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33321900000027

第27章 不要把过高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心境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你带来春天的美丽;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片汪洋,那就让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吧,他同样可以带给你跳动的喜悦。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树有树的挺拔,花有花的芳香!

1993年4月29日,峨嵋山市的一个杀死父母、杀伤胞弟的19岁杀人犯彭足伟被依法处决了。父母非常疼爱他,然而他竟亲手杀死了父母。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用残暴的手段杀死父母,杀伤同胞兄弟呢?法医鉴定他精神正常。

彭足伟的父母把对未来的希冀都注入孩子特别是长子彭足伟身上。望子成龙、出人头地是他们家教的基本准则。他的父亲经常指电视里面中央领导的镜头对他讲,你长大了,就要像这些大人物一样给老子风光风光。

为了使彭足伟能考上高中、大学,每天当他放学回家后,父母就不再让他下楼去玩,而是关在家里死啃书本,读报也被视为不务正业,几乎剥夺丁他的交往和其他所有的业余爱好。

专制的教育方式使他愈来愈难以忍受,从洗耳恭听逐渐到公然对抗父母。本来基础脆弱的他,学习成绩不断下跌,父母不是帮助分析原因,而是一味责怪“没出息”。久而久之,父母的畸形教育观念带给孩子的是心理上的畸形发展。用彭足伟的话,家里不像家,而像个派出所,父母就是所长,他就是小偷。

彭足伟开始逃避这个家,他出走过。他因几分之差而不得不去读议价高中。他本来就很自卑,在这一连串的挫折面前自己就觉得更抬不起头来。他想到父母是近亲结婚,他觉得自己学习差,是父母近亲结婚造成的。随着父母更多的责怪,他的怨恨心理愈发强烈,进而产生了自杀或杀人的念头……

彭足伟在押时说:“父母的要求太高,我永远也达不到,所以我恨他们。”在他的日记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我对天下父母说的最后几句话:父母不但要在生活上、身体上关心孩子,而且更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另外,就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提适当的要求,不要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然而,彭足伟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和过高期望,几乎近于病态。父母畸形的教育观念和专制式的教育方法,以及不绝于耳的唠叨,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畸形发展,加之父母的近亲结婚,使他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这种心理在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宣泄的情况下,会导致病态性凶杀,也有可能导致自杀。结果,正是畸形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彭足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你要是考不进市重点,我就抹脖子!”——这是一位母亲大人对女儿进行的恐吓。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女儿如愿以偿地考进了重点,母亲以百般的宠爱善待她,因为女儿替娘争了光。“你必须在全班考第一。”

显然母亲的筹码在升值。

看来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会搁浅在一个水准,父母有要做成功者的愿望,儿女们就得成为过河卒子拼命向前。渐渐地,女儿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焦躁与不安爬上了眉宇——学习上她没有成为全班第一。“期末考试成绩要是达不到90分,我就抹脖子!”母亲威胁的口吻还是那样坚决。终于有一天,女儿离家出走了。

一位下岗的父亲靠帮人家拉货挣钱养家,在醉酒后哭着对10岁的儿子说:你爸爸这辈子没啥造就了,就是累死,也得把你培养出个样儿采。你就好好学,将来成个人,让我累死了也能闭眼吧!”

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评判子女好坏的标准严重失衡,孩子教育成败多是以智力发展的好坏来衡量。“小孩子成绩好,一‘好’遮百丑。”有位家长说:“孩子懒一点无所谓,大不了我当个‘高级保姆’;要是成绩不好,那就完了,将来不是我当保姆的问题,而是孩子饭碗有没有的大问题。懒,仅仅是可能变‘虫’的问题,而分数,却是关系到将来是否成‘龙’的问题。”

于是,我们的父母与孩子相处时的焦点只有一个——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好,什么都好说;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怎么都不行,孩子牛命的全部意义就是考试成绩。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家长们对学习好的孩子,几乎是要什么给什么,极尽娇宠。

每年寒暑假的第一个星期天,商厦、餐厅,挤满了一家三口的购物者,或用餐者,大都是实现考前家长的许诺。当然一些成绩没有达到家长要求的孩子,就会被“你真蠢”,“你真笨”,“没见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废物”,此类咒骂声劈头盖脸、不绝于耳地扑来,整个家庭被愁云迷雾笼罩着,失去了往日的欢笑。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要设身处地为孩子分忧解难,而不要硬逼孩子,不要无休止地对孩子要求这个那个,不切实际的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

当我们无休止的对孩子期望要求时,我们首先想想给了他多少实际的帮助。

如果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都去诚心诚意地说:“孩子你能行!”

“孩子我来帮助你!”家庭是很温馨和谐的,孩子一定是很幸福的。

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特别迫切,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病态。

从为人父母开始,几乎大半生都是为孩子而活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长大,上学就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几乎全过程都恨不得全部承包。这种“承包一切”的爱,充分表达了父母们的慈爱心意,但并没有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带来适当的能量和养料。现在的家长普遍缺少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一般常识,加上他们大都经历过“文革”,是“被耽误了的一代”,许多人把想上大学而没有上成的愿望统统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考上大学,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孩子还没生出来,就又是听胎教音乐,又是做胎教按摩,恨不得孩子生出来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一首绝妙的好诗”。生出来之后呢?又是搞零岁方案,又是吃巨人脑黄金,恨不得孩子从幼儿园出来就是博士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已经大大超出了孩子们的承受力:“你要为我争气啊,孩子!”“你考不上大学叫我的脸往哪儿搁?”相当多的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像口袋里的东西一样可以由自己的意识来支配。成功的父母,会因不出色的子女感到莫大的羞辱;而不成功的父母,更缺乏宽容,他们把子女的成功当作自己成功的最后赌注。

我们周围有很多朋友,他们年龄还不到40,就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年轻时候的理想、憧憬、希望都转而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于是就对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让孩子在他们自己的理想的重压之下直不起腰来。

是的,天下父母有哪个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对孩子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能无的放矢,特别是教育孩子时不能有虚荣心,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赶时髦,更不能给孩子造框框,让孩子按照定格好的“模式”去发展。这样做不但不能使孩子有所发展,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发生在青海的一个叫做夏斐的孩子身上的悲剧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9岁的夏斐期末考试数学82分,全班第二;语文79分,全班第五。本来够好的了,母亲却硬性规定每次语文、数学考分必须过90分,逼得孩子私下更改分数,母亲发现后竟将女儿毒打至死。

现在,父母中要求上小学子女考分必须达90分以上甚至双百的,上中学子女必须进前10名甚至前5名的仍不乏其人。这类父母的要求是荒谬和完全不合实际的,以致本来正常的表现也被他们看成孩子努力不够,自己监督不力等等。

在这一点上,我国当代文学家老舍的教子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老舍先生的教子方法有四:一是不必非考一百分不可,特别是不必门门都考一百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孩子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个健壮的体魄。

老舍先生的这种顺其自然的教育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孩子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发展空间,使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伸展,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适应社会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眼下,许多家长把大部分精力、物力、财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

但是,不少家长的苦心最终未必都能获得预期的回报,有时候,孩子反而成了父母的心病。那么,如何对待孩子的成长呢?

1.家长对孩子要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有作为。但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还是普通人占多数。如果家长不顾客观因素,而一味地高要求、高投入,其结果可能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2.家长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勿拔苗助长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教育时还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也就是说不能跨越孩子在该年龄阶段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文中的那位女孩,5岁就弹钢琴,之后就上舞蹈班、外语班,一年级发表文章,小学四年级写万把字的武侠小说,初一一个晚上写7000字的言情小说,这种教育正常吗?这是他们这种年龄应接受的教育吗?这种过早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一时换得了孩子某种超常的才能,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在牺牲孩子的一生幸福。一旦孩子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不仅你会失望,孩子也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

3.让孩子自己树立适当的目标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理。但是,因为“龙”难成,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过高、过严,不切合实际。孩子毕竟是孩子,常常很难完成父母“交给"的艰巨任务,因此产生了很重的心理负担。这种做法常常欲速则不达,不但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正常心理的形成,反而还会阻碍孩子的智力和个性的正常发展。

4.珍视孩子的进步

一般来说,在孩子看来,只要自己取得一点进步,父母就应该好好高兴一番,对自己进行表扬。可是有的父母不会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因而孩子很多时候就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还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听到表扬产生骄傲情绪。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你带来春天的美丽;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片汪洋,那就让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吧,他同样可以带给你跳动的喜悦;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位名人,那就让他做一个平凡的人,无论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无论他是一名军人还是一名商人,只要他诚实、正直、善良、上进,为父母者都应为之骄傲,因为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

比起把孩子“逼”得脆弱、胆怯甚至走上歧路,我们认为:平凡也是一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