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心灵故事
33615300000015

第15章

秦王政杀了吕不韦,把他的门客都轰走了。他感到困惑不解:“别国的人为什么跑到秦国来做官呢?”一个人连本乡本土都不爱护,还能爱护秦国吗?再说,秦国的事,他可以叫秦国人来办;秦国的朝政应当由他自己来管。他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就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别国来的客人不许住在咸阳。凡是在秦国做官的别国的人,全部免掉职务,三天之内离开秦国。收留别国的人要全部治罪。”

这道“逐客令”一出来,所有别国的人都给轰出去。被轰出去的大小官儿当中有个楚国人叫李斯。他本来是儒家大师荀卿的弟子,一向在吕不韦门下,吕布韦把他推荐给秦王政,秦王政曾拜他为客卿。这一次李斯被赶出咸阳城外,觉得非常懊恼。一路上他还想着办法。如果因为他是吕不韦一派的人而给秦王轰出去,那他以后不提吕不韦也行啊。只要秦王能够用他,别说是吕不韦,就是他老师荀卿的主张,他也能极力反对,前思后想,他决定再撞一回运气。就写了一个奏章,叫秦国人送给秦王政。秦王政拿过来一瞧,只见上头写着:从前穆公搜罗人才,在西边得到了由馀,在东边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接了蹇叔,从晋国迎接了丕豹和公孙枝。由馀、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枝都不是秦国人,可是穆公仍然重用了他们,收服了二十个小国,最终当了西方的霸主。孝公用了魏国人公孙鞅,改革制度,移风易俗,人民增加了生产,国家因此富强起来。惠王用了张仪,征服了三川、巴蜀、上郡、汉中、郢都这些地方,扩张了好几千里的土地,粉碎了六国合纵的阴谋。昭王用了范雎,废了穰侯,轰走了华阳,大大加强了国家的实力,实行远交近攻的计策,一步步地扩大了地盘。这都说明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都是依靠着外来的人做成了大事。假如这四位君王不搜罗人才,不重用外来的人,秦国哪能像今天这样富强?这么看来,外来的人并没有对不起秦国的地方,有什么理由要轰走外来的人?再瞧大王所喜爱的东西吧:昆山的白玉、随县的明珠、吴国的宝剑、北狄的快马、江南的金银、西蜀的丹青、齐国的绸缎、郑国、卫国的音乐——所有这些大王喜爱的东西,没有一件是秦国出产的!

如果不是本国的人就不任用,不是土生土长的东西就不要,那么,孔雀毛编成的旗子也就不能用;鳄鱼皮蒙成的鼓就不能打;宫女们的玉簪、珠圈、绣花的衣裳、五彩的飘带,都得扔掉;王宫里精美的象牙装饰品都应当改为粗糙的木器;音乐队里的丝弦乐器都得废除,全部改成秦国的瓦盆。但是如今大王不但喜爱这些好看的装饰、好听的音乐,并且还把赵国的舞女、郑国和卫国的美女都收在后宫里。这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享福作乐?凡是能够享福作乐的东西,即使是其他国家的也是全盘接受,并且比起本国的东西来还加倍地爱;一提起人才来,就不分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都轰出去。这么说来,大王单单看重音乐、珠子、玉器、美人,反倒看轻了关系着国家兴亡的人才了!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多,国家大的人口多,军队强的勇士多。泰山不抛弃泥土,因此能够堆得那么高;大海容纳了小河流,因此能够变得那么深;王者不拒绝众百姓,因此能够发扬他的德行。如今大王轰走外来的人,天下的英雄豪杰只好跑到别的国家去了。大王轰走别国的人就是给敌国增加了力量。将来秦国的危险跟祸患就可想而知了。

秦王政一边念着,一边不断地点头。

他立刻收回逐客令,派人叫回李斯,并让他官复原职。

不打不相识

“不打不相识”比喻不经过冲突,相互了解不深。

此典出自《水浒传》三八:“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兄弟,常言道:不打不相识。’”

宋江、戴宗、李逵三人在江州浔阳楼上喝酒,宋江想喝鲜鱼汤。李逵跳起来说:“我去讨两尾活鱼来与哥哥吃,船上打鱼的不敢不给我。”走到江边看时:只见约有八九十只船,都系在绿杨树下。李逵大喝一声:“船上活鱼把两尾与我。”渔人应道:“我们等不见渔牙主人来,不敢开舱。”李逵听后便跳上一只船去,把竹笆篾用力一拔,伸手去船板底下摸时,哪里有一条鱼。原来船尾开半截大孔放江水出入,养着活鱼,却把竹笆篾拦住,李逵这一拔把鱼都放走了。那七八十名渔人都奔上船,用竹篙来打李逵。李逵大怒,两只手一架,早抢了五六条在手,一似扭葱般都扭断了。正热闹时,只见一个人从小路走来,赶上去大喝道:“你这厮要打谁?”李逵也不回答,轮过竹竿便狠打。那人抢上来夺了竹竿,李逵便一把揪住那人头发,直把那人头按下去,提起铁锤般拳头去那人脊梁上擂鼓似地打,那人怎生挣扎?幸亏宋江来劈腰抱住,戴宗喝道:“使不得!”那人一道烟走了。

宋江、戴宗正埋怨李逵时,只听背后有人骂道:“黑杀才,今番来和你见个输赢!”回头看见那人撑着只渔船只是骂。李逵大怒,吼了一声腾地跳到船上,说时迟,那时快,那人把竹篙往岸边轻轻一点,双足一蹬,船便箭也似的投江心去了,那人说道:“且不和你厮打,先教你吃些水。”

两只脚一晃,船底朝天,两个好汉都撞下江去。只见那人把李逵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何止淹了数十遭。戴宗问众人:“这大汉是谁?”众人道:“便是本地渔牙主人,浪里白条张顺。”戴宗便叫道:“张二哥不要动手,这大汉是俺们兄弟,上岸来说话。”张顺认得戴宗,便放了李逵抓上岸来。戴宗指着李逵问张顺道:“你认得他么?”张顺道:“小人如何不认得李大哥?只是不曾交手。”李逵道:“你也淹得我够了。”张顺道:“你也打得我好了!”戴宗道:“你俩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自食其言

“自食其言”说明说话不算话,违背诺言。

此典出自《龙门子凝道记》:“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候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有一天,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便邀请他吃饭。老朋友答应说:“好吧!”吴起便说:“我等着你一起来吃。”

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有来,吴起便不吃饭耐心等候他。到了第二天早晨,他便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和他一起吃饭。

吴起不吃饭等待老朋友,是他怕自己说了话不当话呀。他守信用到这种程度,所以他才能够统率三军吧?因为要让三军服从他,所以必须要守信用才行。

陈蕃下榻

“陈蕃下榻”比喻以礼待宾客,也可用来指对贤才的敬重。

此典出自《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安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徐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家境贫寒,常常亲自耕种,不是亲自种植的东西就不吃。他为人恭谨、节俭、仁义、礼让,在他居住的地方,人们都很佩服徐稚的品德。官府屡次征召他做官,他都不愿接受。

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礼节聘请徐稚担任功曹。徐稚只好去应付一下,拜见陈蕃后就马上告退了。陈蕃在郡任职期间从不接待宾客,只有在徐稚来看他时,才特地为他摆设一张床,徐稚走后,陈蕃就把那张床悬挂起来。

陈雷胶漆

“陈雷胶漆”形容友谊真挚牢固。

此典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太守张云举重孝廉,重以让义,前后十余通记,云不听。……重后与义俱拜尚书郎,义代同时人受罪,以此黜退,重见义去,亦以病免。”

东汉时,有一个人名叫陈重,是豫章宜春人。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雷义。两人少年时代同在一起读书学习,形影不离。

长大以后,太守知道陈重有才德,便将他举荐为孝廉。但是,陈重觉得雷义的品行比他更高,认为应当让雷义做孝廉。于是,他就写了一封信给太守,让雷义去做孝廉。

太守没有答应他,陈重就前后写了十几封书信去,态度非常坚决。最后,太守也被感动了,就在第二年将雷义也举为孝廉,让他们俩都在郎署为官。

后来,官府又将雷义推举为茂才。这一次是雷义觉得自己的品德不如陈重,心中惭愧。

于是,雷义向刺史建议,把茂才让给陈重。但是刺史不答应他的请求。雷义十分为难,去吧,对不起朋友;不去吧,对不起刺史。无奈,他就假装得了疯病。为了能够装得逼真,使刺史相信,他便成天披头散发,满街乱走。这样一来,刺史只好取消了对他的荐举。

陈重和雷义两人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人们都非常赞赏他俩的友情,说“胶与漆粘在一起,可谓非常牢固,但是,仍然比不上陈雷二人的友情。”

耻与哙伍

“耻与哙伍”的意思是说,韩信耻于同樊哙这样的人同列,用以表示不屑与比自己差的人为伍。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西汉大将韩信虽然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但是汉高祖刘邦并不太重用他。起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不久又改封为楚王。后来,有人告发说韩信谋反,刘邦查无实据,便把韩信贬为淮阴侯。

韩信深知刘邦忌恨他的才能,于是常常托病,不参加朝廷的朝会。从此,韩信天天因为失望而增加怨恨,平常在家的时候,总感到非常失落、郁郁寡欢。他又觉得,自己竟然与绛侯周勃和颍阴侯灌婴同列为侯,真是太没面子了。有一次,韩信去将军樊哙家中做客(樊哙已被封为舞阳侯),樊哙跪拜送迎,在韩信面前自称为臣,并说:“您这样的大王身份反而肯下顾于臣,臣深感荣幸!”韩信从樊哙家出来,自我解嘲地笑道:“没想到我如今竟与樊哙这些人为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