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课堂”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是一种学生学习的生态模式,其内涵更注重“神”而非“型”。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态”,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同一教学内容所采用的不同活动设计,都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这项技术。我校教师所承担的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市级课题“交互式虚拟现实技术在小学自然学科中的实践应用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托“互联课堂”这种形式才能得以实现的。虽然本课题立项时尚未有“互联课堂”这一概念,但这不恰好证明了“互联课堂”的诞生是势在必行的吗?
无论是教师纯粹地单向提供学习资源还是学生开展资源搜集、网络互动,无论是学习组共同学习还是终端独立学习,“互联课堂”都为现代学习构建了多样、全新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尽可能多地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资源,从而能多角度地丰富、夯实所学知识。在这种充满新鲜空气和丰富养料的生态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才能变得更健康。
“互联课堂”——数字化学习的乐园
“互联课堂”是一个开放性的基于网络平台支持的项目,是在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到不同的内容,完成分层的差异性交流,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探索能力、社交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注重对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习惯于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工具解决问题,利用信息科技工具提高学习效率。
学会放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平常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教学状态,但是在“互联课堂”项目学习中,我们几乎时时处处都能够感受得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从项目主题的选取到最终实验结论的得出与结果的推广,整个过程基本以学生的自主意志为主,教师处在合作者的位置,只有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技术难点或者认知盲区的时候,教师才适当进行引导。在这样的状态下,尽管最初学生会在难点或者分歧出现的时候有些不适应,但是随着项目推行,他们习惯了这种自主和相对于传统课堂更为宽松的氛围,并且主体意识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并没有出现当初教师担心的主体缺失问题,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项目的研究进度和最终效果并没有出现明显打折现象。
如,我们研究的“互联课堂”项目“请为自行车留点空间”和“怎样吃更安全”这两个主题都是学生在项目开展前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确定,学生和教师再借助网络平台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制定研究方向,进行研究。
基于网络,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
“互联课堂”项目学习的过程是在网络获取知识和小组合作并利用网络进行协同实验与结论分享的过程,学生通过项目学习提高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和技巧。整个项目的主要部分基于网络平台展开和推行,学生初步掌握了使用网络平台的技术,并且锻炼了利用网络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与成员通过特定平台沟通与协同合作的能力,这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学生以往的一些学习习惯。
在参加“互联课堂”项目组学习之前,学生学习上遇到问题主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在家里主要询问父母,而参加项目组学习之后他们能够自己到互联网中找到答案,这些答案往往比家长老师讲的还要准确、全面,学生还获得了自己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之情。如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生词“pabulum”学生可以自己到百度词典中搜索它的解释、读音、音标。这种做法学到的知识往往比询问他人还要记忆深刻。
质疑探索,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通过“互联课堂”项目学习和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开放互动的课堂,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而项目推进的过程是学生不断质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精神。在研究项目“怎样吃蔬菜更安全”时,我们就首先让学生到网络上去查阅各种各样的蔬菜,在对蔬菜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会主动提出问题,如哪些蔬菜在种植时是不会喷洒农药的,哪些又是喷洒农药的几率最大的,经过一番探讨他们得出答案后再去咨询农民伯伯,他们把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用Photostory软件制作成数字小故事进行总结与反思,为下一阶段的学习研究做铺垫。通过前一阶段的研究,学生为“怎样清洗蔬菜最安全”找到了最适切的蔬菜素材。在通过实验研究“怎样清洗蔬菜最安全”这一阶段,学生首先调查我们现在家庭清洗蔬菜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然后再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仪器进行科学的实验,得出实验结果,并把这一实验结果进行宣传推广。整个项目是在学生的不断学习、探索、质疑、改进中完成的。
手脑结合,培养勤于实践的人才
温家宝总理曾说:“做学生从小不仅要学会动脑,还要学会动手。过去教育的毛病就是把手、脑分离。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这种知识去解决世界上的问题,这就要养成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习惯。”这是他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我们“互联课堂”项目主要研究的是科学学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而问题的解决一般都是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来完成的。像我们学校研究的“结构的力与美”项目,需要学生多次动手用吸管搭造型,找规律;“绿豆发芽的秘密”需要学生用绿豆培育绿豆芽,寻找它发芽的秘密;“请为自行车留点空间”项目,学生通过计算、测量等方法尝试画道路设计图,并在电脑中进行模拟演示。在这些项目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两年多的“互联课堂”的学习与研究,教师、学生和课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养成了遇到问题首先自己想办法解决的习惯,学会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对学生更加地信任,敢于放手了。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互联课堂”环境下的课堂转型
一、什么是课堂转型
“课堂转型”不是简单的四个字,它是以教师角色转变为前提,以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为核心,以学生的幸福成长为目标的系统工程。课堂转型,通俗地说就是从“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为中心。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变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教学的侧重点不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而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2.变教师评价为多元评价。转变教师的权威角色,将决策和评价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反思。
3.变师生互动为主为生生互动为主。教学不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分享和质疑。
4.关注结论的同时分享学法。学习不是只要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分享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
二、为什么要课堂转型
1.学习兴趣低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教材生动了:图文并茂,更富有童趣;教室漂亮了:各类园地丰富多彩,投影、电子白板、电脑等信息化设备齐全;课堂更“花哨”了:动画、图片、学具……应接不暇。但是学生对学习就是不感兴趣!原因到底在哪里?通过访谈,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都很厌倦“你讲我听”的被动学习方式,再加上难以呼吸的“题海战术”,他们自然没有学习的兴趣。确实,目前大多数教师上课依然是理所当然地强势执行着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很少顾及学生的想法和学习要求。
2.学习能力差
审视一节课,大部分时间依然是教师在讲,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时间只有几分钟。课堂变成了“讲堂”。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愿自己思考,也不会思考,遇到问题首先求助于父母或他人,这种学习方式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难怪,现在很多父母都反映“孩子的学习依赖性很强,不肯动脑筋”。我校教师认为,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我们不科学的教学模式是脱不了干系的。
3.学习差距大
公开课上,整齐排列的课桌椅,学生面对黑板和讲台静静地聆听教师的讲授,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多只小手跃跃欲试,这时教师“权威”地挑选学生回答,他们说的自然都是老师想要的正确答案,“真不错”、“你真聪明”,老师不停地表扬,一节课非常顺利地结束了。课堂气氛活跃,似乎教学效果很好,执教老师也显得非常满足。但是,静下来想一想,整节课老师都是在和那些“举手的”互动,没举手的,甚至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会了没有?长此以往,优秀的同学会越来越优秀,而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来越跟不上,“学习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便不足为奇了。而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学校不是要选拔高端人才,恰恰相反,学校要做的,是提高所有同学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很显然,终极目标和现实行为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
这些现状的产生都是由当前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引起的。因此,我校教师觉得只有改变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取得教学改革的成功。
三、怎样课堂转型
2009年9月,教育部计划在全国挑选五十所学校建立移动学习支持中心,每个移动学习支持中心由25台笔记本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等构成,为学校提供一个面向学生的互联网数字化学习环境,即“互联课堂”。我校有幸成为上海四所代表学校之一。
“互联课堂”不单单是一堆硬件产品的组合。它是真正地提供一种学习和教学的环境的解决方案,目的是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21世纪技能。在这种环境之下,每一个学生都需要首先具备自主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互联课堂”为标志的数字化学习方案,是实现课堂转型的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尝试。
1.“互联课堂”提升信息素养
借助互联网与电子白板技术,可以让学生适应现代学习方式,学会检索和调用资源,在互动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与知识技能,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习素养和新技术应用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面向未来奠定基础。
2.“互联课堂”改变学习方式
“互联课堂”是一个开放性的基于网络平台支持的项目,它的目标是鼓励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21世纪所必须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互联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源和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并在分享中完善知识结构。据统计在《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中,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时间长达20分钟;在《相遇问题》一课中,学生自主探究时间为16分钟,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3.“互联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四(5)班的陈仕琦和任启月同学说,班上的同学都很喜欢“互联课堂”,比如在学春夏秋冬四季英语单词时,老师会通过图片展示四季的变化,还有声音和互动,比以前的学习方式有意思多了。信息技术的加入,使学生更多地自主操作和尝试,原本普通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且富有感染力。《搭配》一节课结束时,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下节课能继续吗?”能给学生带来学习兴趣的教学就是最成功的。
4.“互联课堂”实现因材施教
“互联课堂”使得我们在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方面取得了突破,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通过戴尔的“互联课堂”,学生和课堂都有了可喜的变化。由于学生们的基础不同,兴趣点不同,关注点各异,他们在老师提供的大量信息和资源面前,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收获自己的感受,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四、课堂转型注意什么
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试验将近两年了。在这两年中,教师们从怀疑到肯定,从迷茫到清晰,渐渐地感受到“互联课堂”的突出优势——课堂转型,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我校教师觉得,要真正做到课堂转型,教学中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备课前,了解基础和问题
改变课堂教学开始于教师的备课。上课前,教师首先要通过访谈或前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已有的问题等。然后,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活动设计。也即备课,而不是单纯凭直觉和经验编写“上课的框框”。备课也不是准备今天要讲什么,讲的过程,而是要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以及提高活动效果的策略。如《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我校教师了解到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假分数以及假分数的意义。所以备课时,我校教师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并提供探究软件和学习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操作,在观察中感受假分数的意义。
2.探究中,明确学法和任务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舍得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并获得丰富的实践体会。探究前,学生一定要明确探究任务和方法,这样就不会出现“脱轨”现象。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在探究前,我校教师让学生了解JAVA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份探究学习单,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单中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明确了探究什么、怎么探究后,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投入的,学习气氛是浓厚的。
3.交流时,关注互动和对话
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发现的规律或结论,并学会用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间大胆对话和质疑。在总结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点的掌握,更要关注好的学习方法的提炼和共享,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切实提高学习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灵动的、鲜活的“学堂”。这样的课堂才更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互联课堂”正是符合当前中国普通教育中长期改革目标的一项综合解决方案。它同时具备了两大特色:一是灵活地实现了“1对1”教学;另一个就是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创造个性化、分层次和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了课堂转型,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
“互联课堂”推动小学数学课堂转型
如今,课堂转型已经成为教学科研的流行词。从“知识的课堂”到“能力的课堂”再到“创新的课堂”,从“教师中心”到“以人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革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教育信息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互联课堂”项目又走在了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