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职业证书时代”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刚刚起步的中国职业资格制度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而获得各种证书也已经成为职场中人获得职位晋升以及事业扩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我国,每年的九十月份是“考证”的黄金季节,对于会计人来说,这同样是重新把握个人命运的绝好机会。有人说获取证书就意味着应聘成功了一半,因此考证也就成为职场人士充电的主要内容。数不胜数的各种职称、执业资格考试,成了人们充实自己的种种理由。
自从我国文革结束以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一股重视知识、重视文凭的热潮就没有停止过汹涌澎湃。而现在“文凭热”刚刚降温,“考证热”又悄然升起。会计证、律师证、驾驶证、英语证、计算机证、审核员证等等不一而足。有的人还在向两证、三证方向前进。这里,我们来重点说一说其中的会计证热。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各种职称、执业资格考试已经与学生高考、成人高考相提并论称为“三大考”。而在全国3000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有20%的人是通过这些考试获得相应资格的。其中包括会计、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在内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三大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之一(其余的两大类考试是:包括注册建筑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内的执业资格考试;包括英语在内的职务评聘专项考试)。
工薪报酬待遇的升降,牵引着考证族的方向
为什么要考会计证?客观上说是形势的要求,主观上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没有会计上岗证的在考会计证;已经在会计岗位上的要考会计职称、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与此同时还要考注册会计师;有了国内的证书有的还希望考洋证书。漫漫“证”途何所惧,到处都在跋涉着成千上万名孜孜不倦的奋斗者。
会计人才市场风云变幻上下激荡,表明市场是无情的,今天的“抢手货”很可能明天就成了“烫手的烂山芋”。要让自己“保鲜”,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上半年各类高级人才的薪酬均有不同程度的涨落。其中财务经理、质保及品质控制经理需求量骤增,薪资行情也随之大幅度攀升。
财务经理需求量急剧上升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一些高科技民营企业或者即将上市的股份制企业。同时,新修订的《会计法》的实施也拉动了企业对财务经理这一职位的“消费”。综观市场对这一职位的要求,CPA(注册会计师)已经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而且月薪普遍都超过了1万元。根据自然界的作用与反作用定理,这样又反过来再次激发起了CPA考试的热门和火爆。
与此相映生辉的是质保及品控经理,其平均薪酬比以往上扬了约20%。企业对精通ISO9000系列、ISO14000系列及QS等质量标准,同时又通晓英语、擅长管理的人才的需求量已经大大超越了人才市场上的可供应量。这样,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年轻会计人又纷纷加入到了这个行列的考试之中。业内人士预测,这类人才薪酬的上升势头仍然会持续相当一段时期。
销售员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热门职业。具备高超的销售本领,放之四海都不会囊空如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最早就是一名出色的销售员。销售员如此热门,作为人中豪杰的销售经理在人才市场上更是“热得发烫”。在我国南方和沿海地区,一般销售员的月薪都在12000元以上。尤其是在网络、系统集成、食品饮料等领域更为明显。有意思的是,与此相反,市场经理则需求势头滞缓。2002年以来销售经理的需求量依然“形势喜人”,尤其在网络、系统集成、食品饮料等领域更为明显。这样又吸引了一部分年轻的、有志于搞销售的会计人向这个领域转行。
工薪报酬待遇的升降,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人们的考证方向。就会计人来说,现在普遍的一张证已经不够用了,“双证率”在不断提高,持“双证”的人员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一趋势使得一些会计院校也提前加入了这个行列,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多数就已经具备了“双证”。
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拥有双证、三证
作为在广东省惟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就在大力推行双证率,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特色。在该校毕业生中有90%的同学拥有会计、会计电算化、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软件、计算机信息安全员、无线电调试、计算机系统控制操作、家用电子产品维修、秘书等14种资格证。毕业生凭着良好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持双证跻身人才市场求职的时候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活到老学到老,人才不充电会加速折旧
2001年上海市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000美元以上,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中上等收入阶段。当年的徐匡迪市长就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市创建成为一个“学习型城市”。现在来看,提出这个目标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
据上海市消费者协会的“消费热点”调查,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上海市继休闲、旅游以后的又一大消费热点。在被调查的消费者中有30%的消费者正在进修电脑、18%的消费者正在进修英语,而在众多高收入的白领中攻读MBA则是他们的首选。
以2000年为例,上海市接受继续教育的总人数超过了230万人,大约占到上海市民的六分之一强。年教育消费达到了10亿元人民币以上,终身教育已经逐步成为该市最大的消费拉动点之一。不仅如此,市民对于各类证书的选择面也在逐步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该市现有的各类资格证书达到300种以上,并且每年还在出现50种以上的新证书。人才市场、培训市场由此而产生了三大特点:首先是人才不充电会折旧,而要避免折旧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学习;其次是单一技能者的高薪待遇已经岌岌可危,复合型人才成为最大的市场需求;最后是证书的加速升值引人注目,没有证书很多工作就会把你拒之门外。
而且在以上这些证书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为例,就由原先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证书发展到了现在的金融分析师、保险分析师,以及加拿大的CGA、英国的AIA、ACCA等一系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另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一部分认证已经开始由学校认证、社会认证转向企业认证,证书层次在不断高移。
多一张证书多一条路,事情并非绝对
一般来说,在校的会计大学生普遍以为证书越多越好,因为多一张证书就可能多一笔谋生资本,“资本金”当然是越多越好。其实,这样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就像办企业一样,“资本金”的多少也应该和企业的经营性质和规模相关,决不是多多益善,当然也不能没有。
有一名南京某大学会计系的同学,2001年为了找工作而频繁地赶人才交流会上的“场子”。每到一处招聘摊位,他都要骄傲地掏出拼搏了4年才取得的注册会计师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等,而且还必定要增加一句自己正在备考GRE证书的“声明”。
据他说,在大学校园里像他这样拼命考证的学生比比皆是。不但考会计本专业的证书,而且还考和会计专业没有关系的证书,几乎到了有证必考的地步。而其中洋证书尤其热门,像雅思、英国剑桥信息技术考试等都有众多的报考者。以2001年末开考的CIA(国际注册审计师)为例,他所在的江苏省的参考人数竟然高达1769人,位居全球200个考点的第一位!
那么事实上是不是多一张证书就多了一条谋生之路呢?情况并非如此。
据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处的陶先生分析,在各种各样参加考证的人中,在校学生比例占到50%以上,这正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目前大学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某种脱节。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大学学习心中底气不足,就只能借助于多考证书来弥补。从这一点上来看,目前大学生中时髦的“一张文凭、多种证书”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各种各样的考证不但要学生们背上过重的经济负担,有时候还会“好心没有好报”。据统计,每种证书的考试培训费和考试费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大学4年期间每个学生用于考证的花费平均为两三千元,最高的超过1万元。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而且还扰乱了他们在校的正常学习。
也正是因为这样,不少用人单位认为,证书多并不一定代表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有时恰恰相反,因为它反映了一些学生的浮躁心理,浪费了大学时期宝贵的会计专业学习和训练就会。
某企业人事主管坦言:用人单位其实更加看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经验。有些同学证书太多,反而不知道应该将他们放在什么岗位上。而何况现在的一些证书“含金量”其实并不高,我们心中都有数,所以内心不会把它看得有多么神秘。
会计考试中不允许有人蒙混过关
上述这位企业人事主管的话颇值得大家深思,事实上社会上的会计造假行为同样也在日益侵袭着本来应该是一块净土的考证领域,有的考证简直是来得太容易了。如果没有严格监督,就会让他们蒙混过关,可是这样的考证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2001年7月17日,辽宁省鞍山市公开处理了在参加全国会计技术资格考试中的16名替考考生,考试成绩宣布无效,并且责令这16名违纪者停止资格考试一年。
据鞍山市财政局介绍,在5月19至20日举行的全国第九次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期间,鞍山市共有5847名考生参加了考试。在这2天中共接到举报电话12个,反映台安县某信用社金某、海城某幼儿园劳某、鞍山铁西某公司刘某等16名考生找人替考,所以作出了以上处理决定。
另外,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中也同样有人作弊。所以,该项考试在2001年作出了更为严厉的要求,凡是考试作弊者一经发现可能永远会被取消考试资格。
矫枉必过正。在会计造假案如此猖獗的今天,如果连一开始进入会计业的门槛都把关不严,那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年龄很重要,文凭不可少,但是这样的文凭首先应当是实事求是的。不难想象,尝到了考试作弊“甜头”的会计人,在以后的工作中必定会“学而时习之”热衷于会计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