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我们的价值观:初中年级读本
33474000000006

第6章 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凸显出自由的可贵,反映了人类的心声。人类追求自由,就像享受阳光、呼吸空气一样,与生俱来。纵观人类漫长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追求自由的奋斗史。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为追求自由,抛官去职,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描绘出一幅幅凄美的画卷。为了自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了自由,斯巴达三百勇士战斗到最后一刻;为了自由,曼德拉在监狱里被关了整整27年……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永恒的追求。自由是对各种规律的掌握,越是掌握了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人自身的规律,就越自由。正如毛泽东所言:“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而丧失自由,则是世间对人最严厉的惩罚。当然,自由不是绝对的。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千万不能把自由理解为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像我们有通行的自由,却不允许闯红灯一样。个人的自由不能违反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不能损害他人,不能因为你自由了,就让他人不自由。自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自律,你有多大的自由,你就有多大的责任。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不加限制的自由最终将会导致天下大乱。

从奴隶到主人

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

—[美国]英格索尔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仍然实行农奴制。在这种制度下,占总人口不到5%的农奴主却占有95%的土地和农奴;而占总人口90%以上的农奴,没有一点土地,他们人身依附于农奴主,收入的绝大部分也为农奴主所有,近百万的农奴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旺堆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如今50多年过去了,度日如年的奴隶生活经历,是他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深刻记忆。

8岁那年,由于家里穷困,旺堆的家人忍痛把他送到一户农奴主家做奴隶。他每天都要干许多活,为农奴主放牧、种地、磨鼻烟壶、洗衣服、挑水等,有时甚至还要做农奴主上马时踩着的“台阶”。旺堆和其他农奴一样,从来都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担心因犯错而挨打。有一次,管家叫他去割草,因为小,他总是抢不过大孩子,割不到足够的草,农奴主和管家就对他拳打脚踢,往往旧伤刚好,又添新伤,就这样小小年纪,头上、身上就到处都是伤疤。

为了活下去,吃不饱的旺堆和其他农奴偶尔会在夜间偷偷做些手工产品,拿到山外去换点吃的。可是,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他们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只能归农奴主所有。因此,他们用自己做好的物品出去和别人交换吃的东西,是要冒很大的危险的,如果被农奴主发现,就会被重重地惩罚,甚至会被打死。

因为不堪忍受饥饿和毒打,旺堆也曾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和其他几个农奴一起逃跑过两次,但谁都不敢收留没有自由的奴隶。于是,他们每次都被农奴主抓了回来,每次被抓回后都要惨遭毒打。

就这样,旺堆在煎熬中度过了漫长的5年。就在他准备第三次逃跑的时候,他的姐姐带着一群解放军来到了农奴主的家,抓走了农奴主,把他救了出来。姐姐告诉他,西藏已经开始实行民主改革,要让农奴从此获得人身自由。

翻身的旺堆从此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在解放军的帮助下,旺堆进了内地的学校念书,一个曾经干着粗活重活、吃不饱饭、每天生活在恐惧当中的农奴,从这一年开始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年岁已大的旺堆和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时候还和老伴一起去各个地方旅游,安享有滋有味的晚年生活。他说:“我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在旧西藏,农奴主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说话的权利。哪会像现在,完全是两重天,一个黑天,一个金色天,完全不一样了。我要对伟大的祖国说一声,扎西德勒(您好)!”

护照的故事

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法国]加缪

20多年过去了,企业家徐磊对自己初次出国办领护照的经历仍记忆犹新。

那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不久,出国受到严格限制,只有极少数的中国人可以出国办事。1989年秋天,徐磊要随一个企业考察团赴东南亚。徐磊第一天去公安局领取护照申请表。他上午到的时候,发现已经排了百米长的队,而当时护照申请表一天限量只发几十张,他扑了空。第二天,徐磊特意赶了个大早,6点多就从家出发,但他发现比他起得早的人更多,结果他仍然无功而返。第三天,徐磊狠下决心,半夜就起来了,披上大衣就赶到公安局排队。功夫不负有心人,徐磊终于把表领回了家。

然而,让徐磊意想不到的是,当时对于护照的申领者,领一份申请表仅仅是麻烦的开始。接下来他所要面对的是单位审批证明、境外邀请材料、经济担保证明、办理公证、提交翻译材料等繁琐的手续和审批程序,一大堆公章要盖。就这样,为了办一本护照,徐磊来来回回跑了很多趟。两个月后,徐磊领到了平生第一本护照。在领到护照的那一刻,他感慨万分:“我再也不想出国,再也不办护照了,太累!这比古代的赶考还要难。”

转眼来到了1998年,因为工作的需要,徐磊必须再次出国。由于第一本护照已经过期,他不得不去办领新的护照。刚下定决心要打“攻坚战”,徐磊却发现这次领表,当天去就拿回来了。不仅表格上的审查项目少了一些,不需要盖那么多章,而且与1989年的漫长等待不一样,这次护照申办有30天的期限。不到一个月,徐磊领到了平生的第二本护照。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的国门越开越宽,中国公民出国留学、探亲、商贸、旅游全面开放,护照申领也一步步走向规范化。

更大的进步还在后面。2003年,徐磊申办第三本护照,只用了10天。2008年,他去办理第四本护照时,作为参加奥运会的工作人员,享受了一回特别加急的优待,上午办证,下午就拿到了新的护照。

如今,全国已有近300个城市实现了公民按需申领护照,出入境人员已达三四亿人次,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可以到达137个国家和地区。每当“十一”、春节长假临近,出境游总是异常火爆,中国的老百姓“想办护照就办,想出国就出”,可以自由地行天下,享受美好的旅游生活。

邓小平带头禁烟

为了享有自由,我们必须控制自己。

—[英国]伍尔夫

1988年4月8日,人民大会堂的万人礼堂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这里举行。

根据安排,大会要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庄严的投票环节正在进行。作为主席团成员的邓小平同志投票后,回到自己在主席台的座位上等待大家投票。因为有抽烟的习惯,他点燃香烟吸了一口。

就在这时,一张小纸条由台下依次传递,最后被递上了主席台。大会工作人员打开条子看了看,稍微迟疑了一下,便递给了当时坐在邓小平同志身边的中央主要领导人。这位中央主要领导人看后,又笑着递给了邻座的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看了条子后笑着连连点头说:“好,好。”并立即将烟熄掉。

台上台下发生的这一幕小插曲,被一名正在会场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经过会后的深入采访,他才得知,原来那张条子是广东女代表邝健廉(即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写的,内容是:“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

多么生动鲜活的一则新闻呀!随后,这名记者将此事写入大会特写《投票前后》。报道播发后,引发广泛关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件事,舆论一片赞扬声,称赞邓小平同志能接受意见、从善如流。

更为可喜的是,我国公共场所禁烟工作也从这里开始打开了崭新的局面。在随后举行的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上,一名常委会委员提出禁止在人大及其常委会会场吸烟的建议。这一“从我做起”的建议得到采纳,会场上的烟灰缸从此销声匿迹。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把抽烟当作一种自由,觉得自己抽不抽烟谁也管不着。然而,享受自由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你在行使个人自由的同时不能妨碍到他人的自由。你有抽烟的自由,但同时别人也有不抽烟尤其是不抽二手烟的自由。

现在全世界都掀起了控烟行动,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在内,都出台了“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法律法规,这既表明了对人类生命健康的普遍关注,也表明了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个人自由应遵从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邓小平同志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如何牢牢把握享受自由的底线,如何在自律的基础上与更多的人一道享受自由。

一、活动名称:“我心中的自由观”主题辩论赛

二、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清楚自由是人们生来就有并始终拥有的一项权利,鼓励学生勇敢追求自由的同时也要他们明白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不受约束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观。

三、活动内容:

1.在班级范围内发放问卷,充分了解学生对自由内涵的理解。

2.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设置相关的辩论题目,如“自由需要约束”与“自由不需要约束”等。

3.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分成正反两方,对辩题进行辩论。

4.老师最后总结陈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