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疟门
33614300000009

第9章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疟病证治

疟疾有风暑食痰、老疟、疟母。大法风暑当发汗,夏月多在风凉处歇,遂闭其汗而不泄故也。恶饮食者必自饮食上得之。

无汗者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有汗者要无汗,养正气为主,带散。

一日一发者,受病一月;间日一发者,受病半年;三日一发者,受病一年;二日连发住一日者,气血俱病。

疟病感虚者,须以人参白朮一二贴托住其气,不使下陷,后使他药。内伤挟外邪同发,内必主痰,外以汗解散,二陈汤加柴胡、黄芩、常山、草果煎服。

久疟不得汗者,二陈汤加槟榔,倍苍朮、白朮;一方加柴胡、葛根、川芎。一补一发,不可直截。

老疟病,此系风暑干于阴分,用血药引出阳分则散,方宜川芎、抚芎、红花、当归、炒蘗、苍朮、白朮、甘草、白芷,露一宿,次早服。

治疟一日间一日发者,补药带表药,后以截疟丹截之。若在阴分者,用药掣起阳分方可截,即前药之属。

程充云:按疟在阴分,须掣起阳分者,即《格致论》中云:脏传出至腑,乱而失期也,又当因其汗之多寡而为补养升发之术。下陷,谓阳气下陷入阴血中。无汗要有汗,多用苍朮、干葛、升麻、柴胡、川芎之属。此丹溪治疟之微旨,学者所当知也。

世用砒霜等毒,不可轻用。俗谓脾寒,此因名而迷其实也。苟因饮食所伤而得,亦未必全是寒,况其他乎?其在阳分者易治,阴分者难治。疟母必用毒药消之,行气消坚为主。东垣谓寒疟属太阳,热疟属阳明,风疟属少阳;在三阴经则不分,总曰温疟。此言诚是,但三阴经说不明。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也;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疟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

疟脉多弦,但热则弦而带数,寒则弦而带迟。亦有病久而脉极虚,微而无力,似乎不弦,然而必于虚微之中见弦,但不搏手耳,细察可见也。

疟又名痁疾者,其证不一。素问又有五脏疟、六腑疟,详矣。初得病势正炽,一二发间,未宜遽截,不问寒热多少,宜用清脾饮,或草果饮,或二陈汤加草果半钱,或平胃加草果半钱、柴胡半钱,又或养胃汤加川芎、草果各半钱。热少者进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汤。服后寒仍多者,养胃汤加附子、桂枝各半钱,独寒尤宜。不效则七枣汤。热多者宜驱疟饮,或参苏饮每服加草果半钱。大热不除,宜小柴胡汤。渴甚者则以五苓散入辰砂少许。独热无寒,亦与小柴胡汤。热虽剧不甚渴者,本方加桂四分,或以柴胡桂枝汤。候可截则截之。

疟母久不愈者,宜四兽饮,间服山甲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