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无冕女皇:慈禧太后
33534400000025

第25章 利用义和团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化,紫禁城中的王公大臣们至少还能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商议救国之策,而乡野小民们则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他们被洋人欺压,被洋人侵占土地和产业,他们的利益得不到来自国家的保护,当中国人的利益受到洋人的侵害时,他们的父母官不仅不能为他们伸张正义,反而是大事化小,以免造成更大的事端,同时还要加大压榨的力度,盘剥民脂民膏,充作赔给列强的战争赔款。

水深火热的生活在山东一带尤为严重,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山东的德国人,在这里横行无忌,而那些投奔在教堂门下、靠洋教士撑腰的教民们经常欺压百姓,最后令百姓忍无可忍。

1897年,山东冠县梨园屯村民与教堂因历史上的土地纠纷引起冲突,村民阎书勤邀请威县梅花拳师赵三多前往援助。1899年10月上旬,山东平原县杠子李庄,为了反抗欺压群众的教民,义和团冲进了当地的教堂,与教民发生冲突。知县蒋楷派兵前往镇压,但被朱红灯率领的义和团团民打败。这时,义和团的力量引起了清廷的注意。

其实早在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就义和拳的事情上奏过朝廷,那时的义和拳就是现在义和团的前身,由义和拳、梅花拳和大刀会等民间武术组织的成员组成。

义和拳最初仅仅是民间一个普通的传播武术的团体,以“保卫身家,防御盗贼”为口号,设坛练拳。而这些没有受过过多教育的朴实的农民,只懂得一些朴素的道理:“侵我家园者,我必将驱之;占我田地者,我必将抗之。”于是,义和团和洋人教会的冲突层出不穷。

1898年,梅花拳首领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屯亮起了“助清灭洋”的大旗,攻打红桃园教堂。很快在平拳民、禹城拳民在首领朱红灯、杨朝顺的带领下攻打教堂,抗击清军,喊出了“兴清灭洋”的口号。

清廷于10月11日由平原县知县蒋楷率领兵镇压,被义和拳打败,这次事件就是后人所说的“平原起义”。

以这次事件为起点,清廷开始不断派兵围剿义和团,义和团的势力也在不断壮大。当时的山东巡抚毓贤十分仇视外国侵略者,对民众反洋教斗争持理解与同情的态度。

面对朝廷的围剿命令,他始终不愿下手,他罢免了朝廷任命的知县蒋楷和新派来的袁世敦等官员,擅自决定对义和拳采取“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策略,还向朝廷上奏,要求追究教会一方的责任。

毓贤的做法引来驻扎在北京的德国理事馆的官员的强烈不满,他们向慈禧施加压力,要求惩治毓贤。慈禧原本就忌惮洋人,现在面对德国人的威逼,只好将毓贤的山东巡抚一职革去,以平息德国理事馆的愤怒。实际上,毓贤并非一味袒护义和团,他曾在离职之前下令诛杀朱红灯、杨照顺等义和团的首领。

巡抚毓贤虽然被撤职,但山东的义和团势力仍然继续发展,慈禧十分气愤,1899年12月,又任命袁世凯为新任山东巡抚,残酷镇压义和团。

义和团在山东的主要势力受到攻击,不得不转向直隶发展,1900年5月12日,河北涞水县高洛村发生教案,练军分统杨福同前去镇压,这让义和团的义士们十分气愤,他们于5月22日,在石亭设伏击毙杨福同,这次行动被称为“涞水大捷”。

这种戕害朝廷官员的事件在朝廷看来已经十分恶劣,没想到,后面发生的事情更加严重。义和团在1900年5月27日,占据了直隶中部芦保铁路沿线的涿州城,而其知州龚荫培只知坐以待毙,并无反抗,这便使得义和团轻松地夺得了第一个州城。

此事件发生后,清政府只得加派兵力,加大剿杀的规模和力度,派出聂士成等人参与镇压,频频与义和团多次交战。但是义和团势力已经十分强大,发展迅速,直隶地区的义和团运动已经呈现出难以控制的局面。

民间反抗组织义和团的壮大,不仅让坐在金銮殿上的慈禧十分恐慌,更让西方列强感到恐慌。迅速蔓延的义和团如洪水猛兽一般,将矛头直指京津地区,一旦势力足够壮大,很可能会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那么列强们勤苦培植起来的在华利益代言人就不复存在了,中国的政权如果掌握在反对列强的义和团手中,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将要受到威胁。因此他们不停地向慈禧太后要求,希望慈禧太后尽快剿杀义和团,以免危害京畿。

但是清廷的力量太过疲弱,根本无力在短时间之内彻底剿灭义和团。无奈之下,在中国天主教的总堂——西什库教堂主教樊国梁的建议之下,各使馆派人组成“使馆卫队”,于5月28日进入北京,开始强行“保护”清政府,清政府在拒绝无效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洋人的“保护”。

列强的这种“保护”,和义和团一样令慈禧头痛,因为列强派兵的规模远远超过她可以接受的范围,不仅如此,英国人西摩尔带领了足足两千人的部队驻扎在京畿之地,清廷感觉到了一种严重的威胁感。

慌乱不堪的慈禧一面继续下令镇压义和团,以期解除列强的戒备;一面又调集地方部队进京护卫。武卫后军董福祥奉命进京护驾,但是他对列强抱有极深的敌意,在他进京后的第三天,日本使馆派去迎接西摩尔联军的书记官就被董福祥的甘军杀害在永定门外,这一举动令慈禧如坐针毡,她立刻派荣禄前去向日本使馆道歉。但是一味地示弱不仅不能唤起对方的同情,反而更加激发起他们吞并中国的野心,列强见义和团的气焰依然嚣张,而清廷愈加软弱无能,因此也加大了强行保护清廷的力度。

这时,清廷之内对义和团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因为列强现在的架势对朝廷来说,比义和团更为严峻,朝廷中有不少官员开始谏言慈禧,利用义和团解洋人之围。

慈禧正痛恨洋人干政,放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人士,对她废帝的举动也大不支持,她早就想要灭一灭洋人的威风,但又担心赔了夫人又折兵。

无奈之下,只好先派心腹之人前去调查。经过一番详细的沟通和调查,慈禧决定招抚义和团。义和团在得到了朝廷政策的支持之后,发展得更加迅速,不久就将势力扩展到京津一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义和团逐渐被神化,民间传说义和团拳民各个神勇无畏,刀枪不入,甚至还懂得某些法术和神通,能撒豆成兵,会呼风唤雨。

慈禧甚至召见了义和团的成员,在颐和园观看了他们“刀枪不入”的本领之后,慈禧拍手称快,高高兴兴地接纳了“神通广大”的义和团。

不久,义和团就成为“奉旨义和团”,在京津一带喊出了打击侵略者的口号。义和团的这种态势吓倒了耀武扬威的在华列强,他们在向清廷提出“全面剿杀义和团”的抗议无效之后,自行组织联军,由西摩尔亲自剿杀义和团。

这种举动更加让同为中国人的清廷官员和义和团成员气愤不已。6月12日,东华门外教堂起火,有人将这件事视为义和团纵火事件,北京的局势迅速恶化,清廷与列强的关系也很难维持平静状态了。

驻京的使馆卫队中,以德国公使克林德为首的成员总是使用武力解决问题。6月14日,克林德带领士兵巡逻,发现了正在演练的义和团成员,他立即下令开枪,使得二十余人当场毙命。从此以后,使馆卫队公然开始“猎取拳民的行动”,开始正面袭击义和团团员,愤怒的义和团团员也开始大肆焚烧教堂,攻击教民。

在官员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克林德于6月20日去总理衙门与神机营官员进行交涉的途中被射杀,这就是著名的“克林德事件。”至此,清政府与使馆卫队的矛盾公开升级,慈禧召集满朝文武连续商讨对策,开了四次御前会议,就镇压义和团与否、求和洋人与否的重要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第二次会议中,慈禧实在忍不住了,终于说出了实情,她曾收到洋人的三条“照会”:“一是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二是代收各省钱粮;三是代掌天下兵权……”慈禧知道仅此三条就足以让她身败名裂,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她对群臣说:“今日衅开自彼,国亡在目前,若竟敢手让之,我死无面目见列圣。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愈乎?”这时,满朝文武纷纷响应,表示愿意死生相随,为国尽忠,于是,慈禧决定宣战。

由于洋人开具的条件实在令人难以接受,慈禧难以担当“出卖祖宗江山基业”的骂名,她只能被迫宣战。

她也在朝臣面前一再强调,这是她为保大清的江山社稷而不得已作出的决定,一旦战争失败,江山不保,责任也不在她。慈禧这样的态度,注定了这场战争毫无获胜的可能,于是,一场列强瓜分中国的悲剧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