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无冕女皇:慈禧太后
33534400000007

第7章 与咸丰帝北逃热河

懿贵妃自从咸丰二年(1852年)人宫之后,已经习惯了尔虞我诈的后宫生活,这种冷酷无情的环境磨炼了她的意志也磨硬了她的心肠。虽然只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但她就像饱经风霜的老人一样洞悉世间的人情世故,显得成熟而老辣。她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从第五级的贵人连升三级,成为第二级的贵妃。

在她之上只有一位孝贞皇后,孝贞皇后贤良淑德,远离纷争,而懿贵妃则工于心计,抱负远大,实际上她在后宫才享有真正的权力。懿贵妃不仅得到了皇帝的宠爱,而且在政治上也开始左右皇帝的决定。

咸丰皇帝早已没有了刚继位时的雄心壮志,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身体日渐虚弱,无力也无心管理政事,这就为在政治上有很大抱负的懿贵妃提供了参与政事的机会。她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利用自己得宠的地位,时常就一些国内外大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试图左右皇帝的心意。其实她早就开始关心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归属问题了,她觊觎着有朝一日能将大权独揽在手中。

然而太平天国的内乱还没有平息,1856年英法联军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了对华的侵略。四月,英法联军攻占了大沽炮台,直逼天津,胁迫清廷签署了不平等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咸丰皇帝每日都接到各地传来的紧急战况,心烦意乱又束手无策,干脆移驾到圆明园中去躲清静。一日,咸丰皇帝正和众爱妃一起宴饮取乐,有急奏,说是英法联军已经攻陷天津。

咸丰听了不禁失声痛哭,命令停止宴会,皇后和其他妃子都在一旁默默流泪,只有懿贵妃上前劝说皇帝道:“事情这样危机,围在一圈哭又有什么用,恭亲王向来明白事理,不如赶紧召他来商议对策。”

咸丰帝于是立刻召恭亲王奕和大臣肃顺来商量计策。奕主张求和,而肃顺主张抵抗,两个人在皇帝面前互不相让,弄得咸丰不知该听谁的好。从中可以看出懿贵妃遇事不乱的胆识和气魄,而且很早就信任恭亲王奕了。

而咸丰帝的软弱无能也暴露无遗,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听说国家有难不是沉着冷静地想对策,反倒自己哭了起来。需要作决定的时候却听任臣子争论不休,自己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从这几点看来,懿贵妃最终将皇帝的权力夺入自己手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咸丰九年(1859年),在规定换约的日子,英法联军又蓄意攻击大沽炮台,清朝军队奋起抵抗,结果击沉了敌方十几艘战船,打伤了英法两军的司令,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这只是局部的胜利,并不能挽救太清国于危急之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加强了入侵的攻势,他们发动了两百多艘战舰,两万五千多名士兵侵入中国。英法联军如入无人之境,在半个月内攻占了天津,攻到距离北京只有咫尺之远的通州城下,最开始时,咸丰帝发出上谕,表示要亲自统帅六师到通州督战,但同时还附有一封劝说咸丰帝北狩木兰的密折。

木兰围场是清代皇帝秋季围猎的地方,皇帝在打猎时住的地方叫做避暑山庄或热河行宫。皇帝通常在四月出发去热河,八月返回京城。而咸丰皇帝却要在八月去热河秋猎,可见去通州亲自督战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意图是暗示大臣们他想要北逃热河。

大臣们得知皇帝要北撤的消息后,纷纷出来劝止,恐怕皇帝走后人心更加涣散,但咸丰帝逃走的决心已经不能动摇。清朝派出军队在通州八里桥迎战,清军大败,英法联军直逼北京城。

当晚,咸丰帝听到了清军失利的消息,在惊慌失措中,匆忙准备车马决定向北逃到热河避难。在北逃之前,咸丰匆匆下了一道上谕,撤掉了在议和中办事不力的载垣、穆荫的钦差大臣之职,任命恭亲王奕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负责与英法联军议和。

第二天八月八日,咸丰皇帝就带上皇后钮钴禄氏和懿贵妃叶赫那拉氏连同一众亲信以“北狩木兰”之名仓皇上路。与他随行的大臣主要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侍郎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人,这些人就构成了以肃顺为主的热河集团。

在逃往热河的路上,咸丰帝又匆匆发出了一道上谕,任命豫亲王义道、大学士桂良、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周祖培、吏部尚书全庆为留京办事大臣。以恭亲王奕为首,还有留在京城的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文祥,再加上义道、桂良、周祖培、全庆,就组成了与肃顺的热河集团相对立的北京集团。这两大政治集团都拥有各自的势力,在清廷中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形势,为日后的政变埋下了伏笔。

咸丰帝走了八天八夜,终于到达了热河行宫。最初的几天,咸丰帝自己也希望能够尽快回銮,在奕等人的奏折上督促京城方面尽快安排他回銮。

在京的大臣们也希望皇帝能尽快回京师坐镇,既担心外国侵略者趁着朝中空虚而肆意妄为,也担心皇帝暂时驻扎的热河行宫守卫不够充分。

但是北京的局势越来越紧张,咸丰皇帝从京城逃走不久,英法联军就从安定门攻入北京,在发现使节团中有很多人被虐待致死后,决定施加报复以教训清朝政府。

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附近烧杀抢掠五十多天,烧毁了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等皇家园林。咸丰帝最爱游览的圆明园被一把持续了三天三夜的大火烧成了一片废墟,园内的三百多名太监和宫女都葬身火海。

咸丰皇帝听说圆明园被毁之后,好像自己的生命被一起烧掉了一样,生命之火暗淡了下来,仿佛要随着圆明园中的雕梁画栋一同化为灰烬。咸丰帝在廷寄中表示,如果英法联军从北京撤退,他就立刻回銮以安定人心。

奕代表大清国与英法联军签订了《北京条约》之后,便向咸丰上奏外国侵略者已经陆续撤出北京,请求皇帝尽早回銮。

这时,咸丰对于外国使节要求亲递国书一事非常不满,担心外国侵略者不会轻易善罢甘休,虽然有所顾虑,但咸丰帝还是有打算回銮之意。

既然咸丰皇帝一再表示想要回銮,奕、桂良、文祥等驻守北京的全体大臣联名上奏,认为早日回到京师可以稳定人心,而且天气越来越冷,为龙体安康考虑应该尽早回銮,并且英法联军已经全部撤退,并不存在危险。

北京集团请求皇帝定下回銮日期,以便做好准备。然而这时咸丰帝的态度却发生了转变,他发布了一道上谕,明确表示暂不回銮,他列出了不宜回銮的三条理由:一是担心外国使节要他亲递国书,二是害怕外国侵略者卷土重来,三是认为在热河足以控制北京的局势。

这三条理由看上去都有些牵强,咸丰帝最初明明多次表示想要回銮的,如今态度之所以大变,实际上是由于以肃顺为首的热河集团在背后进行了操控。

咸丰帝刚抵达热河时,生活上有诸多的不便,因此想要赶快回到熟悉的皇宫,但肃顺、端华、载垣等在避暑山庄大兴土木对行宫进行了修缮,又为咸丰帝安排了许多娱乐活动,使过得逍遥自在的咸丰帝回京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了。

肃顺、端华和载垣三人想让咸丰帝沉迷在娱乐之中,达到控制咸丰帝的目的,从而将权力揽握到他们自己手中。

回銮之争其实是两大集团的权力之争,热河集团想要让咸丰帝远离北京,以便于自己对咸丰帝进行控制,而北京集团已经看破了他们的阴谋,因此极力主张咸丰帝回銮。

而在这次北逃热河的过程中,懿贵妃一直是反对热河集团的做法的。在咸丰帝决定出逃时,懿贵妃就极力劝阻,她认为只要皇帝留在京城,就可以震慑一切,如果皇帝都驱车逃走,人心必将溃散,宗庙也有被洋人践踏的危险。

对于这次与外国侵略者的战争,懿贵妃也是强硬的主战派。她听说奕与英法签订了议和条约,觉得深受耻辱,于是就劝咸丰帝出兵反抗,但是咸丰帝并没有同意。

在热河安顿下来之后,肃顺等人忙着张罗修缮宫殿又请人来唱戏,让咸丰帝每日都沉迷于玩乐之中,懿贵妃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明白他们心里打的什么算盘,由于她屡次劝皇帝回京而被阻拦,因此对肃顺等人非常不满。咸丰帝本来就虚弱的身体经过内忧外患的打击之后,又沉溺于纵欲玩乐之中,他的身体健康根本不见好转的迹象。懿贵妃发现,病恹恹的皇帝身边围着一圈虎视眈眈的豺狼,懿贵妃为自己的未来深感忧虑。如果将来在皇帝驾崩之后,大权由肃顺等人掌握,那么自己绝对不会有好下场,因此她不得不开始暗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