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万事由来大全
33584200000388

第388章 鸣礼炮的由来

许多国家在迎接外宾或庆祝重要节日的时候,往往要鸣放礼炮。按照国际惯例,其规则是:迎接国家元首,鸣礼炮21响;迎接政府首脑,鸣礼炮19响;迎接副总理级官员,鸣礼炮17响。

鸣放礼炮的仪式起源于40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英国的海军舰船上一般都配备火炮,在它与其他非敌对国家的舰船相遇或驶近他国的港湾和海岸时,要朝空中鸣炮,表示自己炮膛中已无可射击的炮弹了,以示友好而非敌意。火炮鸣放的次数越多,表明自己越有诚意,对对方越尊重。对方的舰船或海岸上的火炮也相应鸣放火炮,给予回敬。久而久之,鸣放礼炮就成为了一种互表敬意的国际通行的礼仪方式。

因为以前的舰船上最多装备有21响火炮,鸣放21响礼炮就成为了对对方最高标准的致敬方式。1875年,美国首次鸣放21响礼炮。不过,有一些国家在鸣放礼炮时,有自己的特殊做法,如英国在君主诞辰、加冕或就职时鸣礼炮62响,在举行其他的重要庆典活动时,鸣礼炮41响。美国国庆日的时候,全国各地驻军在7月4日中午鸣礼炮50响,表示每州鸣一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54门礼炮各鸣28响作为建国庆典仪式的一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