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斯波克博士教育羊皮卷
33341600000029

第29章 个性

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似乎与生俱来,有的则似乎主要来自后天的影响,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作为家长,都应该特别关注,一方面是要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及时地自我审视,以及如何提前预防,另一方面还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个性”是指什么

从长远看,儿童在个性方面的发育或许和孩子将来的专门技能一样重要。例如,一个不想超过别人的孩子无论先天多么聪慧,都不可能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喜欢抛头露面的孩子,可能比天赋聪颖但个性不强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多数父母和专业工作者都认为婴儿一出生就有个性差异。有的平静、随和,有的急躁、多变。孩子对外界反应的这种先天差别就表现为不同的个性。

随着孩子逐渐成人,这种个性上的差别越来越明显,并表现在很多方面。在情感活动层面上的表现有—抵制外界干扰的能力(不仅包括注意力是否集中,还包括是否有主见,是否果断坚决)如何?表达感情的热烈程度如何?平时的情绪是活跃的还是低沉的?是否对声音、接触、味道、光线或者气温特别敏感?是否能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适应新环境?是否能坚持做好手里的任何工作……

2.接受孩子的个性

孩子生来显然有不同的个性。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或者是活泼开朗,或者是沉默少语,害羞怕生;或者听话,或者顽皮。但不管父母喜不喜欢,显然只能生什么养什么。如果孩子的个性和父母想要的那种个性不一样会怎样呢?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父母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它将成为令父母和孩子双方都伤脑筋的主要原因。

但这个问题其实关系不大,因为父母都是有理性的。我们都清楚自己不可能预定孩子。而且,更重要的是,父母可能特别为儿子的胆怯伤脑筋,却或许从未想过你自己小时候克服害羞的艰难过程。这便是有些人所提出的“可塑性”。正是这种“可塑性”在培养儿女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父母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及孩子能取得多大的进步。

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子女方面给父母带来的烦恼最多的似乎正是可塑性的问题。比如,如果你们为孩子不是数学天才或笨手笨脚而感到失望,或者你花费了大量时间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他不可能成为的人(他不具备成为那种人的先决条件),那么,你和孩子都必然烦恼。反过来,如果能学会接受现实中的孩子,而不是你们期望中的孩子,并且爱他,那么你们双方的日子就可以舒心得多。

3.教育不可违背孩子的天性

家长对孩子有再高再好的期望,也不要强迫孩子成长为一个违背孩子自己天性的人。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家长必须采取理智的教育方法。

有两个心理研究专家,他们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跟踪个性不好的孩子,并且一直观察到他们的中年。在此期间,他们发现了令人惊讶的东西。他们原以为,个性不好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涯中可能会遭遇更大的困难。结果发现,孩子的天生个性给他后来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风格与孩子的个性是否适合。

以一个活跃并好奇心强的孩子为例,其父母为孩子不规矩、爱调皮觉得心烦,同时往往还会认为这样的孩子容易发生危险。因此,他们就会不停地对这个孩子说“坐着别动!”或“老实点儿!”这样一来,孩子就可能在心里认为:“我不是个好孩子,因为我总是闯祸。”这就是教育方法不适合孩子的一个例子。

而另一对夫妇可能会对这种孩子的好奇心感到自豪。他们对孩子的充沛精力感到惊奇,并且给孩子提供了许多耗费精力的机会,并欣赏孩子的冒险精神。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风格适合孩子的个性,所以孩子将会变得愈加自信。

教育风格适合孩子个性的父母,往往都具有与孩子相似的个性特点。首先,他们了解孩子的个性。他们不去强迫孩子成长为一种违背自己天性的人。基于这种理解,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他们就会采取理智的做法。通过父母的领导技巧,不但对孩子的旺盛精力因势利导,而且也没有伤害自己的自尊心。例如,如果让一个好动的3岁男孩在饭店里吃午饭坐着不动,他就会感到非常难熬。如果父亲或者母亲能领他出去跑一跑,双方在这次活动中都会过得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