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会计退休以后被某企业返聘,结果只有上了3天班就被企业辞退了。为什么他这么倒霉?原来是这位老会计太“老”了。也许是他以前在会计岗位上“两耳不问窗外事”,对外界的经济政策法规全然不了解,以至于现在一个人独立操作的时候,竟然完全不能适应工作现状了。
说句不好听的话,他已经到了“不知今夕是何年”的地步。
两耳不闻窗外事,不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确实,由于工作岗位的限制,一些会计人一生中也只有接触过几个有限的专业性会计文件,读过几本专业会计杂志。有些更是倚老卖老,不要说不主动学习,就连一些规定的会计培训和会议也都千方百计寻找理由,一领到会议发放的纪念品以后就“请假”溜之大吉了。不是称自己“年纪大了、学不进去”,就是抱怨“学了没用”。除了自己打理的“依葫芦画瓢”的一小摊子以外,对于其他会计岗位的操作根本不熟悉,更不知道最新的会计法规和文件内容。加上现在会计准则的颁布频率越来越快,自己又不善于主动学习,自然这方面就欠缺了。
糊里糊涂填错账号
这样的闭门造车,稍一疏忽就可能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经济损失以及一大堆麻烦。
山东省博兴县某厨房设备公司在银行开设了一个纳税专用账户,根据税务局的要求,需要在这个账户里存储预交税款,以便于税务局直接从中扣划税款。粗心大意的会计在1998年7月至1999年5月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先后8次在该账户存入预交税款53400多元,在填写账号的时候却误填了与该企业没有任何业务往来的某不锈钢经营部的账号。
无巧不成书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同样也是粗心大意,对此一直没有发现,一如既往地将错就错把这些款项存入该不锈钢经营部的纳税账户。
再看这家不锈钢经营部,发现有人莫名其妙地代替自己纳税似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竟然一概笑纳。并且把税务机关从中扣除了应交税金以后还剩下的38000元心安理得据为己有。
话说税务局一直没有看到厨房设备公司前来交税,便上门进行催税。这时候厨房设备公司才发现了其中的差错,通过向银行核查、协同银行一起派人向不锈钢经营部协调处理。然而这时候的不锈钢经营部迟迟不愿意交出这一块“馅饼”。无奈之下,厨房设备公司把将错就错的银行和昧人钱财的不锈钢经营部一起送上法庭。
厨房设备公司最终终于讨回了公道,但是却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精力。要不是追讨及时,这5万多元巨款的收回就很难说了。这样粗心大意的会计人,会保得住自己的饭碗吗?
不情愿的提前退休
有些会计岗位的工作是机械和单调的,“技术含量”不高。然而在这些岗位上的会计人,如果一味的满足于日常的核算工作,甚至陶醉于得过且过而不思进取,那么这样的饭碗就有危机感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过去,铁路部门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银行部门是名副其实的“银饭碗”。在以上部门工作,不但自己心情愉快、有稳定感,就是连家人也觉得要高人一等。然而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大环境下,完全高枕无忧没有丝毫下岗危险的“饭碗”已经不多了。即使不算失业,弄一个“提前退休”也够令人尴尬的。一个“休”字,总有一种被人抛弃的感觉。
2000年秋天,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下发一份文件,鼓励员工提前退休。文件规定,一般员工男50岁、女45岁以上,或者男30年、女25年以上工龄,只要符合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以申请提前退休。
类似于这样“鼓励”员工提前退休的规定,目前各行各业都非常普遍。说是“鼓励”,其实和强迫也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照顾到面之好听一些罢了。
2001年10月的一天,一位48岁的银行职员在北京朝阳公园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现出了极端的被抛弃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恐惧感。
不久以前,这位年轻干练的员工还是岗位上的一把好手,坐在银行分理处柜台后面,把电脑键盘敲得噼啪响,自己也为此感到很自豪: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会计工作,虽然单调却感到圆满。然而,鼓励提前退休的文件下达后,她只好“自愿报名”。说是自愿,可是不报名行吗?重要的工作都不给你安排了,尽让你干一些杂事。同事之间总有人开玩笑似地问:“你什么时候退啊?在家呆着多好哇!”领导也经常和你促膝谈心:“你考虑得怎么样了啊?”她所在的分理处符合条件的共有7个人,只有2个人表示坚决不提前退休。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硬是不退,自己也觉得没多大意思了。
按照规定,提前退休的员工每月工资不少,可是面对邻居的“关心”实在是受不了。一开始邻居经常问“今天怎么不上班啊?”还可以用“休假了”来应付;然而到后来终于憋不住了,就干脆说“内退了”。于是迎来一个个惊诧的表情:“这么年轻就不干了?”
据统计,截至到2000年末,中国工商银行系统当年撤并了13家支行、242家县支行,减员7.5万人,减员幅度达到12.8%。其中,经济效益较差的山东省枣庄分行裁员比例达到65%。
35岁以后要争取有这么“两下子”
现在流行的传统择业观念是“35岁一道坎”。虽然人们对此见仁见智,但是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般35岁的人都已经有了10多年工作岗位的锻炼,差不多“基本成型”了。如果事业有成,他们很难放弃原来的工作;即使事业平平,他们也很难有信心在人才招聘会上和年轻人一决高低。如果不是有诱惑力特别大的下家,一般都不会勇敢一跳。不管事业是否有成,35岁左右的人一般对自己在求职时是否还具有竞争力实在心中没底,普遍认为与其“冒险”还不如得过且过。
然而,2001年11月初在上海8万人体育场举行的大型人才交流会上却传出一条新信息:1150家招聘单位中只有不到100家企业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针对这一变化,就业指导专家指出,这表明我国在入世以后人才市场上会更加青睐于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这些人的缺点主要是知识陈旧,但是如果他们能够改掉这个缺点,让自己成为一名多面手,就会大大受到人才市场欢迎。
由此可见,成为一名多面手、让自己具有“两下子”应当成为35岁以上会计人员的自觉行动。这样的多面手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有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并不是多读几年书、年纪“轻一点”就可以相提并论的。“老将出马一个顶小俩”,自有它的道理。
实际上,市场上流传35岁是跳槽的分水岭,主要还是一个心态问题,就工作年龄和自我价值实现来讲,35岁以后却是最佳状态:20多岁的人在一些传统企业中被认定为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40多岁的人如果不是会计业务骨干就会被人当作是“鸡肋”,在年轻人多的财务部门还会被看作是年轻人晋升职务的“绊脚石”。而35岁左右正好是代表着一代没有陈腐观念、不盲从、有主见、经历过风雨的勤恳一族。
一位会计大专毕业生的经历就非常典型。她工作以后利用业余时间不断进修,后来终于读完了MBA,已经将近40岁的人了,却同时受到几家效益非常好的企业的青睐。以前为了考试,她一直不敢生育,现在她最中意的一家企业表示,如果她生完了孩子跳槽过去,他们会更欢迎。看来,对于女人来说,是否生过孩子同样是对方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年龄问题是否会成为会计人员跳槽和谋求饭碗的“拦路虎”、主要还是看你手中是否有“新鲜货”、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是否能够与时俱进。特别是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一旦不愿意勤奋努力了,也就失去了往日的竞争优势。
多多留心政府公告
2001年末,广州市民终于可以在街头看到政府的红头文件,不再需要具有几品官的官职限制了。可是就在广州的老百姓对此还感到好奇的时候,上海市民早已对红头文件没有了神秘感。因为他们都已经看了一年了。
早在2001年初,上海市政府就将一些红头文件汇编成册摆到街头报摊上,供老百姓免费阅读。
据了解,每当每月5日、20日政府公报发行的时候,都会有不少市民前来索取,而其中又以从事律师、会计师等职业的市民最多。不但如此,这些市民的人群也相对固定,这表明他们阅读政府公报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习惯爱好。
一位经常在报刊亭领取公报的会计师面对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镜头说:“因为我们是为企业鉴定服务的中介机构,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如果不懂政府的方针政策,我们就会落后。过去我是借着看,我路过别人门口,(别人)放在桌面上,我就翻了翻。我记得有这个东西,我很感兴趣,翻了翻,但是我拿不着啊,不好意思借人家的。现在好办了,我也有了。”他说,免费发放的政府公报给他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另外一些会计人,由于免费发放的政府公报数额不多,因此他们专门留心各大媒体对政府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的报导。如果觉得自己有必要看到全文的,再想方设法专门去找投放点,领取非常详细的政府公告来阅读。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选择了全市200个书报亭作为政府公报的投放点。每一个投放点每一期可以发出五六十份,这样加起来实际上只有1000多份,平均1万人才有1份,所占比例还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从报纸上阅读政府公告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经常了解政府动态和相关的政策变化,是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表现之一。
从多渠道了解政府法规的变化
我国加入WTO以后内部文件的比重很快下降,凡是需要公民遵守的法律法规都要和国际接轨公布于众。这样,政府的法律法规乃至于红头文件今后都会汇编成册做到家喻户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政府的工作要求放在阳光之下,让更多的人了解政府并且对政府实行监督。
目前我国在乡镇一级政府已经全面实行了政务公开制度,县级以上政府机关的政务公开还处于试点阶段,广州、上海的做法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在本书定稿的时候传来好消息,从2002年1月1日开始,我国政府将向地方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城市街道办事处免费发送国务院公报,普通百姓了解政府政策和动态果然有了更多的渠道。
可以相信,会计人了解政府法规的渠道还将越来越多,问题在于你要做个有心人不断加强学习。否则,像上述这位老会计刚上了三天班就被辞退的一幕,同样可能发生在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