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会计人的饭碗,会计人自身也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虽然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开始了从严执纪、从严治党的努力,但是实际上会计人的工作环境还不十分理想。
1926年8月4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党下发了《关于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知》,据说这是中共历史上最早的反腐败文件。从那以后,无论是瑞金、延安还是在北京,党都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反腐败的斗争。可是,腐败行为的存在仍然是当今会计被迫造假的根由之一。
就在上市企业会计报表连连造假的引爆声中,一些参与其中的企业会计和注册会计师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然而一位长期从事注册会计师业务的资深人士透露说,仅仅痛打造假者还远远不够,因为根子在指使者身上。当问到谁是“指用者”时他举例说,他曾供职的那家会计师事务所就得到过当地地方政府要求“包装”被审计公司财务报告的授意,言外之意一目了然。
“单眼皮”改成了“双眼皮”,根子出在“美容院”
一位少女兴冲冲地去约会初次见面的男朋友,猛然想到自己还是一个单眼皮,怕不讨男朋友喜欢,便急急忙忙在当天上午去了美容院,要求把单眼皮改成双眼皮。
“手术”成功了,少女不禁增加了几分自信。
当晚两人在咖啡馆里喝咖啡。谈到高兴的时候,少女莞尔一笑,没想到这时候尴尬事情出现了:上午粘贴在双眼皮处的东西掉了下来,双眼皮又拨乱反正变成了单眼皮。少女窘迫不已,而这时男朋友才猛然得知,眼前的这个大眼睛双眼皮居然是个冒牌货。
这是一则笑话。可是在企业会计造假案中,这样的笑话就太多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这里你不能责怪那位少女,而只能把板子打在美容院的身上,是他们一手策划和制造了假面具。
据说,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郑百文。这家企业当初其实根本不具备上市资格,但是经过企业的巧妙伪装和中介机构的审计以后就变成了一家连续10年销售收入增长45倍、利润增长36倍、上市当年实现销售41亿元的“优质”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当地地方政府的身影或隐或现。
在我国,地方政府为了体现自己的政绩“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硬是把一些其实已经亏损累累的企业通过“包装”(伪装?)的途径推上了证券舞台,以“业绩优良、前景广阔”的姿态出现,实在是难逃其责。
这样的“双眼皮”总有一天要恢复“单眼皮”的本来面目。西洋镜被戳穿是正常的,假的就是假的。
正是因为政府部门有了这样的造假动机,才给急于争夺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降低执业标准带来了契机。
审计报告也可以像生日蛋糕一样“现场制作”
以另外一家上市企业为例,该公司在上市的过程中在地方政府的授意下进行一系列“包装”。上市后不久,就因为大股东要以其股份为质押贷款、为第三大股东还款而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结果该公司主要发起人在地方政府的参与下虚假出资的作弊事件,也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而且还闹出了这样一个笑话,根据该省体制改革委员会的明文规定,该公司的总股本应该是4100万元,可是在该公司发行上市公开披露的材料中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称,截止1994年6月29日,该公司实收股本为4500万元。
一位注册会计师介绍说,他在参与某公司的上市过程中曾经在当地政府的一位领导带领和授意下,专门把会计师事务所的公章带到北京去“现场办公”。审计部门说那个材料不合格,他们马上就根据规定的标准在宾馆里搞“现场制作”,出具一份“合格”的报告。
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怎么可能不出问题!
可是回过头来想一想,既然这样的事情绝非个别,但是为什么迟迟无法得到揭露呢?主要原因就在于,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这样的案例隐藏得实在太深。除非是一些偶然因素例如内部人员矛盾激化、巨额潜亏实在无法包庇下去了,否则根本就不容易发现,而一旦发现了又因为会“拔出萝卜带出泥”而带出犯罪分子一大堆。例如当年大庆联谊案曝光以后,就从中央国家机关到黑龙江省有关部门以及大庆市各级政府,一共挖出了76个部门的179人,其中涉及厅局级干部17人。
处理有“政府背景”的会计造假最后往往不了了之
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深圳市中洲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夏永先生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一味指责中介机构是不合理的,在许多案件里中介机构只是矛盾的聚焦点。事实上,由于会计造假案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虽然他们的权力大小不等,但是却可以阻挠查处过程。也正是因为如此,涉案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才无法得到严厉惩处。
企业的年报审查例行制度
为了全面清理和有效打击会计造假案件,有关人士指出,要尽快与国际接轨、建立年报审查例行制度,把查假、打假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不要等到问题成堆了再来搞一些“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的马后炮补救措施。
2001年5月初,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表示,将检查数以千计的公司年报,以便从中发现是否有操纵经营业绩的现象。
据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每年都要例行检查上市公司的年报,而且检查面还在迅速扩大。例如,2001年的检查面覆盖到了3000多家公司的年报,占到整个上市公司总量的1/4,比2000年扩大了4倍。
为什么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呢?很显然,是由于会计造假案件给投资者蒙受的损失实在巨大,最近的8年来已经滚存到了1000亿美元。其主要手法是伪造和夸大营业收入,或者把营业收入在不同的入账时期内进行调节。特别是美国最大的电话制造商朗讯科技伪造账目案件的暴露,更是加大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采取这一措施的决心。
有鉴于此,美国打击会计造假案件的重点放在了规范营业收入方面。例如,2000年12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实施了更加严厉的新“营业额入账指引”,其中有一条就这样规定:要求企业在产品付运或者顾客接受产品以后才能入账。并且要求,企业必须把每项业务的营业额分开记录、进行分割式披露,目的就是为了使投资者更容易看清该企业在每个业务范围内的实际表现,并且有可能要求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公司修改年报。如果它们拒绝,这些公司在下一次申请发行股票或者兼并收购的时候就会遭到麻烦。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官员表示,如果在2年以前就采用这种标准,类似于朗讯科技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在我国,虽然每年证券交易所也要对上市企业的年报进行例行检查,但是这种检查主要是看年报是否符合规定的格式要求,而并非是对年报的真实性作出判断,这样势必就很难发现年报中存在的问题。等到造假案件被揭露以后再去追究,投资者的损失就已经既成事实了。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一学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上述做法看来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