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万事由来大全
33584200000356

第356章 春节期间放爆竹的由来

春节期间燃放爆竹是人们表示喜庆的一种方式。据记载,《诗经》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东西制作的火炬。点燃它后,竹节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劈啪的声音,用来驱赶传说中吞食人畜的猛兽——年。

另据《神异经》记载:“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人以竹著火中,哔卜有声,而山魈惊惮远去。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关于爆竹起源的最早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烧竹节,使竹子在火中发出爆裂声,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爆竹、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习俗。

无论是哪种说法,人们都认同燃放爆竹起源于燃烧竹子的习俗,这就是“爆竹”名称的由来。

后来,人们把火药填充在竹筒里燃放,产生了“爆仗”。宋代的时候,高承在《事物纪原》一书里说,三国时的马钧是第一个用火药做爆仗的人。宋代,人们普遍用纸、麻、火药为原料制作爆仗,样式有百余种,分为单、双响,并有了鞭响。宋代的《武林旧事》一书也记载着:“西湖少年竞放爆仗……内藏药线,一燃连百余不绝。”

现在,不光是春节期间,在其他喜庆的日子,人们也燃放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