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皆成文章。亲情使人感动,友谊令人陶醉,美景让人留恋。如海一般的父母深情,如梦一般的金色童年,如画一般的山山水水……值得一写的真是太多了。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抒写吧!
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以《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在“如”字前后分别填入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考场作文
生命如花
生命如花,每一个人的生命就像那园中的花儿一样,会绽放,会凋谢。
可是,谁又敢说它不曾美丽,不曾香气扑鼻。每一个人如每一朵花,各自有形,各自有色,各自有香。
你也许会生于峭壁之上,你也许会生于百花丛中,如何让别人知道你的美丽,这还得问你自己,不必哭泣,尽管你的生命开始于峭壁,其实你生在哪里都会有美丽,比如天山上的雪莲,比如百花丛中的玫瑰。生命何尝不是如花儿一样,但你要懂得:我想努力,要让每一个走过我的人看到我的美丽,让每一个停步的人,为我的花香而深深吸一口气……
偶然的一次,我去一间花店买花,店主在她那透明的花店中放满了各式的鲜花,淡淡的香气飘逸,她问我送人还是自己摆设,我说留给自己,但又怕花儿会枯萎而不再有香气,店主于是为我打开了几个盒子,里面也是花朵,有着浓浓的香气,但花儿却是干的硬的。“是干花,自家摆着,好看好闻,不用浇水”。最后,我还是买了几朵鲜花回去。
我不知道,鲜花已经如此美丽,为何人们还想要不时地用干花去代替,难道为了香气?为了美丽?还是为了生命的无期?对照我们自己,因为生命的短暂而担心,总想找到什么,留下什么,来做永久的代替。究其原因,一定都是因为生命中没有美丽,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去努力去用心,直到结束的那一天,才无比的伤心。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在生命的一开始,就永不放弃,自强不息。在我们的生命中,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奇迹。那样,当你将要离去,不会因为后悔而哭泣。你会说,我曾经美丽,直到最后,我仍然永不放弃,自强不息。我相信,即使逝去,我还会因为过去付出过努力而如同花儿一样,香飘四季。
生命如花,当它还在的时候,让我们努力去活出生命的价值,像花儿一样,既然我在这里,我就要让我的美丽我的价值,留在这里。
生命如花,让我们不断努力;让我们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美丽。
亮点看台
本文大题小作,宽题窄写,仅就“生命如花”展开议论抒情。这样,文章主题单一、集中,就容易写得深刻、鲜明。生命如花,我们要努力,要永不放弃。文章紧紧抓住这一中心来写,针对性强,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结合得很自然。文章采用“复笔取神法”,开篇和结尾用“生命如花”这一与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构思框架,增强了文章的神韵和对人们心灵的震撼力。这就如同山水画中近景山峰和中景山峰、远景山峰,不仅是山峰的重复,而且是层次和结构的延伸、主题思想的深化。本文文采飞扬,句式整散结合,语言精美典雅,堪称蕴涵深刻而又富有文采的佳作。
夏雨如诗
窗外,是淅淅沥沥的小雨。
窗内,是我和我的一帘幽梦。
飘雨的天空迷迷蒙蒙,让人想起一句少游的词“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夏雨如诗。不错,它就像个小精灵,永远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雨是清冷的,它有它的美丽,它有它的明皙,但更多的是寂寞。远离阳光,这是她的完美,也是它的缺憾;这是她的幸运,也是它的悲哀。但若不是如此,它也许就不会美丽,不会如诗。
雨是灵性飞扬的,且不失激情。“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它看不惯混浊的尘世,便用自己的身体勇敢地洗去污秽,只留下一串如诗般的晶莹痕迹。
雨亦是隽永的,虽然它隐藏了自己的美。那种美,是一种缥缈的凄美,但能领悟它的人古来少之又少。
李商隐算是一个吧!他爱观雨,赏那“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美景;他也爱听雨,因为他懂得“留得残荷听雨声”。林黛玉也独爱这一句吧。
易安居士则发现了雨的婉约善感的另一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亦有情啊!
还有那风华绝代才情无双的唐婉,雨在她眼中是那样的忧伤。面对昔日爱侣陆游的一阕令人肝肠寸断的《钗头凤》,她只能无限惆怅地提笔道:“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在她眼中,雨成了凄然送春的使者,哀婉至极!
王维就不同了。雨在他看来亲近平和地一如邻家姑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好美,犹如一幅清新雅致的写意画,叫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除此之外,李后主眼中的雨,苏东坡心中的雨,林清玄笔下的雨也都打动了我的心弦,让我深深感受到雨的美丽。
所以,一人独坐窗边时,总是盼着天空飘雨。也许,我真地已爱上了那一帘如诗的夏雨。
亮点看台
作者笔下的雨好美,她多情善感,灵性隽永。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夏雨,像一位妙龄少女款款而来,像一位纯情天使洒下爱与歌。作者是善于抒情的,借夏雨的形象抒写了对美好事物的礼赞之情。文中大量引用诗句,体现作者丰厚的积累,也增强了行文的气势。通过多角度的描画,夏雨如诗,美的昭然。在“夏雨如诗”的统摄下,文章或直言她的“清冷”,她的“明皙”,她的“寂寞”,她的“缺憾”,她的“悲哀”;或通过引用诗人的诗句对夏雨作出形象、生动、立体、直观的诠释。或许有了这种扇形的独特构思,使得作者能够尽情抒写自己喜爱“一帘如诗的夏雨”的情思,也为尽展才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如果文章后半部分能像前半部分一样,有清晰的段首句,那么文章会更完美。
诗苑如画
读过王维诗的人都知道,在他的诗里,你可以走进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笔直的一缕轻烟,那赤热的一轮红日,仿佛就在眼前。
我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和诗接触了。那时候,只知道记着诗的上一句,然后拼命回忆下一句是怎样的。在我面前,诗只是一纸空文,没想过要领略诗魂的潇洒,更没想过要走进诗的世界去寻求知识的金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焕的诗带我走进了诗的世界,我真正感受到了诗的美。此后,诗就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像雏鸟依赖母亲的翅膀,小鱼留恋温暖的河床,绿叶紧抱枝头一般,飞进了诗的天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看见诗圣杜甫正在泰山之巅远眺,那是一脸的壮志豪情;“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我看见少妇伫立在阁楼等待心上人归来,那是一脸的幽怨离愁;“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看见春意葱茏的大地,那是复苏的喜悦和欢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看见李清照憔悴地倚在帘后,那是萧瑟的思念与悲哀……
我漫步在古诗苑里,眼前闪过的是一篇篇文人墨客的奇异文笔,目不暇接却又不能不看。诗人的喜悦感染了我,我为友谊的坚贞而欢呼;诗人的愁绪笼罩着我,我为往事的苦楚要落泪;诗人的豁达解脱了我,我为心灵的自由而感恩。读诗,不仅仅只是为了欣赏,我更期盼的是与古仁人互通心得,我寻寻觅觅,在诗的长廊里追寻知己,好在诗苑总是如此大方,我可以尽情地在此嬉戏,我要和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我要和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要和赵师秀沉浸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乡间夏夜中;我要和晏殊去游园,感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我坚信诗是毫不吝啬的,有诗的世界才多味,有诗的世界才完美!为何不卸下包袱,同我到诗苑一游呢?
亮点看台
在考场有限的时空里,一篇700余字的短文,竟然运用了10首诗歌中的诗句,而且运用得如行云流水,自然之极,令读者拍案叫绝。看得出来,该考生是一个痴迷于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的人。小小年纪,对诗歌的热爱与见解热烈而独到。文中交替穿插了不少古诗句,不仅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喜爱赞美之情,更增强了文学张力,提升了文化气息,读来令人心驰神往。排比句的恰当运用,增强了语势。文笔清新自然,行文一气呵成,意境深远,本身便如诗如画,作者颇高的文学素养和颇深的文学内涵跃然纸上。
初三如咖啡
望着时光的背影,发现初三已似流沙般从指尖滑过。初三如咖啡,是苦的,因为它是人生道路上最曲折的一段;初三如咖啡,是涩的,因为它是人生中的花季雨季;初三如咖啡,是甜的,因为它是人生中最精华的部分。
中考的倒计时,警示着我们时光如箭。高大的书本,挡住了操场上的喧闹,教室中一片死寂。当学弟学妹们挥洒着运动的汗水时,我们在奋笔疾书;当学弟学妹们呼喊着回到公寓时,我们在苦解难题;当学弟学妹们仍在梦乡时,我们在恶补英语;当学弟学妹们应着铃声冲向食堂时,我们在狂背社会。
初三如咖啡,是苦的,因为我们肩上背负着太多的压力。可是我们才16岁,16岁的活力是需要被释放的。于是16岁的我们来到球场,那块陌生又熟悉的地方。接到皮球,那握惯笔杆的手也感到陌生。那圆形的怪物在我们手中跳跃,它的魔力又透过指尖,重新振奋了那颗尚存一息的心。可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回到教室又免不了班主任的一番教导。
初三如咖啡,是涩的,因为我们的骨子里有种东西叫叛逆。
当我们把压力化为动力,叛逆转为进取后,又义无返顾地投入学习。当自己的名字又重新上榜时,自豪感和成就感就油然而生。心中又更加佩服自己了,又以此勉励自己更加努力。朋友的祝福,老师的赞许,父母的欣慰又让我的心重新振奋。当然也免不了对未来的一番憧憬。
初三如咖啡,是甜的,因为我们的心中渴望成功。
每个人的一生,初三的经历只有一次。望着初三渐渐远去的背影,品上一口咖啡,又感受到了那充斥着苦、涩、甜的初三。初三如咖啡,曾经是未知的,如今是苦、涩、甜的,将来是美好的!
亮点看台
真情实感,是文章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打动读者的不竭源泉。文章开宗明义:“初三如咖啡,是苦的”;“初三如咖啡,是涩的”;“初三如咖啡,是甜的”。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它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也把我们带进了作者描述的情境中。初三的感受是独特的,无形的压力,年少的叛逆,成功的憧憬,失败的无奈紧紧追随。这感觉就如喝咖啡,一口入嘴,是苦的,舌尖转动,是涩的,吞后咂摸,是甜的。正是由于有这种生活经历,有切身感受,也正是作者认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才能找到如此精辟的比喻,联想得合情合理。文章夹叙夹议,形式灵活,思路开阔,加之准确精练的语言,也给文章增添了韵味。因时间关系,考生没有把“初三如咖啡,是甜的”这一内容具体展开,给读者的感觉是仓促收尾,这是美中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