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卡尔·威特教育羊皮卷
33342700000022

第22章 在亲身经历的生活中增长见识

在培养孩子时,父母们不要只单纯地强调让孩子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或者像牢笼一样把孩子关在家里来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想必就是那种羞涩、畏避、呆头呆脑的书呆子,难以登上大雅之堂。所以,父母不仅要让孩子获得书本知识,更要让孩子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带他们到不同场合去参加社会活动,这样不但能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也能从中锻炼、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

父亲除了教给我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利用一切机会丰富我的见识。比如,看到建筑物,父亲就告诉我那里面有什么,坐落在什么地方;看到古城之类,他就给我讲古城的历史,以及围绕这个古城的种种趣闻轶事等。

父亲认为一个只拘泥于书本知识的人,会变得目光短浅,头脑狭隘,不可能成为有创见的学者。由此,为了避免让我成为书呆子式的人物,他都尽量多地让我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甚至就连上街散步他都带着我。所以从我两岁以后,不论走亲访友还是买东西,也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看歌剧,父亲去哪儿都带着我,让我从小就与身份各异的各阶层人士交往、谈话。这样做的结果是,我具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使我从小到大从不怯场,越是人多或越重要的场合,我就发挥得越好。这使我成名后不论出入什么场合,甚至与国王、贵族、王公大臣们打交道,我都能表现得非常得体,给他们留下很好的印象。这些都得益于那时父亲对我进行了很好的锻炼。我见过一些在学问上十分优秀的人,因为缺乏经验,出入这类场合时就显得畏缩慌张,实在不雅。

除了见人,还要见物。只要有空,父亲就带我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以开阔我的眼界,增加我的见识。在参观前,父亲总让我先阅读大量有关的书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眼睛实地接触这些事物,从中获得大量与直接感知相一致的信息与知识。在这时,我的脑子总是转动得特别快,心里充满着寻根究底的疑问。面对我源源不断的问题,父亲总是尽其所能地给我说明和解释,并做到深入浅出,决不随便敷衍。因为他知道,这样教授知识最自然而且最有效。

光参观还只是这类教育的一部分。每次参观归来,父亲还让我详细叙述见到过的一切,或者让我向我母亲汇报。由于有这一功课要完成,使我在参观中总是用心观察,认真听取父亲或者导游的介绍与讲解。这样一来效果就更为显著,我也能记住更多的东西。

父亲告诉我,从我3岁以后,他不再只局限于哈勒地区,开始领着我到各方周游。五岁时,我就已经在父亲的陪伴下,几乎周游了德国的所有大城市。在旅途中,我们参观了无数的古堡、宫殿、园林、教堂。回到旅馆后,他就让我把所看到的一切写信告知我的母亲和熟人。回到家中,他还让我向亲人们口头讲解旅途见闻和切身体会。

当我6岁时,就已经成为哈勒附近最见多识广的孩子。我的见识甚至超过很多大人。人们在地理、历史方面有什么想知道的都来问我,或者想听听其他地方有什么奇闻轶事的,也会来找我。后来我干脆把这些旅游的经过整理成一本游记,将自己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全部写了下来,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有些人曾对父亲的做法不甚理解,甚至有人指责父母不必要这样做,浪费掉那些钱,还不如用来给我买书,收益会更大些。还有的人对父亲说,你只不过是一个穷牧师,靠那一丁点微薄的收入,来支付大量的旅游费用,能负担得起吗?即使去了,也得靠全家人勒紧裤腰带,旅行时还得住最差的旅馆,这样的条件孩子能从中获得最大的益处吗?最后实践证明了,我从旅行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父亲始终都认为他这样是非常值得的,从来没有后悔过。

只要能满足我的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父亲决不吝惜体力和金钱;为了让我能揭开魔术的秘密,他就曾不惜重金,请魔术师现身说法。类似这样的事情还非常多。虽然我生长在内陆地区,但我总爱看书中对大海、大洋的描述。我很喜欢看这一类的书,在看了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的传记以及《马可·波罗游记》这些书以后,我非常想去看看大海。于是,父亲就带我去了地中海海岸。平生第一次看到大海,我兴奋极了。我们在那里拾贝壳,采集海藻,拾水母和海星等等。父亲对我讲述了这些海产品以及海底生物的各种知识,使我对神奇的海底世界十分向往。我们还在沙滩上做各种游戏,比如堆山、凿河、开湖、垒岬、修湾、筑岛等等。要使孩子形成地理概念,海边真是最有利的地方。父亲把地球仪带到海边,告诉我地中海就在这里,越过地中海就能到达非洲,非洲大陆的两边是印度洋和大西洋,越过印度洋就可以像马可·波罗那样到达中国,而越过大西洋就可以像哥伦布那样到达美洲。就这样,我逐步了解了地球的概念,学会了世界地理知识。

在对我的施教上,父亲一直深信“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根据父亲的经验,读万卷书远远比不上行万里路,现实世界能教给我们的,永远比书本能教给我们的更多、更丰富、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