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没有纸,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可是,你知道吗?2000多年前,人们真的生活在一个没有纸的世界里。人们为了寻找记事的材料,真不知想了多少办法,付出了多少劳动呢!
远古,人们用“结绳”、“堆石”等办法记事。有了文字后,我们的祖先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之类记事,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使用。
据说,简牍的使用,曾经使读书人欣喜若狂,它代替了甲骨和金石,可以用绳子串起来,而且也方便轻巧许多。但是,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它仍然笨重得不可思议。据记载,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竹简公文,就重达120斤(秦制)。西汉时,齐人东方朔曾写了一封信给汉武帝,用了3000根竹简,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能勉强将它举起来。汉武帝读这封信足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
缣帛是一种丝织品,虽然它轻便光滑,是非常好的书写材料,但是它价格昂贵。在汉代,一匹缣帛(宽2.2尺,长40尺)相当于720斤米的价格。这种材料,一般人是用不起的。
寻找廉价易得的书写材料,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人们终于发明了用麻绳头、破布、旧鱼网等废旧麻料制成的植物纤维纸。
最早人们是在制作丝棉时发现了纸的。制作丝棉,漂絮时,残留的丝絮粘在篾席片上,等晒干以后,把残絮剥下来就成了一层薄薄的絮片,如果用来书写,倒是很好的材料。这样人们发现了最早的纸张,并从中人们得到了启发。后来,人们在沤麻的过程中,同样得到了由麻纤维构成的薄片。人们对纸的制造有了一定的认识。
说起造纸,不能不谈及蔡伦。
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省宋阳县)人,是东汉和帝时的太监,他才学出众,通晓各业,得到皇帝的重用,任尚方令,专门负责监制皇宫用的器物。相传,纸就是蔡伦发明的。
但是近几年一系列的考古发现,早于蔡伦200多年前就已经在使用纸张了。
1933年在新疆罗布泊汉代烽燧亭故址出土有一张古纸,同时出土的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的木简,表明古纸是西汉遗物;1957年在西安灞桥发现一叠古纸,年代在公元前118年前;1973年在甘肃居延发现两团古纸,年代约在公元前73年至前49年;1979年在甘肃敦焊马圈湾发现古纸5件8片,为公元23年以前的遗物;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一张古纸,上面绘有天水一带的地形图,是公元前2世纪时西汉早期的遗物。
这些古纸,大都是麻纸,表明我国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时,就已经以麻作原料制作纸张了。
虽然纸并非蔡伦发明,但是他对于中国古代的造纸仍然功不可没。蔡伦非常善于创造,勇于思考。那时的皇宫工场中集中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其中就有缫丝、沤麻以及具有造纸技术的能手。在蔡伦的支持下,工匠们敢于创新,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造出了一种价廉物美、适于书写的纸张。蔡伦将之呈于汉和帝,使这种纸及其制造方法受到赞许,因此,公元2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得到推广,到了三四世纪,纸基本上取代了帛、简,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另外,蔡伦在造纸技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蔡伦之前,纸张都很粗糙,麻纤维捣得不够烂,纤维在成纸时分布不均匀,因此不便于书写,大都只是用来包装物品,虽偶有用于书写,但在文化的传播上还没有发挥积极作用。而蔡伦所造的纸品质大为提高,成为价廉物美的书写材料,深受人们的欢迎,因而很快大量生产,使造纸术迅速普及。蔡伦首先发明了用树皮造纸的方法,大大地扩展了造纸原料的来源。因蔡伦于公元114年被封为龙亭侯,他主持制造的纸张就被称为“蔡侯纸”。
造纸的工艺过程大致为:沤泡原料,即把要造纸的植物纤维放在水中浸泡,使其润胀、脱胶;打浆,即把植物纤维切碎,捣烂,用水洗清,在打浆之前一般加石灰水并加温沤烂再除去其中的杂质;捞纸,即用帘床捞取纸浆,使纸浆均匀分布在帘床上,成为湿纸;风干,取下湿纸,让其自然风干,后来发展为烘干,这样一张纸就造成了。如果纸面皱涩,还要经过砑(压)光,才能用于书写。
自从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提高了纸张质量以后,纸张便逐步代替了我国原先使用的竹木简和缣帛,成为我国历史上主要的书写材料。自汉以后,我国的造纸技术不断发展,造纸原料不断扩展到藤、竹、稻草等,纸张的品质也逐步提高,并出现了蜡笺、冷金、错金、罗纸、泥金银加绘、砑花等一大批名贵的工艺纸。
纸张不但在我国引发了一场书写材料的革命,而且随着中外的文化交流,先后取代了埃及的纸草、印度的树叶,以及欧洲的羊皮,引起了世界性的书写材料变革。6世纪,造纸术传到朝鲜和越南,又经朝鲜传入日本,8世纪传到阿拉伯。后来不断传入欧洲,流传全世界。
造纸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