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有方
33465000000015

第15章 帮助好动的孩子

教子小案例

涛涛今年6岁,上小学一年级。涛涛是个很调皮淘气的孩子,父母总是拿他没办法。涛涛从小就很“好动”,在家里不是摆弄这个东西就是摆弄那个东西,经常一屋子到处都是混乱一片。当时并没有引起妈妈多大的注意力,妈妈以为这孩子可能就是好玩,很多小时候爱摆弄小物件的小孩,长大后动手能力强,创造能力强。可是现在孩子7岁了,怎么还是那么的“不听话”。

到别人家做客,涛涛就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样随便,没有一点克制力,不是因为好动打破别人家的花瓶,就是踢翻别人家的花盆。妈妈也严肃批评过涛涛,涛涛也答应妈妈下次不会再搞破坏,会很老实。可是真的到下次访客,涛涛又很不安分,胡乱吵闹,直到妈妈教训后才安静下来。现在妈妈都不敢带涛涛到朋友家做客了。

而且妈妈还发现,涛涛的注意力停留在一个事物的时间很短,很容易被外界的声响等刺激所分散,而这种注意力分散是不自觉的,不能控制的。涛涛做一件事情常常不能全神贯注,半途而废;往往不经思考就行动,非常冲动;没有耐心,在做集体游戏时,常常会突然跑上前去进行破坏;情绪很不稳定,会突然大哭,又会在几分钟以后像没事人一样又说又笑。妈妈想,难道孩子得了多动症吗?

针对涛涛的案例,我们不能一概下结论就是多动症,他也有可能只是好动。多动与好动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一、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多动症儿童无一兴趣爱好,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具有注意力缺损症状。而好动的孩子做他所喜欢的事能专心致志地去做,并讨厌别人的干涉和影响,他上课及做功课时表现不安宁,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二、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好动的孩子的行动常具有一定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多功症患儿的行动常呈冲动式、杂乱、有始无终。三、自制能力:好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我控制能力,安分守己不再胡乱吵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

一般来说,六岁以后的孩子才能够诊断为多动症,对6岁以下的孩子大多数医生都不会将其诊断为多动症,因为几乎所有的学龄前儿童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症状,当然0~6岁的阶段孩子有一些细节也可以提醒家长提早关注。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父母不能对号入座,也不能妄下结论,最好找心理医生咨询。同时父母也可以为“好动”的孩子做一些事情。

首先,经常在家里放一些能够带来心灵宁静的音乐,推荐听班得瑞的一系列音乐,可以使孩子处于心情轻松愉悦宁静状态。其次,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着眼孩子喜欢的东西,和他一起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的注意时间加长。比如当孩子喜欢画画时,你应该给他充足的空间,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再次,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爸爸妈妈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比如让他参加适当运动,如平衡木、跳床等。最后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孩子压力,让他轻松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