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地球奇观(下)
33540800000009

第9章 世界之最(9)

亚历山大港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热闹、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但进出却很不方便。尼罗河淤泥沉积,在枯水期,没有优秀的领港员,船只是无法通过那些巨大的礁石和浅滩的。为了保证航海的安全,决定在亚历山大港的入口处、弗拉斯岛上建造一座灯塔。公元前285年,筑起了一条将弗拉斯岛和陆地连接起来的大堤,然后建筑师苏斯特拉科尼德开始着手进行工作。他只用了五年时间就已经完工。因为亚历山大是当时最富有的城市,拥有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专门用来建造灯塔的有一支庞大的船队和采石场,以及博物馆学者们的科学技术。灯塔是一座三层塔楼,高120米(它是埃及金字塔第一个、也是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它的底座是正方形的,每边长30米。第一层高60米,用石块砌成,它支撑着第二层。第二层40米高,呈八角形,用白色大理石做贴面。第三层是圆形的塔顶,四周是石头柱子,里面一年四季燃烧着一堆大火,由四面镶嵌着的镜子反射出耀眼的亮光。柴火从螺旋形的楼梯运送上去。楼梯平坦、宽阔,前100米处甚至可以用骡子拉着大车直接上去。

灯塔既可以用作堡垒——亚历山大城的前哨阵地,也可以作为了望塔。灯塔上燃烧的火光千米之外就看得到,从灯塔的最高点了望,敌人的船队在尚未靠近城市之前就会被发现。

灯塔上还配备了许多灵敏的技术装置,如风向仪、天文观察仪、时钟等。

灯塔非常壮观,以至于苏斯特拉科尼德作为作者也不想被后人所遗忘。于是他冒着危险,违背托勒密二世的命令,在灯塔的底座上刻下了一行字:“苏斯特拉科尼德的德科斯提芬之子,为了航海者的安全,将此灯塔献给救世的神祗。”题完字,他在上面抹上泥灰,然后又在泥灰上刻上了托勒密的名字。苏斯特拉并没有想活到泥灰脱落的那一天,更不想知道托勒密二世对他的题字有什么反应。然而,后来……

苏斯特拉的题字最后被罗马的旅行家所发现,那时灯塔还在工作。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灯塔也失去了它的光芒,在经历了百年的风雨之后,顶层开始摇摇欲坠出现坍塌的迹象。但下面的两层依然稳稳地矗立在港口。它最后毁于14世纪的一次地震。古老灯塔的废墟在建造土耳其城堡时派上了用场,并一直保存到今天。

修复后的亚历山大灯塔与纽约的摩天大楼很相像。

巴比伦空中花园

巴比伦空中花园要比埃及金字塔年轻些。它与一些古希腊城市以及描写奥德修斯漂泊历程的古希腊长诗《奥德修斯记》是同一个时代的作品。但是,巴比伦空中花园从整个建筑艺术来讲更接近古埃及,而不是古希腊的风格。花园标志着亚述巴比伦王国的衰落。巴比伦王国与古埃及既是同时代的两大强国,又是激烈的竞争对手,但巴比伦王国最终不敌埃及。埃及金字塔经历了几千年岁月的沧桑至今巍然屹立,可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却如昙花一现,随着巴比伦王国的衰落而凋零。巴比伦王国虽然强大,但它像一个泥足巨人,像古代的雪姑娘,又像是用晶莹的砂糖堆砌起来的城市……

当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开进巴比伦时,它已经走向自己的末日。它不再是一个强大王国的首都,而已沦为古波斯的一个省份。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虽然从未主持建造过任何一处世界奇观,但他却震撼了整个东方,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世界一些宏伟古迹的命运,或者是促进了它们的建造,或者是导致了它们的毁灭。

公元前331年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的巴比伦王国的居民向马其顿王派去了自己的使者,表示愿意俯首听命并请他入城。巴比伦居民把马其顿王作为自己的救星般地迎进了城。马其顿王为巴比伦的富庶及恢宏气势所震惊,他只在巴比伦逗留了一段时间,他面临的任务是要去征服整个世界。

不到十年时间,功成名就。东方的主宰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历经了八年征战,度过了凡人难以想象的紧张而又疲惫的军旅生活后回到巴比伦,但他还有许多计划要实现。他已经准备好要去占领埃及,出征西方去降服迦太基、意大利、西班牙,并亲临当时作为世界尽头象征的赫拉克勒斯两大石柱(即现今直布罗陀海峡)。但在准备工作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马其顿王突然患病。一连数日,他不顾疾病的困扰,继续与统领们商讨出征事宜并进行舰队出海的准备工作。巴比伦的夏季酷暑难当,尘土蔽日,太阳灼热的蒸气把高楼火红的墙壁都烤热了。原本在白天热闹非凡的市场静了下来,再也听不到那使人震耳欲聋的吆喝声,叫卖着士兵从印度边境掠来的奇货——价格便宜的奴隶和珍宝。这种便宜货来得快,去得也快。酷暑和尘土甚至透过厚厚的宫墙渗进了王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被憋得喘不过气来。虽然他征服巴比伦已有多年,但仍然无法适应这片东方属地上的酷暑。他现在不想死,并不是因为他怕死。他见得太多了,征战中,他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如果说,十年前他在征战中牺牲,那倒是很自然的事。可如今他不甘心就此撒手,他还有未竟的事业。他不愿意死在那尘土蔽日、酷暑难当的巴比伦,远离自己的家乡——绿树成荫的马其顿。他要征服西方,半个世界都已恭顺地跪倒在他的马蹄之下,他应该马不停蹄去征服另外半个世界。不征服西方,不把两个半片瓣合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他就死不瞑目。

在马其顿王弥留之际他想起巴比伦城中唯一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使他想起了马其顿,这个地方使他感到惊奇。那里他曾经嗅到过沐浴在阳光下的森林的馨香,听到过小溪的潺潺流水声……于是亚历山大,他还没有死,他还是伟大的马其顿王,虽然他已走到了他跨入永生前的最后一站。他命令将他搬到巴比伦空中花园。

尼布甲尼撒二世当初建造这座花园时,完全是出于一个专制暴君高尚的奇想。既是专制暴君,怎会有高尚的奇想呢?会的,专制暴君不可能对人民大众有高尚的奇想,但对个别人会有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深爱着他年轻的妻子——米太的一位公主。她也像马其顿王亚历山大那样,在巴比顿这座尘土蔽日,不见绿荫的城市里时刻思念着故乡清新的空气及满目苍翠的山岗。巴比伦国王没有把国都迁到绿树成荫的米太,而是做了一件凡人难以办到的惊人之举。他把米太绿色山岗的幻影搬到了灼热的大漠平原中心。

为了建造皇后的寝宫,这个古老的国家耗尽了它所有的力量,调动起所有建筑师和数学家的丰富经历。巴比伦向世人证明,它能为爱建造起世界上第一座纪念碑。然而,在后世人的记忆中,皇后的名字却神话般地与亚述女王的名字混淆了。于是,人们只知道这座花园叫着塞米拉米达空中花园。也可能这是出于人类的一种妒忌心理——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伟大的创举与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塔玛拉皇后从未住进过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塞米拉米达空中花园。她作为一位笃信宗教,热爱着自己第二位丈夫和孩子的女皇,从来没有想过要把倒霉的情人从山岩上推下,但悲剧注定要与女皇的名字联在一起,否则就不会有任何戏剧性存在了。

巴比伦空中花园共有四层,每层的拱顶用25米高的廊柱支撑,每层的平台由石板拼成,在石板上铺上一层芦苇,再浇上一层沥青,然后盖上用铅浇铸的薄板,这样就可以防止水分渗漏到下一层。每层平台上都铺上厚厚的一层土,足以使大树能在土中生长。由宽阔平坦的彩色石板砌成的一级一级的台阶通向上一层的平台。

当建筑还在进行之中,为焙烧特制的、宽阔平坦的砖块的窑还在冒烟,装载着从幼发拉底斯河底挖出来的肥沃淤泥的车队正穿梭不息地来回奔忙时,从北方已经运来了奇花异草的种子、树苗。冬天,天气稍稍转凉后,沉重的牛车运来了用湿润的兽皮仔细包裹着的大树。

尼布甲尼撒二世证实了自己的爱情。在巴比伦宽度足以同时行进两辆马车,高达百米的城上竟然绿树成荫。但是,置身于花园最高层的,在树荫下倾听着潺潺流水声——这是多少个奴隶从幼发拉底斯河里用人工吸水在灌溉花园——的皇后,当她极目远眺自己的王国,眼前仍是一片荒寂的土地时,她幸福吗?

亚历山大马其顿王也并不快乐。他在与疾病作殊死的斗争,他应该带着军队继续前进,可他却无可奈何地撒手人寰。也有可能,在弥留之际,当他躺在巴比伦空中花园的树荫下,他的老部下来来回回侍候在他的病榻旁时,他产生了一种幻觉: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马其顿。

亚历山大一去世,他的帝国也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被他原来的那些部下将领们掰碎了。巴比伦从此沉沦,不复再为世界的首都。它衰败了,生命的迹象已经消失。洪水冲毁了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宫殿——匆忙焙制的砖瓦经不起洪水的冲刷,高高的廊柱,平台,阶梯都倒塌了。那些从遥远的北方运来的奇花异木旱就不存在了,因为再也没有人日日夜夜从幼发拉底斯河中抽水来浇灌它们。

今天的导游在巴比伦常常会指着毫无特色的一个个土墩、碎砖、瓷砖碎片煞有介事地向游客们介绍空中花园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