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虽然被排斥在顾命八大臣之外,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奕是一个抱负远大、满腹韬略的政治家,他一直在密切地关注着热河方面的动向,很想了解对方的各种情况,对两位与自己利益关系十分密切的太后尤其关注。
咸丰帝去世之后,奕便开始了紧急的行动,他不再受肃顺集团的控制,而是当机立断,决定亲自赶赴热河面见两位太后。
八月一日,咸丰帝宾天仅仅十三天后,奕就来到了被肃顺集团控制的热河行宫。这一天正是为咸丰帝举行祭奠的日子,奕在参加完仪式之后,便按照之前制订好的计划,拜见了两宫太后。
会见时双方既兴奋又忧虑,太后对奕诉说了肃顺等人的种种行径以及对未来的担忧,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制订了铲除肃顺集团的具体计划。首先是关于起事的地点,奕认为热河处于肃顺等人的控制之下,不利于开展行动,因此必须使小皇帝尽快回到京城,摆脱热河集团的控制,而回到奕的势力范围之内。其次,奕说服两宫太后,不用担心外国的态度,可以放心行事。最后商定了拟定谕旨的人选。双方谈了大约两个小时,这引起了肃顺集团的怀疑,他们对待奕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八月五日,肃顺集团感到奕在热河颇为不便,因此逼迫奕早日回京,两宫太后正好借机对奕进行第二次召见。第二天两宫太后和奕进行了第二次会面,奕将这几天来在热河进行活动的情况汇报给两位太后,并介绍了初步商定的计策,又向她们进一步强调了迅速回銮的重要性,建议她们越早回銮越好。两位太后发动政变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并命令奕立刻回京城,进行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以免在此逗留过久导致事情败露。
两宫太后在召见完奕之后,心里觉得踏实了许多,当天就发布了一道谕旨,宣布回銮京师。这让肃顺等人感到非常意外,他们对此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当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坚决反对,认为皇帝太小,不能应付北京的复杂局面。但是两位太后的态度非常强硬,她们表示回京城之后的安危意外不需要肃顺等人负责,坚持开始做回京的准备。
与两宫太后会面之后的第二天,奕就急忙回京了。他回到北京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广泛联络北京的大臣,并且研究具体的对策与任务,为政变做着积极的准备。奕密切关注着回京的准备工作,他命令并督促直隶总督承办回京道路的维护工作。奕在官员们之间广泛发展支持自己进行政变的力量,由于对肃顺集团的憎恶和对恭亲王的信赖,很多官员都表示支持奕的行动,积极地为他出谋划策,并且在暗中保护着奕。
北京的大臣们听说奕已经回京,纷纷前来拜访,以共同商议对策。在外的官员们也行动了起来,醇郡王奕譞成为正黄旗汉军的都统,从而将军事权力掌握到了自己手中。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违反顾命八大臣的命令,要求前往热河祭奠,未得到批准时就带兵北上,并与山东巡抚谭廷襄联名上奏向皇太后请安,这一举动引起了肃顺等人的不满。
而身在热河的官员迫于肃顺党人的势力,不敢公开与奕交往,于是只能秘密联络。另外,奕还要与肃顺集团的人进行周旋,注意绝对不能泄露出有关政变的蛛丝马迹。奕时刻注意保持低调行动,并且刻意使北京方面做出对热河集团俯首听命的假象,以便麻痹肃顺等人,使他们更加放松警惕。
与积极活动的奕相反,肃顺等人以为自己已经大权在握,根本没有把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放在眼里,认为凭两个女流之辈和一个没有实权的亲王干不成什么大事。因此他们放松了警惕,完全没有意识到危机已经慢慢迫近。
在奕来热河拜见两宫太后的时候,肃顺一伙这才感到了一点危机,但并不认为对方会给他们造成威胁,而是认为局面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因此肃顺等人并没有对形势进行及时的分析并商议相应的对策,而是热衷于玩弄手中的权力。肃顺为了拉拢自己的同党,假公济私,对自己的党人大肆封官加爵。他们的这种做法引起很多其他官员的怨言,两宫太后虽然心中也有不满,但是为了稳住局面,对肃顺采取暂时放纵的态度以安定其心。顾命八大臣自以为是地认为已经大权在握,局势已经稳定了下来,绝对不会节外生枝,日后只会顺风顺水地掌控朝政了,这为他们日后的失败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在奕北赴热河拜见两宫太后的时候,北京方面也没有放松警惕,驻守京城的官员们正在为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做积极的准备。当时在热河任领班军机章京的曹毓瑛在暗中为奕传递信息,他将最为机密的皇帝谕旨和大臣们的奏章整理成一个概览表,交给奕,以供他作决策时进行参考。
北京方面在得到肃顺集团在热河的各种越权行为的消息时,便全部积极地活动了起来,准备与肃顺集团做坚决的斗争。
周祖培是奕集团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担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与肃顺素来有着很深的矛盾,两人在共同办公时,周祖培就对肃顺的傲慢跋扈怀有很深的怨念。因此周祖培在得知肃顺在热河的所作所为时,立刻站出来,动员其他人与肃顺党人对抗,御史董元醇代表京城官员的意愿呈上了一道奏章,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请恭亲王辅弼朝政,此外还建议为小皇帝选择一位德才兼备的师傅。
周祖培的门客李慈铭也写了《临朝备考录》一书,列举了历史上各朝各代皇太后协理朝政的事例,为政变提供了合理的历史依据,并为舆论宣传做准备。
两宫太后在收到董元醇的奏折之后,了解了驻京官员们的意愿与自己不谋而合,这道奏折其实是在向两位太后表明忠心,同时也是向肃顺集团发出正式的挑战,这给身处危机之中的西太后带来莫大的安慰。
肃顺集团在得知这件事之后,与两宫太后就董元醇的奏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原来,两宫太后最初收到董元醇的奏折之后,一直压在手里没有发给八大臣阅看,这是因为她们在费尽心思地商量对策。肃顺等人已经等不及了,主动要求召见,三天之后,太后终于召见了顾命八大臣,命令他们拟写谕旨以对他们进行试探。
八位大臣在谕旨中激烈地驳斥了董元醇的奏折,对董在奏折中的各条内容逐一进行了批判。首先,提出清朝向来没有皇太后垂帘听政的传统,而且先帝的遗诏命令两宫太后用印章协理朝政,如果垂帘则是违反先帝遗诏。其次,反对恭亲王辅政,因为咸丰帝临终前,只任命八人为辅弼大臣,如果再加一人则是违背遗训。最后,关于给小皇帝请师傅的事,他们认为现在的师傅已经足够,不需要另行添加。这道谕旨呈给两宫太后之后被压而不发,引起了八大臣强烈的不满,两宫太后再次召见八大臣。八大臣拜见太后时,一开始就露出放肆的态度,言辞激烈,当面顶撞,根本没有把两位太后放在眼里,目无君上,毫无为人臣子的礼节。
肃顺、端华和杜翰等人在两位太后面前大声咆哮,声音甚至传遍整个宫殿,小皇上被吓得尿了裤子,大哭起来。
然而两位太后虽然是女人,但也毫不退让,据理力争,双方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下。载垣和端华等人拒绝阅看太后发下来的其他公文,企图用罢工威胁两宫太后。
两宫太后为了先稳定局面,不得不将八大臣拟定的驳斥董元醇奏折的谕旨批准发下,八大臣这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双方的初步战斗暂时熄火。
八月下旬,终于宣布了起驾回銮的具体时间。奕也在北京紧张地进行准备,他部署了很多军事力量准备接驾。
九月初,两宫太后发布上谕,调任端华为工部尚书并兼任步军统领,目的在于施加恩宠,以迷惑顾命八大臣。可是载垣、肃顺和端华却以事务繁忙为由进行推辞,两宫太后正好顺水推舟,削去了端华等人的兵权,并命令奕譞出任步军统领,这样一来,奕譞就掌握了京城地区的军事防务。从这一步棋中,可以看出西太后政治手腕的高超精妙。
九月二十三日,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奉先帝灵柩启程回京,只陪同了灵柩一天就以皇帝年纪太小、皇太后又为年轻妇人为理由提前抄小路赶回北京了。一路上并不平静,肃顺派了自己的手下在后面监视着太后的行踪,幸亏一路上保驾得力才得以顺利抵达京城。
二十九日,同治帝和两宫太后终于顺利抵达京城,由于雨天道路泥泞,四天之后,灵驾才到京。两宫太后回到京城之后立刻召见了奕等人,互相沟通了信息,并对政变的具体计划进行了商定,最终敲定了发动政变的具体时间。
三十日,两宫太后召见了奕及其党人,两位太后指责顾命八大臣飞扬跋扈的行为,奕等人便建议太后降旨治罪。于是两宫太后就拿出早在热河就拟好的谕旨当众宣布,列举了肃顺集团的几大罪状:第一是抵御外敌不力,致使皇家园林被毁,咸丰皇帝被迫逃往热河。第二是阻止咸丰帝回銮,导致先帝身体欠佳,最后因病去世。第三是随意篡改谕旨,反对垂帘听政,因此将载垣、端华、肃顺、景寿任、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从军机处解职。并且在上谕中说明虽然以往并无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但是不能拘泥于常规,而要从现实需求出发,做出最适当的选择。
宣布这道谕旨时八大臣并不在场,在宣读完毕后,载垣和端华就闯了进来,质问奕等人为何在此,奕回答说皇帝召见,载垣和端华顶撞说“不应召见”奕等人。
两宫太后一怒之下,立刻颁布了另一道谕旨,将载垣、端华和肃顺罪加一等,从解任改为革除爵位并捉拿定罪。载垣和端华试图反抗,但被奕派侍卫将两人拿下,押往宗人府。
这样一来肃顺集团就被一举消灭了,慈禧与奕集团联合发动的政变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肃顺等人的傲慢轻敌为他们的失败埋下了祸根,但从主观方面来讲,慈禧和奕等人策划周密、准备完善、行动迅速、配合默契、处理稳妥,这些因素都使辛酉政变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成功的宫廷政变。
这是慈禧太后从政生涯中发动的三次成功的政变中的第一次,她由此取得了最高的领导权力,显示了她超凡的政治才能,为她日后对大清帝国的统治跨出的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