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始听话的孩子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到3岁左右,感情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认为父母是可爱的人,因此想效仿父母的样子。多数孩子在2岁时刚刚表现出来的那种无意识的反抗和敌对情绪,似乎在3岁以后开始缓和。这时,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不仅亲切、友好,而且还表现出对父母的热情和关心。但是,孩子毕竟还没有达到对父母十分顺从的地步,所以还做不到时刻听从大人的吩咐,也不能事事表现出色。在这一阶段的孩子,逐步形成了最初的一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从而行为的冲动性相对减少,自觉性相对增加。儿童不但能顺应大人的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自觉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到了学龄前期,在教育影响下,行为的自觉性就慢慢发展起来,能逐渐使自己的行为服从较远的目的,这就为形成儿童最初的个性倾向提供了主要条件。
但孩子毕竟是有自己思想的人,所以若他们的想法与父母的相反,有时他们仍然会坚持己见。许多4岁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因此常常表现得独断专行、骄傲自大、语气蛮横和爱挑衅等。但是这种自信很快就会自然消失。
2.对婴儿着迷
小孩子很想知道婴儿是从哪里来的。当他们了解到婴儿来自于妈妈的体内时,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急切地想模拟这种能将自己生出来的创造性行为。他们想照料婴儿,并且把爱献给婴儿,就像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对待他们那样。因此他们会把更小的婴儿或者布娃娃当做孩子,并且经常玩扮演爸爸和妈妈的游戏。
人们通常认为,小男孩不像小女孩那样迫切地想象大人那样在肚子里怀孩子,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虽然大人告诉小男孩他们不能生孩子,但是他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相信的。他们会认为自己也会生孩子,并天真地认为,只要他们努力盼望某件事,就会无所不能地成为现实。
3.对父母的异性情结
3~6岁,男孩对母亲一直主要表现为较强的依附心理,就像婴儿时期对母亲的依赖一样。但这一阶段,小男孩开始产生像父亲一样的浪漫想法了,坚信长大后会和妈妈结婚。虽然他根本不懂得结婚是怎么回事,但是绝对清楚谁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吸引力的女人。模仿着妈妈长大的女孩,对自己的父亲也开始逐渐产生了这种爱慕。
这些强烈的、充满幻想的爱慕之情,可以看成是大自然对孩子的感情塑造,有助于幼儿精神上的发展,帮助孩子获得对异性的正常情感,引导他们在未来拥有幸福的婚姻,也是为他们将来当配偶或者当父母做的一种准备。但这种倾向所造成的另一个结果是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孩子会产生一种无意识的紧张感。无论看到谁特别喜欢某一个人,他都会禁不住地也想把这个人据为己有。因此,当一个3~4岁或者5岁的小男孩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妈妈有一种自私的爱,也意识到了母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属于父亲的时候,无论他是多么喜欢和羡慕父亲,他都会感到十分气愤。他有时甚至会暗暗地希望爸爸走迷了路,回不了家,但接着又会对自己有这种想法感到内疚。他还会从自己的角度来推理,认为爸爸也会同样地妒忌他和怨恨他。
小女孩对爸爸也会产生同样的自私的爱慕。尽管在其他方面小女孩很爱妈妈,但是她仍然有时盼望妈妈会出什么事,这样她就可以独自占有爸爸了。她甚至会对妈妈说这样的话:“你可以外出长途旅行,我会照料好爸爸的。”但是,当她想到妈妈也会这样妒忌她的时候,就会不由得为此而担忧起来。
因为毕竟父母的个子比他们高得多,身体比他们壮得多,所以孩子想尽力摆脱掉这些可怕的想法。但是,在孩子们进行的象征性游戏中和睡梦中,这些恐惧感却不断地流露出来。而这个年龄的孩子有时爱做噩梦的根源正是儿子对父亲,以及女儿对母亲的各种想法—爱慕、嫉妒、恐惧。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才常常梦见被巨人、强盗、女巫和其他可怕的东西追赶。
不过这种对异性家长的眷念情结并不能维持多久,也不会变得十分强烈,因此不会延续到他的一生,甚至不等童年结束就会消失。
孩子到了6~7岁时自然会因为他们不可能独自占有爸爸或者妈妈而感到沮丧。想象中的父母因此而生气的样子,以及男女生理上的不同,都使孩子产生下意识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把他们心中的浪漫喜悦变成了一种反感。从此,孩子开始躲避异性父母的亲吻。随着眷恋情感的衰减,他们的兴趣开始转向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事情上,如写作业,学习知识等。
如果父亲意识到幼儿对自己有一种无意识的怨恨和恐惧,也用不着采取什么措施来使孩子摆脱这些想法。实际上,如果幼儿确信爸爸是一个既不敢做严父,也不敢成为独自占据妻子的人,他就会认为自己过多地占有了妈妈,从而感到更加内疚和害怕。
同样,妈妈即使知道小女儿在嫉妒自己,也应该充满信心、千方百计地帮助女儿成长。要清楚在什么时候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根本不用担心自己向丈夫表示亲密,会对女儿有什么影响。如果父亲对女儿,或母亲对儿子表现得略为宽容,如果儿子和妈妈在一起或女儿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感到更加轻松,这证明了异性之间比同性之间存在的敌视情绪要小一些。
在一般家庭中,父母、幼儿之间存在着有益于感情健康发展的均衡关系,这种均衡关系能引导他们顺利度过这些发展阶段。由于幼儿容易想入非非,对父亲或母亲的妒忌心极强,家长可以温柔地向孩子表明,他们相互属于对方,因此男孩儿不可以独占妈妈,女孩儿也不可以独占爸爸。如果孩子因此而发火,家长也不必惊讶。
听到小女儿宣布要和爸爸结婚时,爸爸要显出愉快的样子,同时向女儿解释自己已经结婚了,等她长大时可以去找一个同龄人结婚。
如果父母在拥抱和亲吻时孩子突然闯进房间,不用像犯了错误似地分开。也不要让孩子打断他们的谈话,可以既高兴又坚决地提醒孩子,父母有事要谈,同时建议孩子去忙自己的事。
如果男孩或女孩时常表现出粗鲁无理的态度,父母一定要坚持和孩子讲道理,客气地对待他们。因为这种粗鲁主要是由想入非非的妒忌心理造成的。这种心理往往还会导致孩子不安心睡觉。孩子有时之所以在半夜闯入父母的房间,要跟父母一起睡,是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他不想让父母单独在一起。出现这种情况以后,家长应立刻把孩子送回小床,态度既要坚决,又要和蔼。
4.被自己的幻想所迷惑
3~6岁阶段与前几个阶段的孩子一样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急于了解他们遇到的任何事情的意义,而且想象力相当丰富。他们把一切事物都与自己联系在一起。听到火车叫时,他们立刻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听到人们谈论某种疾病时,他们就想自己会得那种病吗。
3~4岁的孩子在讲述一个编造的故事时,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并非在说谎。由于他们的想象力生动逼真,所以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属于虚构的成分。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害怕暴力的电视和电影。显然,成人也不应该让他们去看。
当孩子偶尔撒谎时,家长不必指责他,使他难堪。一般说来,只要他与其他孩子相处愉快,家长就不用担忧。但如果孩子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述他想象中的朋友或者冒险历程,而且不是把它当做一种游戏,而是确信他所想的事,这就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了。
第一,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感到满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他跟一些同龄的孩子玩耍,并帮助他喜欢上他们。
第二,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否随和融洽?孩子这时需要拥抱,或骑在家长的背上,或从父母的玩笑中获得乐趣,或需要与父母友好地交谈。如果身边的大人都很严肃,孩子就会特别向往和能够相互理解的游戏伙伴在一起。如果家长总是过多地指责孩子,孩子便会创造出一个邪恶的伙伴,不断就自己曾做过的错事或愿意做的事,批评这个伙伴。如果孩子还存在大量的幻想,尤其是到了4岁以后,经常和其他孩子在一起而仍未得到改善,家长就应该向精神病医生或心理健康顾问咨询,查明孩子出了什么问题。
5.容易产生恐惧感
容易产生恐惧症的孩子通常有以下几类。
①由于不爱吃饭和上厕所之类的事情而经常被父母搞得精神很紧张的孩子;
②由于恐怖故事或者经常被警告而使想象力受到刺激的孩子;
③缺乏培养独立性的机会和不经常外出的孩子;
④父母过于溺爱的孩子。
过去积累下来的焦虑感经过孩子进一步的想象加工以后,就变成了具体的恐惧感。
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对待孩子的方法不当,孩子就会产生恐惧感。其实也并不是这样。所有的孩子都有恐惧心理,因为世界上充满了他们不理解的东西,无论孩子是在怎样的体贴中长大的,他们都会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脆弱性。有些孩子生来就比别的孩子敏感,而有些孩子无论如何精心呵护,他们都会对某种东西产生恐惧感。
父母的任务并不是要排除孩子想象中的一切恐惧。事实上,学会面对恐惧和战胜恐惧是人生重要的一课。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掌握有益的方法,去对付和战胜恐惧。
6.让孩子害怕的事物
不同年龄的孩子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3~6岁孩子的想象力的发展程度,已能使他们想象自己置身于别人的处境,描述出他们从未经历的危险。还有另外一些类型的恐惧症,它们绝大部分突然出现在3、4岁左右的孩子身上,比如害怕黑暗、狗、消防车、死亡以及跛腿的人。
例如,3~5岁的孩子一般都害怕动物,即使是从未遇到过不愉快经历的孩子也是如此。成人一定不要为了证实狗不咬人而把孩子拉到狗面前。
不过孩子对狗,乃至其他东西的恐惧感,是可以通过做有关的游戏来慢慢消除的。如果孩子愿意做类似的游戏,并在玩耍中消除自己的恐惧心理,这就最好不过。
恐惧能促使人做出快速反应。这是因为当我们产生恐惧的时候,肾脏就会迅速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为我们做出迅速反应提供所需要的糖分。这时,我们就能像风一样迅速逃跑,或像猛兽一样去勇猛地搏斗。这样,通过逃跑或者搏斗,恐惧感就会被耗尽。
静静地坐着不动恐惧感是不会消失的。如果让一个怕狗的孩子做一种游戏,比如猛烈地击打一只玩具狗来发泄自己,就可以部分地减轻他的恐惧。
除了害怕狗等动物,这一阶段的孩子对水也有一种恐惧心理。所以父母不要在孩子吓得哇哇乱叫的时候,把他强行拉进海中或者游泳池里。当然,有些孩子被强行拉入水中后确实感到了乐趣,并立刻消除了恐惧心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做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有一点我们有必要知道,尽管孩子有点儿害怕下水,但他也有渴望。
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胆怯和恐惧心理能够被渐渐克服。而只有主动去克服胆怯心理,孩子才能更快地战胜恐惧。如果孩子的恐惧心理越来越严重,或者各种各样的恐惧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就应当请教儿童心理健康专家或其他心理咨询医生。
7.如何让孩子不再怕黑
幼儿特别敏感,容易被自己的幻想吓住。家长不仅要避免孩子接触恐怖、残暴的图像或故事,还应掌握方法进行引导,减少孩子的恐惧感,使孩子不再怕黑。
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与否,并非取决于他生活中是否存在可怕的东西,而是他能否战胜它们。孩子如果害怕黑暗,家长就要设法帮他排除这种恐惧感。这得讲究方法,因为它比说教更为重要。
①家长绝不应该用可怕的怪物或魔鬼之类的东西吓唬孩子。要避免让孩子看恐怖电影、电视节目以及残暴的神话故事。孩子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已足以使他害怕了。
②不要因为孩子在饭桌上的行为而发火。
③父母既不能取笑孩子,也不能着急,更不能劝说他们消除对黑暗的恐惧。
④如果孩子想说他的恐惧,那就应该让他说。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愿意理解他,还要让他知道父母确信他不会有任何事情。
⑤引导孩子举止端正,不要先任由他胡来,然后再去指责他。
⑥每天要为孩子安排一定的时间出去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以便使他过得充实。孩子参加的游戏和活动越多,内心的恐惧就会越少。
⑦如果孩子坚持在晚间开着门睡觉,家长不妨按他说的去做。等到孩子的恐惧心理减轻以后,他就自然不再害怕黑暗了。
8.当孩子问及死亡
求知欲强的孩子很可能会问及有关死亡的问题。一开始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要尽量显得很自然随便,不要显得很害怕的样子。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人到了一定的时候都会死。大部分人在很老的时候和病重的时候就会死去,也就是他们的身体不会动了。”
家长的回答一定要适合于孩子的认识程度。类似“我们永远失去了这个叔叔”这样的回答孩子根本听不懂,所以就可能使他产生恐惧。这么大的孩子只能完全从字面上理解事物,所以千万不要将死亡说成是“去睡觉”,因为孩子不理解,因此他可能会说,那么就把他叫醒吧。还可能因此而不敢去睡觉,因为他会害怕自己睡着以后就死去了。
家长不要掩饰事实真相,而应尽量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这样可能要好些,比如,“死亡就是人体完全停止了运动。”接下来,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讨论一下对死亡的看法。大部分成年人对死亡都有某种程度上的恐惧和怨恨,但又没有一种既可以向孩子说明,又能回避这种基本态度的办法。如果父母认为人们最终要以尊严和刚毅的态度来对待死亡,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类似的意思说给孩子。需要注意的是,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做到简单明了。不要忘了紧紧拥抱孩子,并告诉孩子,在很长时间内父母都将和他在一起。
许多家长或许有一个顾虑,即不知道是否该让这一阶段的孩子去参加亲友的葬礼。实际上,如果孩子愿意去,那么,家长就应该为此做好必要的准备,因为,3岁以上的孩子是可以参加葬礼的。甚至还可以让他和家人一起到墓地去看着去逝的人下葬。但一定要让熟悉的大人陪着,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安慰孩子,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孩子难过时带他回家。
9.玩得浑身脏兮兮
年幼的孩子什么都想做,所以常常把自己身上弄得脏兮兮的。当然,他们这样做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他们很爱挖土和沙子,爱在小水坑里走,爱玩水池里的水,他们还喜欢在草地上打滚和捏泥巴。他们做这些事情时就像成年人听音乐或者陷入热恋中一样,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对别人也更加亲热了。
有些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严厉警告,要求他们不要把衣服弄脏,也不要把东西弄乱。如果这些孩子认真对待父母的警告,他们的心里就会感到压抑,并且会怀疑自己的爱好是否正确。如果他们真的变得害怕弄脏衣服,他们在别的方面也会变得过于小心谨慎。这样一来,他们反而不能像父母希望的那样,成长为自由、热情的人。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只要孩子高兴就应该任由孩子胡闹。但即使家长不得不制止他们,也不要恐吓他们。家长只要采取点儿比较实际的解决办法就行了。比如,如果他们打算穿着最好的衣服玩泥巴,就应该给他们换上旧衣服,然后让他们去玩。
10.如果孩子不愿去幼儿园
学龄前的孩子仍然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即使是5~6岁的孩子也会拒绝留在幼儿园里,或者在刚上学的时候拒绝留在学校。他们害怕父母的突然离开,或找不到父母。但如果孩子已经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如果他不是对此感到相当恐惧,那就应该坚决让他去。如果孩子已经进入幼儿园,只不过会寸步不离父母,父母除了陪伴孩子几天之外,迟早应该对孩子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不再害怕上幼儿园,所以明天我就没有必要呆在这里了!”
如果父母想往后拖几天,孩子就会越拖越不愿意去。明智的做法是,弄清是否是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溺爱导致孩子害怕离开父母的恐惧心理,然后再设法排除孩子的这种心理障碍。
除此之外,父母也要给孩子一定的压力。父母中应该有一个人留在教室附近某个隐蔽的地方几天。等到孩子逐渐熟悉了老师、其他的孩子以及有趣的活动以后,再把他一个人留在幼儿园或学校。但是,这种熟悉过程应该不超过一个星期。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如果孩子很执拗,而家长的心又非常软,上述情形就会发生变化,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孩子害怕离开家长的问题,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场毅力较量。陪着不愿意上学的孩子去上学有时候好像管用,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欺骗孩子。
11.以骂人和说脏话为乐
孩子到4岁左右,就进入了一个以骂人和说脏话为乐的阶段。他们彼此之间笑嘻嘻地互相侮辱,比如,“你这个大屁眼儿。”或者“我尿泡尿把你从厕所里冲走算了。”他们以为这样做显得自己很聪明、勇敢。但父母不必为此担心,应该把它视为很快就会过去的正常发育阶段。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那些年幼的孩子之所以会以说脏话为乐,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对此公开地表示过震惊和惊慌,甚至还威胁他们说继续说脏话会给他们带来可怕的后果。但父母这样做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使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嘿,这可是一个惹事儿的极好办法。很有趣!我可有了战胜父母的办法了!”这样一来,当父母的就会越来越感到不安。
要想阻止孩子说脏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显得像没听见一样。孩子说了很多脏话以后如果没有人理他,他自己就会感到没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