫哈哈大笑着回答:“那就只有去东京的寺庙修行咯。”稻盛和夫的幽默是众所皆知的,对此,全体员工也都不以为然。晨会结束后,各个阿米巴都在讨论着怎样达到目标与去夏威夷的话题。

终于,由于各方面的极力推动和努力下,月销量达到了9.8亿,与10亿也仅是一步之距。稻盛和夫再次为“人所具备无限的可能性”而喝彩,他遵守诺言,于1973年1月,带领13000多名员工乘包机飞往香港。此后,稻盛和夫又不断提出“18亿日元去关岛”等口号,而全体员工都在朝着这些目标竭力奋斗。

但是,1974年年初全球遭遇石油危机。稻盛和夫觉得去旅游就不合时宜了,于是和员工商量后,决定用发放奖金代替旅游的方式,作为对员工的奖励。

1974年年底,稻盛和夫遇到了创业以来最严重的困境,于是他思考再三,最后提出“希望冻结一年的加薪要求”,京瓷工会内部经过商讨,一致表示接受稻盛和夫的提议。但是,工会的上级前线同盟对这一提议表示出严重不满,并向公司提出29%的加薪要求,工会内部对于服从前线还是接受提议展开了激烈的争讨。

最后工会召开了临时大会,通过了脱离前线同盟的决议,还制定了《京都陶瓷工会宪章》,宪章明确表明:“工会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劳资双方的共同利益,而劳资双方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应本着统一思想、统一战线的共轴关系,在困境与幸福中携手共进。”

从此之后,京瓷的工会确立了一条独立的道路,没过多久,公司也逐渐走出困境。1975年,稻盛和夫将“冻结一年的加薪要求”解冻,还提高了员工的薪酬,提高的这一部分远远超过了当时工会前线同盟提出的加薪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