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性的优点
34163100000006

第6章 减轻忧虑(2)

“那天,我写的是:

第一,我担心什么?我害怕明天被送进宪兵队。

第二,我该怎么办?以往我回答这个问题顶多花三十分钟的时间,但是这次我花了好几个小时来想这个问题,还一一列举了自己可以采取的行动以及每一样的后果。简单说来,我可以去找那个日本‘军方清算员’解释清楚,可是如果翻译故意激怒他,我可能就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处死了。其次,我还可以选择逃走,当然这条是最不可取的办法,因为日本人一直在监视我,如果我被他们抓住,会直接被枪毙的。第三个办法,我留在自己的房间里哪也不去,连公司也不去。不过这样的话,日本人会更加疑心,也许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我就直接把我带走了。最后一个办法我觉得比较可行,星期一早上我照常上班,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也许日本人还会忘记这件事情,而且他们那时也比较冷静了,即使问起我来,也更容易听进去我的解释。而且离开住处去上班,还可以让我摆脱身边两个日本宪兵的监视。

“想到这儿,我决定采取第四个办法,星期一一大早,我和往常一样来到公司。当我走进办公室时,日本的‘军方清算员’正坐在那里,谢天谢地,他只是看了我一眼,什么话都没有说。六周后,他奉命调回东京了,我的担忧就此结束。”

李欧菲将自己能活着从日本人手里逃脱归功于自己的镇定。他认为,要不是那个下午他能坐下来冷静分析自己当时的处境、采取合理的做法,他很可能就会陷入一片混乱,甚至还有性命之忧。如果他没有清晰地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接下来的日子他都可能如惊弓之鸟一样生活在对日本人的恐惧中。万一他周一上班见到日本人时满脸恐惧,肯定会引起他们的怀疑,进而追究那张保单。

李欧菲认为,如果我们因为不能达到目的、不能控制自己,总是在一个小圈子里团团转,那么我们离精神崩溃也就不远了。人一旦清楚、明确地作出一个决定之后,一半的忧虑都会随之消失。他介绍了可以减轻他90%忧虑的办法:

第一,明确写出自己担心的事情。

第二,冷静地分析对策。

第三,明确地作出决定。

第四,决定好就去做。

作为今天美国在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几位商人之一,格兰·李欧菲先生诚恳地告诉我,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对忧虑的冷静分析和正视。

威廉·詹姆斯说:“决定一旦作出,就要在当天付诸实现,不必担心因此产生的责任和后果。”他的意思是,只要我们经过深思熟虑作出了决定,就要马不停蹄地去做,如果到时再停下来左顾右盼的话,结果只能是再带来更多的困惑。

俄克拉何马州最成功的石油商人怀特·菲利浦用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如何将决心付诸行动:“我的经验告诉我,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后,还一味地考虑、思索,一定会造成新的困扰。当过多的调查和考虑束缚住我们行动的手脚时,就说明到了我们毫不迟疑去行动的时候了。”

在这一小节的结尾,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格兰·李欧菲的方法:

第一,我担心什么?

第二,我可以做什么?

第三,我的决定是什么?

第四,什么时候付诸行动?

2.给生意中的忧虑打五折

我们常常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开会讨论问题,但却从没人明白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工作了很长时间的人,初次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会想:这是个多么荒谬的标题啊,我都工作十几年了,还能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吗?现在竟然有人要告诉我可以减轻一半的压力,真是荒谬啊!

如果我在几年前看到这个标题,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这样的标题大而空,好像可以回答你任何问题,但是又什么都解决不了。的确,从我之前分析的结果来看,真正能帮助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我能做的,只是让你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给你提供一些参考,剩下就看你的了。

在这里我得再提一次亚力西斯·柯瑞尔博士的话:“不会拒绝忧虑的商人,一定不会长寿的。”

忧虑危害的严重性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了,如果我能帮你减轻其中的10%,你觉得满意吗?如果你觉得满意,下面我就给你介绍一位商人,看看我的办法是如何减轻了他50%的忧虑的。事先我要声明的是,我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我不会给大家讲那种没法查证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里昂·许孟津,他是西蒙出版社几位高级主管之一,现在在洛克菲勒中心担任袖珍图书公司董事长。他这样对我介绍他的经验:

“十几年来,我每天都有至少一半的时间用来开会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们时而紧张得走来走去、时而坐立不安、时而还会大声争吵和辩论。散会后,我总是感到精疲力竭,可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当时如果有人告诉我可以找到办法减去开会时间的四分之三,我一定觉得那是个笑话。可是后来,我一直在想,肯定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果然被我找到了,这个办法我已经用了八年了,不仅提高了我的办事效率,还改善了我的健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我立即停止了原有的开会议程。以前我们开会时,总是由每个人将烦人的事情先报告一遍,然后再问我该怎么办。第二,破旧后,我立了一个新规矩,任何一位想问我该怎么办的同事,必须自己首先准备好一份报告,同时回答四个问题: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起因是什么?可行的解决方法有哪些?你觉得哪个最好?因为我们以前开会时,经常是大家争吵了半天后,才发现都没有明白到底为什么争吵。等有人提出解决方法时,又马上会遭到不同意见的围攻,甚至最后都跑题了还不知道。

“新规矩实行后,我的下属很少再拿着那些问题来烦我了。因为他们发现,为了认真回答上面四个问题,他们必须搜集大量的事实材料,慎重考虑后才能想出最可行的解决方法。这样一来,他们至少有四分之三的问题不用再来问我,即使当他们来和我讨论剩下的四分之一问题时,耗费的时间也少了三分之二,因为他们事先已经有了一个大致清晰的思路,只不过在无法把握更大决定的时候征求我的意见罢了。”

经过里昂·许孟津的改革,如今袖珍图书公司的办公室再也看不到众人耗费大把的时间讨论一个谁都说不清楚的问题了,大家都把节省下的时间用在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上。

法兰克·毕吉尔是美国保险业巨子,他用类似的方法不仅减少了生意上的忧虑,更可喜的是还增加了公司收入。

法兰克·毕吉尔说:“在我刚开始推销保险时,我对工作充满了单纯的热情,可是后来在工作中发生了点儿事情,让我一下子很气馁,开始看不起自己的工作,甚至一度想要辞职。这时我想到另一件事,周六早上我坐了下来,开始寻找自己忧虑的根源。

“我开始问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的好方法?答案又是什么呢?其实那段时间我一直被业绩不好所困扰,我拜访了那么多客户,和他们谈得也很好,可是每到要签约的时候,他们总是犹豫不决。为了找到解决的办法,我拿出自己这一段时间的工作记录本,发现我卖出的保单里,有70%是第一次见面就成功签约的,另外23%是在第二次见面敲定的,只有7%的保单是经过多次见面成交的。看到这,我真是很难过,原来我的沮丧只是为了这7%啊,换句话说,我工作中至少一半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上面了。想清楚这些后,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我坚持每个客户最多拜访两次,把其余的时间用在开发新客户上面。结果真是难以置信,我的业绩是原来的两倍。”

法兰克·毕吉尔在美国人心目中是明星保险推销员,可是谁能想到他还曾打算放弃自己的工作呢!看了他的故事,我们可以说冷静地分析问题促使他迈出了事业上的一大步,并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看书的你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呢?这里我把这几个问题再列一下:

第一,问题到底是什么?

第二,问题的起因是什么?

第三,可行的解决方法有哪些?

第四,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