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创业怪招
33350000000068

第68章 三人之言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这里为什么说“三个”而不是五个呢?这个问题可能没人研究过,但是确实有意思。创业者在进行决策时,由于从众心理在作怪,总希望能够及时听一听他人的意见,以便更加民主化,更加稳妥一些。然而,征求意见的人数并不能过多,否则很容易莫衷一是。

某县有个啤酒厂,1986年动工兴建,1987年5月就已经开始投产了。1987年冬季,厂长决定进行扩建改造。

厂长的意见在会上提出以后,立即有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副厂长们全部反对。有的认为,啤酒厂刚刚建成投产,等个一二年,积累些生产管理经验、收回些投资后再扩建也不晚。还有的认为,一个小小的县啤酒厂,一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已经足够了,生产规模大了,产品销到哪里去呢?而且,现在的规模下工人少、便于管理,只要有钱赚就行了。有人甚至举例认为,本县其他几个建厂较早的啤酒厂,他们也都没有扩建,要扩建也要从他们身上先开始。等他们扩建了,我们再迎头赶上也不晚。

应该说,单从以上任何一家意见考虑,副手们的想法都是对的。但厂长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众多小啤酒厂之间的“春秋战国”时代很快就会过去,接下来必定会有一场更为激烈的厮杀较量。不急着上规模、扩大体量,就无法在即将来临的厮杀中占居主动权。此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于是,厂长在其他人的一片反对声中,仍然坚持搞扩建工程。一期扩建到年生产能力2万吨,二期扩建到5万吨,后来一直到22万吨,并与国外企业实行合资生产。

就在县啤酒厂一步步跃上新台阶的同时,当地另外的几家啤酒厂却日趋没落。有的在竞争中退出领地,有的只剩下奄奄一息。虽然有的啤酒厂也进行了扩建,但它们已慢了几拍。

20世纪初的一天,陈嘉庚从一个员工那里听到,英国有一家股份公司正在新加坡高价收购橡胶园,便立即觉得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机会,马上转向投资经营橡胶园。20年以后,他的橡胶园规模已经达到了5000英亩。这时候,由于英国、日本商人纷纷投资橡胶园,致使橡胶产量大幅度增长,很多橡胶厂纷纷停产转行。

在这种情况下,陈嘉庚手下的人也建议他压缩产量,或者改变投资方向。但是陈嘉庚经过仔细的市场分析后认为,橡胶有着十分广阔的用途,今后的整个世纪将是一个橡胶世纪,目前橡胶市场的疲软只是暂时的现象。结果,陈嘉庚作出了和别人相反的决策,就在人们纷纷卖出橡胶园、橡胶厂的时候,陈嘉庚在马来西亚等地花了30多万元买下了9个橡胶厂,又花了10多万元扩充、添置设备,同时也扩大了原有橡胶园、橡胶厂的规模,投资10万元扩大橡胶熟品制造厂。

陈嘉庚坚持自己的判断,不为传言所动,终于在1922年英国政府强令限制橡胶生产以后,先人一步,取得了橡胶生产经营的主动权。

美国管理学界有一项研究表明:创业者在进行决断时,征求意见的人数不宜超过3个人。如果人数达到5人以上,就会有半数以上的人持不同意见,而且他们相互之间还互相不服气。由于被征求意见的对象一般还是某方面的专家,所以,在表达意见时,他们还会有观点有论据。这样,反过来对创业者的破坏意见就更大。如果决策者没有主见,或者对决策失败以后的舆论没有心理准备,就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决策失误的情形反而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