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33321900000028

第28章 批评孩子要讲艺术

没有人永远正确,更别说一个孩子。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应当如何对待呢?

请先看一位父亲讲的真实的教子故事:

一天夜里,妻子推醒我低声发颤地说:“今天派出所找过我,咱家的小三跟几个同学在假期里偷过几家商店。”“真的?”我大吃一惊。“他们说,已找过小三和他的同学,他们也承认了。”

“啊!”我怒火中烧,真想立刻冲到小三的房间,狠狠揍他一顿。但理智没让我这样做。小三刚12岁,还是个孩子,是初犯,如能通过批评教育及时正确引导,比打一顿的效果会更好。于是,我嘱咐妻子:一,在他哥哥面前只字不提,以防兄弟间发生口角时揭他的短,刺伤他的自尊心;二,此事由你先对小三谈,我暂时回避,日后找机会再跟他谈;三,对小三的批评重在正面引导,体贴他,温暖他,切勿用冷言恶语刺激他,更不能打骂。

3天后一个中午,我提前下班,小三也第一个放学回家。

我把刚收到的一份《法制报》递给他,上面登有一段关于“少年犯”的文章。等他看罢,我趁热打铁,从一条小虫毁了一条大船谈起,谈到盗窃者的心理,今天偷一元,明天想偷十元,日后就会犯更大的错误……小三听得认真,不断点头,但这次我未触及他的事。

10天后,派出所将小三盗窃挥霍掉的东西折款245元责令退赔。从妻子那里得知,小三为此很着急。因为他清楚去年家里已经欠下一笔债,目前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他怎能不着急呢?我认为跟小三直接面谈的时候到了。晚上,我单独和他直截了当地提起此事。先讲了如何做人、遵纪守法的道理,最后说:“尽管咱家很困难,但这245元,就是借,也要替你赔上,但有两条你必须记住:一,吸取教训,从此坚决洗手不干;二,必须抓紧学习,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小三听后,发自内心地哭了:“爸爸,您放心,我再也不干坏事了。”

此后,小三真的变了,到了期末,还拿回家一张奖状。

一位可钦可敬的父亲!真可请教子有方。看来,批评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孩子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家长之所以总不能原谅孩子,大概是因为自己离上帝太远了吧!”

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是只有孩子犯了错可能更容易招致批评。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常犯错?不对!

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情,容易犯错?不对!

因为我们父母的眼光总是跟随着孩子的身影。

是啊!孩子所有的举止基本上都不能逃脱父母的掌握。一不留神在地上摔倒了,母亲就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有声音响起“你看看,怎么考的这么差。”倘若不小心丢了东西,就会有个声音说:“怎么搞的你,总是丢三落四的。”

对于刚遭受了一个打击的孩子,还没有从难过、委屈、痛苦、甚至耻辱的情绪中走出来,往往就紧跟着一阵暴风雨一样的批评,心中甚觉不快,可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也只能默默地忍受,胆大的或许会顶几句嘴,但这更会招来痛骂,实在委屈了也许会抽泣一下,哦!这下可更不得了,父母又会嚷着“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您从早到晚总是不停地批评?为什么常常会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批评?难道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毛病太多?

您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您的批评不管用?

1.批评情绪化

一日,孩子出现过失,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点了。而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自己的事。

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敷衍的对话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如果有摄像机的话,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入目啊!

而孩子对您说的话不是能背下来,就是根本就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而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唯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的批评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

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

2.批评泛滥化

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会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啊、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脑袋一低,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也不嫌口渴?哼!

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和憎恶,而且由于其它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令人失笑的是,往往有这样的家长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怎么了?原来是一下子忘了该说什么了。只好自我解嘲地说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气糊涂了!

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批评简单化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因为孩子很清楚一点,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孩子按时到学校的,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啊。

像这类的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4.批评急躁化

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还不能深刻意识和认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家长却已经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者“不知者还不为过”呢!

人犯错是正常的,而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

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由于家长在学习活动中过早地干涉、过多地介入,这些频繁的干预、琐碎的品评、莫名的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事实上,在孩子开始或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这时候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

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谅解,再错就不能容忍了。

在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理的。我很喜欢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错误频频出现就是由于态度的问题而产生的。所以批评是针对态度的,不是对事情本身的。批评是针对重犯和再犯的,要给错误第一次机会。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表现在首犯时就批评,这会让孩子感觉很委屈。

而当错误和问题再次出现后,比如不理想的成绩单拿回来后,家长不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多是对成绩本身进行埋怨,为自己的不满向孩子发泄,而这种盲目的批评是很不利于孩子接受和改正的。

听过一则如何教育孩子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

我国有一对夫妇带着9岁的女儿去德国工作,女儿在当地小学就读,不料被同班的德国小男孩“爱”上了。有一天,女孩感冒没有来上学,小男孩在班上大哭大闹,说是她不上学,他也不上学了。还说,他一定要和小女孩结婚。闹得班级无法正常上课,无奈之下,通知了他的家长把孩子领了回去。

回到家里,父母就认真弄清了哭闹的原委,对他说:“你的想法不坏,但结婚需要婚纱、西服、戒指,还要房子、汽车,可你现在什么都没有,如果你想和中国小姑娘结婚,现在就得好好学习,将来去挣大钱。”小男孩听了这一席话破涕为笑,乖乖地上学去了,再也没有哭闹,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从德国式家长的故事里,我又一次理解了行知先生这段话的哲理。在教育孩子上,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不,我们从德国家长那儿也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究霓应该如何批评孩子?

1.正面引导

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不争气”,“你真不要脸”……有的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应该是在简明扼要抓住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为。那位父亲不用冷言恶语刺激孩子,而是加以引导、指明出路,是十分明智的。

2.尊重人格

孩子有过错,理应批评,但其人格应受到尊重。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正是基于这一点,那位父亲才能严肃认真叉心乎气顺地对待孩子。批评可以严肃,甚至严厉,但这类似于镇痛药,用多了便失效。

3.避免当众批评

有的父母误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激发”效果,殊不知,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本文提到的那位父亲批评孩子时单独进行,这是极可取的。

4.看准时机

孩子一旦有错,通常要及时批评。“你等着,晚上爸爸回来见。”这策略是一种失误。您想,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评,这中间孩子还要干好多事,那错事也许淡忘了。当然,所谓及时批评也应视年龄特点及错误性质有个时间跨度,要抓住时机“冷处理”。那位父亲就既抓准了时机,又不失为及时。

5.要坚持就事论事,点到为止

批评孩子不要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我们有些家一遇到孩子出事,就气不打一处来。往往倾盆大雨,把昔日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一股脑抖搂出来,搞“扩大化”,数落得孩子一无是处,这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难以增强改正缺点的信心。其实,今天发生的事未必与昨天前天的事有关联,即使有关联也不应“算总账”。我们要就事论事,不要无限外延。

这种批评看起来似乎有点简单化,三言两语而可作罢,但它符合孩子的思想单纯的心理特征,‘往往能使他们消除对待批评的抵制意识,这样才有利于轻装前进。

6.相互配合

孩有了过错,爸爸批,妈妈护,岂不效果相互抵消,何谈教育?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方式可有差别,但必须口径一致,配合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