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心灵故事
33615300000014

第14章

半面之交

“半面之交”形容交往的时间很短。

此典出自《后汉书·应奉传》注:“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出。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这段话意思是说:东汉的应奉记忆力很强。他在20岁时,曾到彭城去看望袁贺,袁贺当时不在家,房门关闭着。应奉叫门,袁贺家的造车匠人于是开门露出半张脸来看应奉,应奉就走了。数十年后,应奉在路上遇见造车匠,仍然记得他,和他打招呼。

闭关却扫

“闭关却扫”表示不与外界来往。

此典出自江淹《恨赋》:“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

东汉初年,有一位辞赋家叫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跟随刘玄一起作战。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死。

刘玄死后,汉光武帝刘秀招降冯衍等人,并任命冯衍为曲阳县令。冯衍虽然才华出众,在曲阳令任上也立过功,但由于刘秀的一些大臣毁谤他,因此迟迟得不到升赏。

后来,冯衍升为司隶从事,但又由于与外戚相勾结而被罢免。罢官后,他回到故乡京兆杜陵,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由于社会炎凉,人生坎坷,仕途险恶,冯衍回乡后,闭门自守,不敢同亲戚朋友来往,最后潦倒而死。

南北朝时梁文学家江淹非常同情冯衍等人的遭遇,写了一篇《恨赋》以抒发自己的同情之心。赋中写到冯衍回乡后“闭关却扫,塞门不仕”,意思是说,闭上大门,扫除车迹,不与外界来往。

宾至如归

“宾至如归”是说,宾客到来之后,就好像回到自己的家里。形容主人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葘患?”

鲁襄公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公元前542年),鲁国的国君鲁襄公死了。当月,郑国大夫子产陪同郑国国君到晋国出访。晋国国君考虑到鲁襄公刚刚去世,就没有接见他们。子产生气了,派人把所住宾馆的围墙全部拆除,让自己的马车可以自由出入。晋国大夫士文伯很不高兴,当面责备子产说:“我国的政事和刑罚都没有做好,导致盗贼蜂起,真不知诸侯国的大臣们到我国访问寡君的时候,如何才能保证他们的安全?因此,我们才派官吏修缮宾馆,把宾馆大门造得高高的,把围墙砌得厚厚的,以保证来客的安全。

而你却把墙拆毁了,虽然你们的随从能够保护好你们,可是别国的宾客又怎么办呢?我国是诸侯的盟主,修建宾馆的围墙,旨在接待好各国的宾客。如果把墙拆除了,叫我们拿什么来保证宾客的安全呢?寡君因此派我前来请教。”

子产回答说:“我国是一个小国,又处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大国可以随时向我国索要东西,没有一定的时间。因此,我国国君从不得安生,搜求国内所有的财货,亲自带来朝见贵国。然而却碰上贵国执事没有时间,我们见不到他们,又没有得到贵国的旨令,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朝见。我们既不敢呈上财物,又不敢把它放在露天里。如果马上呈上去吧,都是君王府库中的财物,不经过一定的仪式,我们就不敢奉献。把它们放在露天里吧,又怕日晒雨淋导致腐败毁坏,以至于更加加重我国的罪过。

我听说,文公做诸侯盟主的时候,自己住的宫室很小,连一个可供观赏的台榭也没有。可是,却把接待各国诸侯的宾馆建造得富丽堂皇,如同国君的寝宫一样,仓库、马棚都修缮得很好,负责建筑的官吏及时修整道路,泥瓦工按时粉刷墙壁。诸侯的宾客刚刚到来,掌管柴火的官吏立即点起庭院中的火把,仆人们仔细巡视宾馆,随时提供服务。车马有一定的地方安置,宾客的随从有人替换,管车的给车轴加油,管洒扫的和看守牲口的都认真地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各个部门的官吏,随时检查招待宾客的工作。文公及时办理宾客的公事,每一件都处理得十分恰当。他同宾客共忧同乐,宾客有不如意的事,就前去安慰;宾客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耐心加以指点;宾客缺少钱物,就加以周济。宾客来到这里,就像是在家里一样,没有什么不放心的地方。既不怕强盗和小偷,也不担心干燥和潮湿。现在却不同了,晋君居住的铜鞮别宫方圆有数里之大,而宾客居住的地方却如同奴仆居住的小屋子。车子进不了大门,而又无法翻墙进去;盗贼公然逞凶,天灾也随时降临;接见宾客没有明确的时间,召见的命令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达。如果不拆除围墙,就没有地方存放财物,那我们的罪过就更重了。请问执事,将怎么安排我们?鲁襄公病逝,不但是贵国国君的丧事,也是敝国的丧事。如获准及时献上礼物,我们一定把墙修好后再离去。如果能这样,就是晋君对我们的恩惠了。我们怎敢害怕困顿和劳苦!”

晋君听说这件事之后,便接见了郑君和子产。不久,晋国重新修建了宾馆。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或“高山流水”形容琴曲高妙;或指朋友间心意相通。又用“知音”比喻知己朋友。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春秋时有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是名闻天下的弹琴高手。

伯牙善于弹琴,而他的朋友钟子期则善于听琴。一次,伯牙弹起一支曲子,意在吟咏高山。钟子期听到琴声抑扬顿挫、刚劲有力,就说:“好啊!这一曲气势磅礴,就像泰山一样巍峨峻拔。”伯牙又弹起另一支曲子,意在吟咏流水。钟子期听到琴声舒缓自如、流畅明快,就赞叹道:“妙呵!这一曲浩浩荡荡,就像江河水奔流不息!”

又有一天,伯牙与钟子期到泰山之北游玩,遇上了一场暴雨,他们只好跑到山岩下面避雨。伯牙便拿出琴来弹奏。开始时,弹的是山风阵阵,大雨淋漓;然后表现风声更紧,暴雨如注;最后弹出山崩石裂,惊天动地……每奏一曲,钟子期便用准确的语言将乐曲的意境一一描绘出来。伯牙感慨万分:“你对琴声的理解力实在太奇妙了!对曲子的描绘与我的心思完全一致。

我无论有什么心思都逃不过你的耳朵。你真是一个难得的知音呵!”

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于是就拉断了琴弦,摔碎了琴。他说:“知音都没有了,我还弹什么琴呢?”从此他终生不再鼓琴。

驳逐客令

“驳逐客令”比喻用花言巧语说服别人使自己留下来。

此典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长信侯作乱而觉……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尽得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十年,相国吕不韦免。……大索,逐客。

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

春秋时候,吕不韦为了一个落难的王孙异人,倾家荡产,千方百计让他当上了太子,又为他娶了赵姬,养了秦王政。在他看来,秦王政就算是叫他一声“爸爸”也不过分。那赵姬本来是吕不韦介绍给异人的,现在当上太后以后,当然也和吕不韦是一帮派的。他的权势之大可想而知了。秦王政是中国历史上真正了不起的人物之一。他的聪明、智慧、见解和魄力都是出类拔萃的。年轻时候,一切事情全由吕不韦和太后作决定。

二十二岁的时候,他便执掌大权,事事自己作主,反倒觉得吕不韦碍手碍脚。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太后赵姬跟长信侯反,附和他们的大臣也不少。

秦王政很快剿灭了这群乱党,杀了,又把私通太后所生的两个小孩子也全杀了。

罪行重的二十多家都被满门抄斩,比较轻一点的四千多家都被迁到巴蜀去了。

又过了一年,他觉得自己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不能任由着吕不韦的主张和做法跟他相异,就拿出主子的手段来,想治吕不韦的罪。原来吕不韦也像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一样,养了三千多门客,其中有学问的人有很多。吕不韦叫几个能够编书的人,依照他的意见,写了一部书,叫《吕氏春秋》,大约有二十多万字。这部宏大的着作在秦王政八年的时候才写成功。吕不韦看后十分满意,把整部书在咸阳市城门公布,还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够在这部书上增加一个字或删去一个字的,赏一千金。一来,在当时那部书也确实写得很好;二来,谁那么大胆敢修改文信侯的文章?可是秦王政就是不能同意《吕氏春秋》所提出的主张。什么“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种话跟秦国一百多年来所奉行的商鞅的主张有很大的差别,遭到秦王政的反感。秦王政不能同意吕不韦的主张和做法,就借着造反的案件,旧事重提,说是吕不韦保举的,说他与去年的叛变都有关系。

没想到朝廷上的大臣多半都跟吕不韦有交情。大伙儿禀告说:“文信侯辅助先王,立过大功;再说他对于叛变的事也许有点嫌疑,可是没有真凭实据,怎么就能治他的罪呢。”

秦王政碰了个钉了,可是他决不后退,也不去硬碰钉子,他绕着弯儿走。他听了大臣们的话,就放了吕不韦,但却收回了他的相印,叫他回到本国去。

各国诸侯听到文信侯离开了咸阳,都打发使臣去请他当相国。秦王政担心他到了其他国家会对秦国不利,就写了一封信给他。

信上说:“太后的叛变跟你有关。我不忍心处治你,就让你回国,原本是宽大为怀,给你一个悔过的机会。你反倒跟各国诸侯的使臣来往,你怎么能对得起我的一番好意呢?请你带着家眷搬到巴蜀去吧。我划给你一座城,给你养老。”吕不韦知道秦王政根本就不会放过他,如果真的相信了他的这番话,那未免太天真了。再活下去只有多受罪,于是他就喝毒酒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