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有方
33465000000010

第10章 引导早熟的孩子树立健康心理

有关部门对3000多个家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84%以上的人感觉到现在的孩子语言特征和行为有过早成人化的倾向:五六岁的小男孩要妈妈在情人节那天买花,说是送给自己喜欢的小朋友;四五年级的小学生为了掩盖错误而向班干部“行贿”;十来岁的小男孩为了所谓的“女朋友”争风吃醋、打架斗殴……这些让大人啼笑皆非、瞠目结舌的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在本应天真无邪可爱的孩子们身上。

更有甚者,小小年纪感叹起人生的无聊,生活的无奈;小小年纪就开始过于精打细算,甚至是琢磨算计;小小年纪就一身铜臭味、功利世俗;小小年纪就开始追求物质、精神享受……现在的“小大人”真是越来越多。孩子的这种早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早熟”,到底应该怎么做?

社会学家郝麦收认为,“小大人”现象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早熟”,一方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里,孩子难免会通过各种媒介:电视、街头广告等等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乌七八糟的信息,影响到孩子身心的发展。另一方面,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浮躁心态和揠苗助长的心理,从而导致孩子过于早熟。郝麦收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一个孩子从刚出生一两个月,就开始模仿母亲的微笑,这是他们最初与人沟通的开始,到一两岁咿呀学语,孩子在单纯模仿中不断学习成长,声调、表情、动作一如自己的父母。成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被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所影响和左右,并进一步灌输给了他们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稳定世界观的少年儿童难免被这种环境所左右、支配,他们不再是自然生长的花朵,而是在成人社会中艰难生长的小草,成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促使他们早早地“成熟”。不少老师和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会“揣摩大人的心思”“投大人之所好”,而根源恰恰在于成人日常生活中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表现,被是非道德观念尚未成熟的孩子“内化”为“成功的法宝”。

面对这些“小大人”,我们呼吁还孩子们纯真童年。儿童多方面的成人化虽然有令人忧虑的一面,但也应看到,如今的少年儿童追求自我独立、摆脱家长束缚和过分呵护的愿望也在日益增长。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成长还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发展,每个阶段都应拥有该阶段的文化和快乐,童稚太早消失将会对其发展不利。为此,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应当共同努力,引导孩子朝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育专家认为,除了在社会上树立“成才更要成人”的素质教育观外,学校和家长要善于把握孩子的成人化心理,因为孩子们的生活空间多是家庭和学校,作为家长,要尽量避免让儿童接触过分成人化的节目、文化,加强与孩子在流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与他们共同讨论流行文化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身边发生的社会现象。学校也应在校园内大力推广儿童故事、少儿名著等专属于孩子们的优秀文化,借助少儿歌曲比赛、儿童诗歌大赛等形式来带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净化孩子们的生活空间。

总之,学校和家长应通过引导剔除侵入孩子中的社会阴暗面和不良风气,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