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平常的事情,一旦到了有心人那里就会产生新点子。创业者由此改变自己命运的人确实不少。
1873年,24岁的犹太人哈同,跟着洋人流浪到了上海。因为父亲的朋友作介绍,才在洋行里谋得一个看门的差事做做,住地又脏又杂。
看门的职位本来很低,但是哈同只有干了几天,就看出了其中的窍门。他不但了解到了洋行里的一些内幕情况,而且还知道,来办事的多是些商谈黑货生意的。于是,哈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在哈同来之前,前来办事的人只要向门卫打个招呼就可以进去,热闹而又忙碌。哈同来了以后着手“改革门卫制度”,凡是来客一律先在来客登记簿上登记,然后在长凳上坐着等候,就像今天到医院看病那样排号就诊。这下就把急着要进去出售黑货的商人急坏了。有些聪明的商人只好暗中塞1元钱小费给哈同,请求哈同早一些放行。而哈同呢,也马上到里面去装模作样跑一趟,回来后立即放行。每当等候的人群中有人不服气时,哈同则用刚刚学会的中国话说,“对不起,他们的生意比你们的要急。”
就这样,久而久之商人们都看出了哈同的真实意图是要留下“买路钱”,干脆来了就买票。与此同时,洋行里各部门也明显地发现,来客办事的秩序有条理多了,纷纷称赞哈同这个人有些能耐,让他看门是小看他了。
有一天,营业部的管事在表扬哈同一通以后,征求他对洋行业务有什么看法。哈同一看表现才能的机会到了,便谈了一些看法,深得管事的赞同。就这样,25岁的哈同一下子就从门卫升到了业务管事,后至行务员,平步青云了。
当时的上海南京路,只是从外滩到河南路一段是闹市区,河南路以西特别是西藏路一带就显得十分空旷了。而当时的洋行和地产商,也只是仅仅沿着黄浦江一带谋求发展,没有向西藏路一带纵深推进。哈同也许仍然是沿用了观察门卫时的眼光,认定南京路向西发展只是迟早的事。于是,他勾结巡捕房的头子,连骗带吓,用低价沿着南京路收购了从河南路到西藏路一带的大批地皮。后来经过工部局同意,投资60万两银元,把这段路全部用2寸长的铁藜木块,浸了沥青以后铺成路面,然后上面再铺柏油。
“要致富、先修路”。这条造价昂贵的南京路,建成以后很快成了上海全市最繁华的地段,而哈同也因开发马路两旁的房地产而身价百倍。
和哈同具有同样远见卓识的,是一位名叫林国东的马来西亚商人。
林国东是一位华裔商人,非常富有创业精神和冒险意识。当他得知,在离开马来西亚首都52公里处,有一座山叫乌鲁卡里亚山。乌鲁卡里亚山的山顶上,有一处海拔1800米的风景区,叫做景亭姗巴。这里气候宜人、风景优美,非常适合于建疗养院,但唯一的困难在于,需要花费大量的投资首先用于修筑一条又高又陡的公路通向山顶,而在修路期间是无法产生任何效益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曾经准备在这里投资的马来西亚政府部门也不得不取消了计划。
1965年,林国东和好朋友诺亚爵士,专门为此成立了景亭高地公司,准备开发这一资源。他们先在山顶上买下了12000英亩土地,由于地势偏僻,地价并不高。接着,他在一片嘲笑和怀疑声中,拿出全部家产投资于这条通向山顶的公路。公路修好以后,给了这块风水宝地以无限的商业机会。林国东成功了,他由此成为富甲一方的一代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