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课程百科知识——语言大师
33521900000006

第6章 近现代语言学家(3)

赵元任(1892-1982年),我国着名语言学家,在中国语言学界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江苏省常州市人。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190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1910年考取清华学校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毕业后继续在该校修习哲学。1915年转入哈佛大学,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学讲师。1921-1924年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教授。1925-1929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1929-1938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1938-1963年先后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45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81年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1982年2月25日卒于美国麻省剑桥。

赵元任是一位理论与实际并重的语言学家,在语言学的各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杰出的贡献。

赵元任长期致力于广普通话的工作。1922年出版《国语留声片课本》,1935年出版《新国语留声片课本》,在推行国语的工作上起了示范的作用。这两套唱片分别代表新中国建立以前推行国语的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标准音是1920年的《国音字典》。当时的国音与京音(北京音)稍有差别。例如京音没有入声,国音有入声;京音不分尖团,国音分尖团。

事实证明,这种兼顾古今南北的国音是无法推广的。后一个阶段的标准音是1932年的《国音常用字汇》。新国音把老国音里北京话没有的音都取消了。因此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是一致的。

赵元任在语言方面有异常的天赋。用他自己的话说:“年轻的时候调查方言,调查哪儿的话学哪儿的话,学哪儿的话像哪儿的话。不过这是末技。”(1981年5月21日在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会上的发言)他从1927年起从事方言研究工作,调查过吴语(江苏南部和浙江)、粤语、徽州话和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的方言,发表过很多调查报告和专题论文,如《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年)、《中国方言中爆发音的种类》(1935年)、《钟祥方言记》(1939年)、《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48年)、《中山方言》(1948年)、《台山语料》(1951年)、《汉语常用植物词》(1953年)、《汉语称呼用词》(1956年)等。其中《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方言的着作。这部书包括30处的调查材料,他与四个同事合着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包括64处的调查材料。从这两部着作可以看出,研究一个地区的方言(面的研究)时,各处的调查项目应大体一致,才能进行比较。

在记音方法和记音工具上,赵元任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关于记音方法的论述主要见于《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1934年)和《语言问题》(1959年)第二讲《音位论》。《音位论》说明音位观念所以存在的理由以及归纳音位应该考虑的一些原则。《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一文阐明从语音材料归纳音位系统时可以有多种选择,答案不是惟一的。这篇论文现在已成为音位理论的经典着作之一。他设计的一套五度制标调字母,为记录和研究汉语(以及其他有字调的语言)的声调提供了准确、方便的工具。

赵元任在语法方面最重要的着作是《中国话的文法》(1965年)。这是一部方法谨严、系统分明的大书,有很多创见胜义。这部着作以直接成分分析法作为研究语法的主要方法,显然受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可是作者持论通达,从来不拿事实迁就理论。他说:“在语言现象中寻找系统性和对称性,在方法学上是可取的,只要不走得太远。”(《中国话的文法》)

根据句法功能区分词类,《中国话的文法》为每一类词类下了比较严格的定义,这种做法跟以前的汉语语法着作有很大的不同。在具体分类上,把体词分为名词、专名、处所词、时间词、限定词量词复合词(三斤、这回)、名词定位词复合词(墙上、饭前)、限定词(三、每)、量词、定位词(里、上)、代名词(我、什么)。对于量词、助动词、介词等封闭性的词类,尽可能穷尽地列举其成员,一一描写它们的功能和用法。这些也都是以往所没有的。尤其是对语助词的分析,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准确周到,表现了这部书的一个特色。总之,无论从立论的深度说,还是从影响的广泛说,《中国话的文法》都是最重要的汉语语法着作之一。

《语言问题》这部着作是讨论一般语言学的。原本是演讲记录稿(用英文写的《语言和信号系统》(1968)是根据此书改编的,内容大同小异)。赵元任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书中不乏明达的见解,精辟的议论,很少偏执的主张,读起来引人入胜。用美国语言学家M.裘斯的话来说:“赵在语言上是从来没有错误的。”对于说汉语的人,这是很理想的语言学入门书。

容庚

容庚(1894-1983年),中国古文字学家。原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青年时随舅父邓尔疋学习《说文解字》,立志研究古文字。1917年,计划纂辑《殷周秦汉文字》,着手编着《金文编》。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1926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曾主编《燕京学报》。1927年,任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1934年,倡议成立考古学社,出版《考古社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1983年3月6日逝世。

容庚对古文字学方面有卓越的的贡献,以青铜器方面为最多。金文字汇《金文编》初版于1925年,后一再增补重版,为研习商周金文者所必备。还编有《金文续编》,专收秦汉金文;又把所见秦汉金文汇编为《秦汉金文录》,可与《金文续编》对读。

容庚对青铜器的鉴别十分精通,曾鉴定清宫旧藏器物,编印为《宝蕴楼彝器图录》《武英殿彝器图录》《西清彝器拾遗》等书。选辑流散海外的青铜器,出版《海外吉金图录》。他又编选刘体智所藏青铜器为《善斋彝器图录》。自己的收藏,则汇编为《颂斋吉金图录》和《续录》。

1914年,容庚所着的《商周彝器通考》出版,通论商周青铜器,上编(通论)分:原起、发见、类别、时代、铭文、花纹、铸法、价值、去锈、拓墨、仿造、辨伪、销毁、收藏、着录15章,下编(各论)分:食器、酒器、水器及杂器、乐器4章,附有大量图版,在青铜器研究上有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与张维持合编《殷周青铜器通论》,195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列为《考古学专刊》丙种第2号。晚年研究书画碑帖,也有不少论着。

于省吾

于省吾(1896-1984年),我国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字思泊,号双剑誃主人、泽螺居士、夙兴叟。1896年12月23日出生。1919年毕业于沈阳国立高等师范。30、40年代曾在辅仁、燕京、北京等大学讲授古文字学。1955年起任东北人民大学(1958年改名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1984年7月17日在长春逝世。

在古文字学方面,于省吾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考释上。他在20世纪40年代自印了3本考释甲骨文的专着,即《双剑殷契骈枝》(1940年)及其续编(1941年)、三编(1943年)。50年代以后又在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考释甲骨文的文章。后来他对已发表的甲骨文考释加以删订,加上未发表的甲骨文考释,编成《甲骨文字释林》,由中华书局在1979年出版。于省吾在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初期,撰有《双剑吉金文选》(1933年)。后来陆续发表了不少研究金文的文章。他在晚年准备把已发表和未发表的金文考释编成《吉金文字释林》,可惜没有完成就去世了。于省吾考释古文字的态度比较谨严。他强调研究古文字要注意“每一个字本身的形、音、义三方面的相互关系”,还要注意“每一个字和同时代其他字的横的关系”以及它们本身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字形之间的“纵的关系”,反对没有充分根据地任意考释古文字(《甲骨文字释林》序)。于省吾还曾致力于古器物和古文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先后编着了《双剑吉金图录》(1934年),《双剑古器物图录》(1940年)和《商周金文录遗》(1957年)等资料书。他收藏过的古器物精品中有吴王夫差剑和少金剑,所以用“双剑”为斋名。

在诠释先秦古籍方面,于省吾也有不少成绩,主要着作有《双剑尚书新证》(1934年)、《双剑易经新证》(1936年)、《论语新证》(1941年)、《双剑诸子新证》(1940年,新版1962年)和《泽螺居诗经新证》(1982年)等书。他认为研究先秦古籍应该充分利用地下发现的新资料,常常根据甲骨、金文等订正诠释先秦古籍的文字,所以他研究古籍的着作都以“新证”为名。

于省吾在50年代以后还发表了一些根据甲骨、金文等资料研究上古社会、历史的论文;在考释古文字的时候,也努力利用关于上古社会、历史和民族学等方面的知识去解释文字的形义。

罗常培

罗常培(1899-1958年),我国着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字莘田,号恬庵。满族。历任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罗常培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言调查、音韵学研究各方面都作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并有突出的贡献。自从高本汉发表了《中国音韵学研究》之后,罗常培首先和赵元任、李方桂合力把这部书以及作者的学风、方法介绍进来。高本汉调查方言忽视了东南方言,罗常培就作了《厦门音系》(1930年)、《临川音系》(1940年),此外还有皖南方言调查稿来补充高氏。这为年轻的汉语方言学填补了许多空白。

高本汉的中古音研究结论并不十分妥帖,罗常培就写了《切韵鱼虞之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本3分,1931年),并且利用梵汉对音材料写了《知彻澄娘音值考》(“集刊”,3本1分,1931年)。等韵作为音韵研究的辅助手段本来很有可利用的价值,但是所用术语含混费解,不便学人使用。罗常培就写了《释重轻》(“集刊”2本4分,1932年)、《释内外转》(“集刊”4本2分,1933年),加以解释。虽然没得到多数同行承认,但这种引导初学人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为弥补古音研究的缺欠,他和周祖谟合着《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1958年),把研究上古音的人和研究中古音的人中间留下的空白填补了。为填补《切韵》以后到现代音的空白,他写了《唐五代西北方音》(1933年)、《中原音韵声类考》(“集刊”,2本4分,1932年)、《蒙古字韵跋》(图书季刊新1卷3期,1939年)、《王兰生与(音韵阐微)》(学术季刊1卷3期,1943年)、《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集刊”1本3分,1930年)、《北平俗曲百种摘韵》(1942年)等着作。此外又主持编印《十韵汇编》(1935年)和影印《通志七音略》等音韵学书籍。为普及音韵学知识,写了《中国音韵学导论》(1949年),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讨论,创办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

总体来说,罗常培的工作涉及音韵学的各个方面,涉及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学的各个方面,是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语言大师。

王力

王力(1900-1986年),我国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字了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生于1900年8月10日,卒于1986年5月3日。1913年小学毕业后失学。1916年在博白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1924年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次年转入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7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直至去世。曾兼任汉语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7年冬赴波兰讲学。曾当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五届委员,第四、五届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曾兼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

60年来,王力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6年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学界自《马氏文通》以来因袭英语语法研究的状况提出批评,同时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做了初步探讨。1937年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指出系词在古代汉语里不是必要的,汉语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动词,这揭示了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他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年)、《中国语法理论》(1944年)以及《中国语法纲要》(1946年)等着作,以《红楼梦》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在40年代,王力的语法着作和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都对汉语语法研究起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