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有方
33465000000057

第57章 父母应该知道的学习动机

不愿意说介绍学习方法,因为方法因人而异,无所谓优劣,而好的学习习惯却总是会给人很大帮助的。而且,习惯是不经意的,不必刻意去做,往往效果却是最好。

——陈鹤琴李磊

有一名叫威特的父亲,他把自己的儿子教育成有名的神童。他的儿子五六岁时就毫不费力地记住了三万多个词,而同年龄的孩子一般掌握的词汇量只有两千至三千个。由于威特的成功的家庭教育,他的儿子不满十四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别人问他怎样使孩子变得这样聪明,威特总结了这样八条经验:

(1)不浪费儿童智力。当幼儿咿呀学语时,就要教他正规语言。

(2)从小培养思维能力。经常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回答。在吃西瓜时,就问西瓜两人吃每人吃多少;四人吃每人吃多少。

(3)锻炼记忆力。给孩子讲完一个故事后,要让孩子自己组织语言复述一遍。

(4)逐步提高观察力。有时要有意做一些违反常规的事,让孩子来纠正。

(5)开阔视野。经常带孩子到外边去增长知识。

(6)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

(7)激发学习热情。孩子有问必答,即使大人不懂也不敷衍了事。

(8)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分享一下孩子学习动机和各种学习策略。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例如,孩子如果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就可能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动机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缺乏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比如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念。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意向。例如,孩子希望通过英语学习能和外国小朋友交谈,或者看懂英文原著。

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不光是老师的责任,作为父母要如何激发与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呢?有关专家列出以下几种: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孩子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孩子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孩子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

第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我们都知道,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互相制约着彼此。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父母要多和老师沟通,尽量把作业难度控制在中等难度。

第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在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奖励和惩罚对于孩子动机的激发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孩子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要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表扬和奖励。

第五,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孩子继续努力。父母要引导孩子找出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从而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