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及时发现积压存货并进行处理。对于积压存货,不少企业采取挂账方式而不予处理,这样做表面上不会减少当期收益,但对企业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存货一旦积压滞销,损失实际已经形成,企业无论处理与否,削价损失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拖延的时间越长,需要降价的幅度会更大,推销的难度也会越大,造成的损失实际会更多。采用挂账方式,积压存货占用的资金不能及时盘活,不能投入企业资金周转增值过程,形成机会损失。占用的资金还需要支付利息费用,仓储和积压存货还要支付储存费用,由于存货损失不能处理,使企业利润虚增,增加企业税收,导致现金流出量增加。因此,企业要从盘活资金的角度出发,积极地处理有问题的存货。
企业积压的有问题存货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推销方式,一般都无法按正常市价销售出去,采取削价策略是不可避免的。在对有问题存货进行削价处理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机会损益,分别对待。
对于冷背呆滞、残损霉变的存货,其削价幅度的确定,应以能否销售出去为原则。因为这类存货几乎无销路可言,要能销售出去,削价幅度可以很大,否则,错失机会,企业将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对于那些过季积压或预计未来某一时间能够由滞转畅的存货,企业需要通过机会损失分析,来确定有无必要降价处理,以及降价的幅度。机会损失分析是用削价处理后的损失额减去盘活资金的再投资收益的净损失额与储存待销所增加的成本费用比较。
削价处理的净损失额=削价损失-削价后盘活资金的再投资收益
待机销售的成本费用增加额=借款利息+保管费用+存货损耗
当销价处理的损失额小于待机销售的成本费用增加额时,可以考虑进行削价处理,否则应当待机销售。
3实行分级归口管理
存货的分级归口控制,是加强存货日常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管理方法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1)在厂长经理的领导下,财务部门存货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企业必须加强对存货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促进供、产、销互相协调,实现资金使用的综合平衡,加速资金周转。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根据国家财务制度和企业具体情况制订企业资金管理的各种制度;②认真测算各种资金占用数额,汇总编制存货资金计划;③把有关计划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④对各单位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统一考核资金的使用情况。
(2)实行资金的归口管理。根据使用资金和管理资金相结合,物资管理和资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每项资金由哪个部门使用,就归哪个部门管理。各项资金归口管理的分工一般如下:①原材料、燃料、包装物等资金归供应部门管理;②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归生产部门管理;③产成品资金归销售部门管理;④工具用具占用的资金归工具部门管理;⑤修理用备件占用的资金归设备动力部门管理。
(3)实行资金的分级管理。各归口的管理部门要根据具体情况将资金计划指标进行分解,分配给所属单位或个人,层层落实,实行分级管理。具体分解过程可按如下方式进行:①原材料资金计划指标可分配给供应计划、材料采购、仓库保管、整理准备各业务组管理;②在产品资金计划指标可分配给各车间、半成品库管理;③成品资金计划指标可分配给销售、仓库保管、成品发运各业务组管理。
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
一、固定资产特点
1固定资产的确认
固定资产是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可反复使用而实物形态不变的资产。固定资产按以下两个标准来确认。
(1)生产经营使用的房屋及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论单位价值大小,只要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即为固定资产。
(2)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只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会计制度对生产经营固定资产只规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而不规定其单位价值,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由企业确定,这就存在价值标准确认高对企业有利和确认低对企业有利的问题。确定了价值标准后,价值标准以上的作为固定资产,价值标准以下的作为流动资产中的低值易耗品,不同资产形态资产的购量成本得到的补偿程度也不同。
2固定资产的特点
与流动资产相比,固定资产一般有以下特点:
(1)使用时间长,获得补偿的时间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它能多次参加生产经营过程,而不改变其实物形态,其减少的价值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逐渐地、部分地在使用期间内以折旧的形式转化为成本费用,并随着产品价值的实现转化为货币资金获得补偿,因而固定资产成本获得补偿的时间也较长。
(2)收益高、风险大。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劳动资料,主要包括厂房和机器设备,使用时间长,是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它和无形资产共同被称为长期经营资产。固定资产的固定不仅表现在其实物形态的长期不变上,还表现为它所内含的技术形态的相对固定,进而使其用途也较为固定。这些资产不易改变用途,表现为用其所生产的产品使用价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期间较长,在这个较长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使用价值也很难改变,也即固定资产的投资具有不可逆转性,但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却在不断变化,这正是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较大的原因。事实上,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收期限越长,市场需求的变化越大,投资的风险也就越大。此外,当固定资产所生产的产品不适合社会需求时,如果处理和变卖固定资产,其价值也因固定资产的使用功能丧失而变得低廉,导致残余价值不能得到补偿的风险。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较大,相应的,其投资收益也应较高。主要在于:固定资产投资通常具有战略性。战略性会给企业带来长期收益。
总之,固定资产投资一旦成功就会取得高收益,一旦失败,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在财务管理中必须权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通过强化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论证,尽可能避免风险,实现收益。
(3)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相分离。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是以折旧的方式分次计入产品成本,分期从销售收入中收回的。而实物的更新则要在固定资产使用一定时间,待到报废时,用累积的资金购买或建造新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的分离,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价值管理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固定资产实物的管理。在价值管理中要求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通过折旧收回投资是按时间顺序分期收回的,从资金时间价值角度看,越是提前收回的货币资金,其价值越大;反之价值越小。折旧所能形成的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包括两部分:一是提前折旧收回的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二是提前折旧收回货币资金从而延期纳税使现金暂时多余而带来的资金时间价值。考虑固定资产使用后,折旧分期进行而带来的价值差异,也必须将其与投资初始日进行价值同口径计算,这要求企业不仅要合理选择投资的投出时间,也要通过折旧方式的选择,合理确定折旧的时间和折旧数额。
二、固定资产价值
研究固定资产价值有助于管理者掌握固定资产质量,了解固定资产的收益性,固定资产有三种价值,分别阐述如下:
1固定资产原始价值
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也称固定资产价值,是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原始价值主要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初始规模,也是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依据。固定资产取得时的成本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确定:①外购的固定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买价、包装费、运杂费、安装费和缴纳的有关税金等作为原始价值。②自建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原始价值。③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按双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原始价值。④换入的固定资产,按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作为固定资产原始价值。
2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净值是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后的余额。固定资产净值可反映固定资产占用资金和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3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反映固定资产在目前市场情况下和技术水平下的实际价值。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差额。
三、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而发生的价值转移和价值补偿,是固定资产初始支出在使用期间的分摊和收回,是衡量固定资产磨损的价值尺度,也是企业更新改造资金的重要来源,固定资产折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使用年限法
又称直线法,是按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平均计提折旧的方法。按此计算方法所计算的每年的折旧额是相同的。因此,在各年使用资产情况相同时,采用直线法比较恰当。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折旧总额折旧年限
=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预计使用年限(折旧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或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折旧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是指以固定资产能提供的工作量为单位来计算折旧额的方法。工作量可以是汽车的总行驶里程,也可以是机器设备的总工作小时工、总作台班等。其计算公式为:
(1)按行驶里程计算折旧:
单位里程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总行驶里程
(2)按照工作小时计算折旧:
每工作小时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总工作小时
(3)按照工作台班计算折旧:
每工作台班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总工作台班
各月折旧额=每工作台班折旧额×各月实际工作台班
工作量法主要适用于使用频率不均衡的大型设备。
3双倍余额递减法
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用直线折旧率的两倍作为固定资产折旧率,与固定资产在每一会计期间的期初账面价值相乘,从而确定当期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1折旧年限×2×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月折旧率
实行双倍余额递减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
4年数总和法
是指固定资产原值减去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折旧数)来确定折旧额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限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在以上计算方法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均属于加速折旧法,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折旧方法。
加速折旧法对于加速资金周转,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速折旧法可以起到推迟纳税时间和变相减税的作用。
(2)加速折旧法有利于企业加快资金周转,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企业采用上述哪种折旧方法,预计净残值确定为多少,预计使用年限多长,由企业自己确定。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按照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
四、固定资产经济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不仅涉及固定资产的产出效率,而且涉及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而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又与折旧的多少相联系,它是产出的投入成本。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可能全面考核固定资产的利用状况。从财务角度考虑,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不仅指其实物的使用年限,也指自然使用年限,更强调其经济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通常包括三种使用年限:技术使用年限、经济使用年限和物质使用年限。技术使用年限是指由固定资产所包含的技术所决定的使用年限,是设备从开始使用直至因技术落后而被淘汰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经济使用年限是指由固定资产使用费用决定的使用年限,当固定资产超过这一使用年限继续使用,则要付出高额的维持费用,在经济上就不合理了。物质使用年限是由于物质磨损的原因所决定的设备使用年限,即设备从开始投入使用,由于磨损使设备老化、坏损,直至报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三种使用年限中,物质使用年限的时间最长,技术使用年限的时间最短,经济使用年限居中。企业在决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时,以哪个使用年限为标准呢?对于高科技企业,尤其是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的企业,其中的关键性设备,采用技术使用年限为依据来确定使用年限,是比较适合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的大多数固定资产,采用技术使用年限来确定使用年限就不一定合适。如果采用物质使用年限来确定使用年限,其折旧年限过长,资金回收太慢,并且固定资产的效率也不会高。因此相对而言,采用经济使用年限来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对大多数固定资产来说更为合适。
1固定资产经济使用年限的含义
固定资产经济使用年限是由固定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益决定的,它指固定资产的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平均成本由资产成本和劣势成本构成,资产成本指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上的成本。在不考虑机会成本和资金时间价值情况下,资产成本就是各年的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越长,每年所分摊的折旧额就越低,所以,资产成本与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成反比。
劣势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指由于固定资产使用的自然损耗。逐年降低效率和精度而逐渐增加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以及次品、废品损失等;另一部分是指随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维修费。固定资产的劣势成本随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同向变动。
正由于固定资产平均成本中资产成本随固定资产使用期的延长而递减,劣势成本则随固定资产使用期的延长而递增,所以,固定资产年均成本在固定资产的自然寿命的初期是递减的,在自然寿命期内的某一时点为止,年均成本达到最低,超过这一点后,便开始逐年增加。因此,年均成本最低点的时间也就是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期或经济使用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