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食肉军蚁,可算是蚂蚁世界的一霸了。它们的队伍可以由1万到上百万只组成,浩浩荡荡,所向披靡,经过之地,几乎所有遇到的动物都无一幸免。这种蚂蚁有巨大的颚,吃小动物自不在话下,就是昏睡不醒的大蟒蛇和拴着的羊,在几个小时之内,也会被它们吃得一干二净,只剩下一堆骨架。
在蚂蚁世界中,也有以奴役和欺压弱小蚂蚁为生的“恶棍”。如美国东北部的一种血红蚂蚁,常残杀和捕食黑蚂蚁,还冲进黑蚂蚁的巢中,抢走它们的蚁蛹。一旦这些蚁蛹变成蚂蚁,便沦为血红蚂蚁的奴隶,一年到头为“恶棍”服苦役,从事繁重的劳动。
在欧洲有一种从来不干活的悍蚁,它们凭着一对弯曲而锐利的颚,常常横冲直撞,袭击灰蚂蚁的蚁巢,杀死蚁后,赶走工蚁,掠夺蚁蛹,把蚁巢窃为己有。下一代的灰蚂蚁长成后,也就成了悍蚁的奴隶。当然,灰蚂蚁遇到悍蚁时,也会奋起自卫;但体小颚短的灰蚂蚁哪里是悍蚁的对手呢,经过一天或几天的激战,它们便大多阵亡了。
非洲北部有一种沙蚂蚁,蚁群之间经常发生大战。令人惊奇的是,同伴在战斗中阵亡以后,它们会组成长长的“送葬”队伍,扛起“阵亡将士”的遗体,送往墓穴,尔后在尸体上盖上一层沙土。
蚂蚁的功过
有些人认为,蚂蚁是有害的,它们会给人类带来多种危害。例如美国有一种大红蚂蚁,专门吃植物的根和茎,使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一旦受到惊扰,这种大红蚂蚁还会成群地袭击人或家畜,使之痛痒难熬,并传染疾病。
可是,有些蚂蚁对人畜和植物却是十分有益的。把一种红蚂蚁放养在甘蔗田里,就可以消灭甘蔗螟虫的幼虫。螟虫的幼虫有一种“隐身法”,见情况不妙,便钻入甘蔗的茎内,逃之夭夭。然而,机智灵活的红蚂蚁却能沿着蛛丝马迹跟踪追击,把幼虫咬死。据统计,放养了红蚂蚁以后,每亩甘蔗田每年可增产100千克左右的蔗糖。个子比红蚂蚁大的黑蚂蚁则是松毛虫的天敌。黑蚂蚁生活在松树上,取食松毛虫的卵和一龄、二龄幼虫,也噬食三龄以上的幼虫。在没有放养黑蚂蚁的松林中,松树常被松毛虫吃得如同火烧过一样;而放养黑蚂蚁的松林长势良好,一片葱郁。
人们发现,小小的蚂蚁竟是动物中的大力士。因为按自身的体重计算,蚂蚁能拖动比它重4倍以上的东西,其他动物无法与它相比。蚂蚁何来这么大的力气呢?原来,蚂蚁脚爪里的肌肉是一种效率非常高的“肌肉发动机”。它是由几十亿台微妙的“小发动机”组成的。为什么这种发动机效率特别高呢?因为其中省掉了燃烧过程,而是燃料中的潜在能量直接释放出来,转变为机械能。这就启发了科学工作者:要想获得高效率的发动机,必须让燃料直接变为电能和机械能。近年来,类似的“人造肌肉发动机”模型,已研制成功。
近年来,国内养蚂蚁成了一个热点。据说在蚂蚁身上含有人体所需的许多物质,这些物质不仅能治病,还能强身,因而在一些食品中也掺入蚂蚁制品,甚至把“蚂蚁”两字也放进食品名称上。
虎鲸奇闻
杀鲸凶手
早在1862年,有个叫埃斯里奇特的人,从一头虎鲸的胃里发现13只海豚和14只海豹,因此称它为杀鲸刽子手。虎鲸的英文名称叫做“kiIlerwhale”,也就是杀鲸凶手之意。
虎鲸在捕食时,还会耍花招。有时,它们肚皮朝上,纹丝不动地漂浮在海面上,犹如一具尸体,但一有人接近,它们就一翻身迅速地游走了,显然它们是在装死,以诱捕受骗而来的海鸟、海豹、海狮等猎物,由此可见虎鲸的狡猾。
虎鲸
虎鲸有一种怪癖,就是最喜欢吃鲸的唇、舌。有人曾对捕到的35头灰鲸进行观察,发现其中有7头灰鲸的舌头,部分或全部被虎鲸吃掉了,显然这是些遭受过虎鲸袭击的幸存者。不少人说虎鲸喜杀鲸取乐。如被捕鲸或击毙的鲸,在海面漂浮时或被船曳行中,虎鲸也会趁火打劫,有时竟钻到死鲸嘴里,甚至用炮打都赶不走,它们常将鲸的唇、舌及皮下脂肪等炼油原料掠食一空,因此,挪威人称它们“油贼”。
众所周知,蓝鲸是世界上从古到今最大的动物,因而有“动物王”之称。可是,人们发现,这种庞然大物竟也会遭到虎鲸的围猎和撕食!
一艘“海洋世界号”考察船上的美国科学家们,在下加利福尼亚海区里,发现一群约30头虎鲸,正在围猎一头长约18米多的幼蓝鲸,其情景与陆地上群狼围猎鹿相似。
这群凶恶的“歹徒”,它们在围击蓝鲸时似乎是经过“预谋”的。一些虎鲸在它的两侧,两头虎鲸在它的前面,另外两头在它的后面,似乎阻挡它逃跑;另一些虎鲸则迫使它沉在水下,不让它露出水面呼吸;还有一些虎鲸在它的腹部下监视,以防它潜水溜掉。
这头蓝鲸的背鳍已被咬去,尾叶已被撕碎,使它难以游动,这时虎鲸一哄而上,大块大块地把蓝鲸肉咬下来,共享美餐。
这场围猎战,从下午1时左右持续到傍晚,大约经历了整整5个小时。直到下午6时,那头受害的幼蓝鲸虽还没有断气,但已是遍体鳞伤,鲜血淋漓,危在旦夕。
虎鲸之所以在海洋世界能称王称霸,因为它的身体强壮有力。它体长可达9~10米,重7~8吨,背部中央有一个三角形的大背鳍,其高度达30~40厘米,不仅起舵的作用,保持身体平衡,还可作为进攻武器,袭击猎物。它的上下颌每侧生着10~13个尖圆锥状大而有力的牙齿,这是虎鲸掠杀其他动物的强大武器。虎鲸是群居性海兽,常常3~4头成小群或30~40头成大群集体捕猎。
恶性可驯
美国知名的海洋生物学家爱德华·格里芬,长期和虎鲸生活在一起,他竟把虎鲸驯服了。
格里芬怀着喜悦的心情,从两位渔民手中得到了雄性虎鲸“纳木”。格里芬游近纳木,他们之间隔着渔网,以防万一。纳木用好奇的眼光盯着这位不速之客,发出尖叫声和劈啪声,时而又像一只害相思病的猫在哀诉。格里芬在网外模仿着它的声音,这是他和纳木第一次面对面的交谈。
驯养虎鲸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纳木在移居到围栏的第一个星期中不吃任何东西。为了刺激它的食欲,格里芬决定给它注射维生素复B。他请教了有关方面的专家后,用弓向纳木发射一支带有维生素复B的箭。注射后,不知是由于维生素复B的功效还是其他原因,纳木变得十分贪婪:每天要吃149千克马哈鱼。
一天早上,格里芬注意到纳木似乎比平时更加贪婪。他把一条马哈鱼抛给纳木,它马上用牙齿咬住鱼,然后沉入水中游走了,因为这是纳木的习惯动作,所以格里芬毫不在意。但纳木很快就回来了,露出乞求再给一条鱼的神态。格里芬又给了它一条,可是它游了一圈后又来讨鱼吃了,一次接一次地讨个不停。这是怎么一回事?经过一番调查,格里芬终于发现在围栏的一角堆积着一大堆马哈鱼,原来纳木在偷偷地囤积口粮。
格里芬花了很长时间观察和研究纳木的行为,熟悉它的脾气。起初,格里芬在围栏的周围划船,纳木显得紧张不安,甚至有点冒火,但过不多久它就习惯了。在这以后,格里芬就乘坐小型橡皮筏接近它,经过他的持久努力,纳木已允许格里芬接触和轻轻抚摸它了。后来,格里芬只要把小船划进围栏,纳木就会在小船旁边游来游去,就像一只狗在主人身旁欢蹦乱跳那样。
彼此友好
美国着名的鲸类驯养家蒂莫西丁·德斯蒙德,在加利福尼亚的兰桥·帕洛斯弗迪斯海池里,饲养了两头虎鲸。一头雄性虎鲸取名“奥凯”,它长7.5米,体重7吨,胃口很大,每天至少要吃100多千克鱼。另一头雌性虎鲸名叫“科凯”,个子较奥凯小,它体长6.6米,体重仅4吨,每天大约吃75千克鱼。
这两头来自不同海区的虎鲸,在海池里成了一对亲密的伴侣。奥凯发怒的时候,科凯也会显得很不高兴。当然,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有一次,因为科凯认真参加训练,饲养员慰劳它一条大鲑鱼,奥凯见了立即游到科凯背部的上面,示意它交出鱼。对此,科凯很不高兴,便用三角形的背鳍向奥凯的腹部击去。经过小小的搏斗以后,这场风波才平息。
刚到海池时,奥凯和科凯常在池内横冲直撞,见人便发起攻击。德斯蒙德初次遇到科凯时,它不仅不加理睬,还常常眼睛充血,怒目相视。经过长期的接触,德斯蒙德与科凯交上了朋友。每当科凯沿着海池边游泳,德斯蒙德只要手扶池边栏杆,用双脚在它背部跳跃,就可以使它闭上眼睛,停止前进。
调皮的科凯还喜欢和人玩捉迷藏的游戏。在海池一侧的浸水处有许多密封的玻璃窗,其中一些是供人观看,另一些与办公室和贮藏室比较接近。虎鲸和驯养者可以通过窗户相互见到。在一窗子上装有电铃,当驯养者按铃发声时,科凯能从海池的任何角落飞速游来。有时,德斯蒙德按铃响后,故意躲了起来。这时,科凯会从一个水面游到另一个水面,从一个房间窜进另一个房间,四处寻找它的朋友,几乎每一次都找到了藏在窗子旁的德斯蒙德。
科凯到达海池后,先后共产仔四次,每次1头。不幸的是,前3头都死了。第四头是雌性仔鲸,刚出世时体长2.4米,体重202千克。科凯时时发出叫唤声,引导仔鲸在海池内活动。
驯养员发现,它们母仔俩虽然形影不离,不知为什么却没有喂乳和吸乳行为,便决定在水面下用管子人工喂养仔鲸。这时,科凯十分友好,不仅允许驯养员接近仔鲸,还让它们在浅水处抓住它喂乳。在人工喂养的情况下,仔鲸生长发育良好,体重不断增加。它经常与母鲸一起在海池里玩耍,还对人的举动产生了反应。其间,不担负抚养仔鲸义务的奥凯,也全神贯注于这个“孩子”。德斯蒙德希望人工饲养鲸能够获得成功,因为这在历史上还没有先例呀!一个月后,仔鲸变得格外活泼可爱了。有时候,它和母鲸在海池里追逐嬉戏;仔鲸在前,母鲸在后,当母鲸赶上仔鲸时,它突然跃出水面。谁知好景不长,一个半月后,这头仔鲸还是死去了。
精彩表演
经过德斯蒙德较长时间的驯养和训练,奥凯和科凯已经能乖乖地服从指挥,进行多种精彩表演了。在它们居住的海池旁,从早到晚围满了成千上万观众,尽情地欣赏虎鲸的惊人表演。其中,最激动人心的节目有:
“迎客”,在演出前10分钟,海池的铃声响了,这时,奥凯和科凯已作好演出准备。当观众基本上到齐的时候,奥凯将巨大的头部露出水面,向观众徐徐游去,以示“欢迎”,当场博得了人们的鼓掌和喝彩。
“跃水吞鱼”一位训练者站在海池工作台的钢架高处,颈部悬挂着一条大鱼。德斯蒙德一发出表演信号,科凯马上破水而出,张开大口,跃到5米多高处,吞下这条大鱼,然后返回海池。此时,水花飞溅,池面宛如一锅煮沸的水。
“速游中纵跳”奥凯虽然体躯庞大,却能沿着池边快速游泳,这时它三角形的背鳍露出水面,犹如飞艇在破浪疾驶。一旦听到德斯蒙德发出“纵跳”的信号,它便立即跃出水面,时游时跃。
“召之即来”,德斯蒙德一发出召唤信号,奥凯和科凯马上争先恐后地围上来。
奥凯和科凯是一对聪明而调皮的“演员”。在作精彩表演后,一定要付给它们高价报酬——鲑鱼、金枪鱼之类的上等鱼,否则下次表演时就会“偷工减料”,甚至不听指挥、拒绝表演。一次,一位新来的驯养员在科凯表演后没有及时喂食,结果它大发脾气,几次轻轻碰撞这位驯养员。奥凯在一次“速游中纵跳”演出后,只得到一些小而差的鱼,下一次表演时,它便只游不跳。
虎鲸纳木也没有辜负格里芬均培养和训练,它和格里芬表演的节目——“猫捉老鼠”十分精彩。纳木腹部朝上,两只胸鳍露出水面,格里芬坐在它的胸部,一只手握着它的牙齿。纳木驮着格里芬在深渊中兜圈子。几圈之后,格里芬从纳木的身上跳进水中,全速向海岸游去。这时,纳木从背后追了上来,再次把它驮在背上,又向深水游去。格里芬又从它的背上跳进水中,纳木又像以前那样追赶他,如此反复,直至格里芬示意停下。
鲸类“自杀”新说
鲸类“自杀”
1985年12月22日早晨,我国福建省打水岙湾时值涨潮,海浪翻滚,波涛汹涌,福鼎县秦屿镇建国队的渔民正在海上作业捕鱼。突然,一头10米多长的抹香鲸闯入了捕鱼作业区,渔民们马上用大网将其团团围住。然而,这头海兽不肯束手就擒,拼命翻滚吼叫,企图挣脱逃跑,无奈被渔网紧紧缠住,动弹不得。此刻,渔民们发现3.7千米~5.6千米外波涛翻滚,一群抹香鲸汹涌而来,然后在那头被捕的抹香鲸周围游弋,并用身体隔网摩擦被围的同伴,以示安慰,同时横冲直撞,攻击渔船,显得非常愤怒。渔船在鲸群的攻击之下,上下颠簸,几乎翻覆,渔民们惊恐万状,奋力搏斗,相持了3~4个小时,海水退落,鲸群全部搁浅,横卧海滩,但都还活着。奇怪的是,直到海水再次涨潮时,这鲸群仍然不忍离去。渔民们在当地水产部门的指示下,奋力驱赶鲸群返回大海,甚至动用机帆船拖曳,都未奏效。即使被拖下海的鲸,它们又冲上滩来,没有一头苟且偷生,直到退潮,12头12~15米长的抹香鲸全部毙命,陈尸海滩,情景十分壮烈,这是我国有记录的第一次抹香鲸集体“自杀”事件。据1994年9月11日报载,在我国绍兴海涂搁浅一头长10.4米,重4~5吨的幼鲸。这种单只鲸“自杀”在国内外均属罕见。
类似的现象在其他地方也有出现:1970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皮尔斯堡的沙滩,有150多头虎鲸不顾一切地冲上海滩;1979年7月17日,加拿大欧斯峡海湾,130多头鲸不顾人们的阻挠,壮死海滩;1981年9月9日,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的一个海滩,160头巨头鲸“自杀”丧命;1984年3月13日,法国奥捷连恩湾,32头抹香鲸在沙滩上搁浅而困,大多数是雌鲸,个个流露出一种惊恐万分的神色,它们的哀叫声传到4千米以外,仿佛是在向人们和同类发出祈求,迫切需要获得营救而脱险……
另外,最令人痛心的是,鲸类中的智慧动物——海豚的集体“自杀”也经常发生。
动物“自杀”并非鲸类独有
鲸类“自杀”,人们或许听得较多。其实在自然界类似鲸类的其他动物“自杀”还有很多:
1990年6月22日,澳大利亚麦夸里岛的大批企鹅自相残杀,7000只企鹅丧生,其中有6000只是雏企鹅。丧生的企鹅大部分是在成年企鹅间互相残杀中被踩死的。这一现象,以前在澳大利亚从未发生过,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亦属罕见,真是一件充满神秘色彩的奇事。
一向和睦为邻的企鹅,为什么会互相残杀呢?迄今还是个谜。
在低等动物中,也发生过“自杀”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