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维生素D是所有具有胆钙化醇生物活性的类固醇的统称,也叫抗佝偻病维生素,其中最重要的两种物质是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
维生素D2又叫钙化醇、麦角钙化醇、麦角固醇、阳光维生素,维生素D3又叫胆钙醇、胆钙固醇、胆骨化醇。
两者的共同点是:
结构相似;
功能相同;
都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对热、氧、酸、碱均较稳定;
都没有明显的生理活性,必须在体内进行一定的代谢转化,才能生产活性的化合物——活性维生素D;
主要功能都是促进小肠对食物中钙和磷的吸收、维持血中钙和磷的正常含量、促进骨和齿的钙化作用,对骨骼的形成极为重要。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来源不同。
维生素D2来源于植物,大多数植物中都含有微量的麦角固醇,植物叶曝晒于日光下形成维生素D2(称为麦角钙化醇、钙化醇,如果没有紫外线照射,很难被人体吸收利用);
维生素D3来源于动物,人与动物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就会转变成维生素D3,然后运往肝、肾,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形式,从而发挥其重要生理功能。
维生素D是可以在体内合成并且长期贮存在血浆、肝、脂肪、肌肉内的物质,经过血液转送至肝脏生成钙二醇,然后在肾脏进一步羟化成为钙三醇。
维生素D(D2或D3)本身都没有生物活性,只有转化为维生素D的代谢产物钙二醇或锡钙三醇后,才能发挥激素作用。尤其是钙三醇,比钙二醇具有更高的激素样活性,对钙、磷的代谢作用也要高于钙二醇约200倍,对骨盐的形成作用高100倍。
『效用』
促进肠道钙、磷吸收;
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制造强健的骨骼和牙齿;
与维生素A、C同时服用可以预防感冒;
有助于对结膜炎的治疗;
有利于吸收维生素A;
促进成骨细胞功能,使血中钙、磷向骨质生长部位沉着,形成新骨;
促进破骨细胞活动,使旧骨中骨盐溶介,运到血中的钙、磷增加,从而使细胞外液中钙、磷浓度增高。
『过多症』
成年人大量服用维生素D,会引起高血钙,导致泌尿系统结石软组织钙化。
婴幼儿大量服用维生素D(如含量高的强化食品),会形成头盖骨和缝合线前钙化、脑发育成长没有余地,从而影响智力发育,而且不容易恢复。
发生维生素D中毒的服用量,因各人的身体素质不同差异很大。一般婴幼儿连续1~3个月每日服用4000国际单位、成人每日服用20000国际单位后,即有可能发生中毒。有的婴幼儿在每日服用1800国际单位时就会出现生长停滞71.
维生素D过多症的具体临床表现有:
消化系统方面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从而导致脱水、酸中毒、阵发性腹痛、肝脾肿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便秘、急性胰腺炎等。
神经系统方面
精神萎靡、烦躁、失眠、幻觉、半盲哭闹、抑郁、昏睡、多汗、脑膜剌激性抽搐、意识障碍、肌张力下降、运动障碍等。
泌尿系统方面
钙质在肾脏内沉积,引起钙化性肾功能不全、肾结石、肾曲小管钙化、纤维化、肾小管上皮坏死;
基底膜增厚,引起水肿、血尿、蛋白尿、尿频、尿白细胞增多,严重者可引起肾功能衰竭及高血压。
心血管系统方面
心肌及脉壁钙化、心电图ST段抬高(电解质平衡失调)、血中尿素增高、心血管钙化、血钙、血钙增高,严重者会发生心力衰竭;
孕妇会致胎儿血钙增高、婴儿出生后智力下降,肾、肺小动脉狭窄及高血压等。
慢性中毒方面
脏器或软组织钙化,如角膜、肾、关节周围、血管及软骨钙化。
其他方面
乏力、易疲劳、消瘦、皮肤、粘膜干燥、体重下降、容易感染、发热72等,也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发生维生素D过多症后,应当立即停服,一般数周后即可恢复正常。
『缺乏症』
缺乏维生素D的主要原因是日光照射不足、食物中维生素D供应量不足、小肠消化吸收不良、代谢障碍。
缺乏维生素D将会导致:
佝偻病(主要发生在0.5~2岁的儿童身上)
多汗、睡眠不安、容易激动;
肌肉松弛、气胀、便秘;
囟门大、出牙迟、枕秃;
患病3个月以上出现乒乓头(两侧后枕部下按有乒乓球感),前胸部两侧肋骨与软骨交界处外凸成“肋骨串珠”,肋下缘外翻,胸部前凸成“鸡胸”,脊柱后凸成驼背,两下肢膝部外弯成“0”形腿或内弯成形腿,腕、踝部圆凸成“手镯”或“脚镯”等;
免疫力低,易患肺炎、腹泻等病,病死率较高。
软骨病、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成人尤其是孕妇、乳母、老年人身上)
载重部位(从骨盆与下肢开始,逐渐波及到脊柱和其他部位)骨骼疼痛、压痛,通常在活动时疼痛加剧;
活动受限、行走呈鸭步;
大腿的内收肌经常处于痉挛状态,容易发生骨折;
身材日趋缩短,手足搐搦。
『富含食物』
维生素D2来自于植物性食品,在一般膳食条件下,只要人经常接触阳光,就不会造成缺乏;
维生素D3来自于动物性食物,含量最丰富的是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沙丁鱼、鲱鱼、鲑鱼、鲔鱼。
牛奶与其它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较少,所以以牛奶为主食的婴幼儿应当适当补充鱼肝油,当然,更不要忘记经常接受阳光照射。
『建议摄取量』
每日400IU,最多不超过800IU。
维生素D2的常用剂型有片剂、胶丸剂。
口服方法:成人预防量每日0.01~0.02毫克(400~800IU);儿童预防量每日0.0125~0.025毫克(500~1000IU)。
用于佝偻病和软骨病治疗时,每日维生素D2的口服量应该达到5000~10000IU,与此同时,还应当补充钙剂,进行日光浴。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便更好地对症治疗。
我国规定的维生素D最高耐受摄入量(不分年龄)每日为20毫克(800000IU)。
『友情提醒』
紫外线可以作用于皮肤中的油脂,从而制造出维生素D。但是在被强烈的日晒灼伤后,皮肤即会停止制造维生素D;
无法经常晒太阳的人,应该多补充维生素D73;
正在服用抗痉挛药物的人,应该补充维生素D;
婴儿对维生素D敏感性个体间差异大,有些婴儿对小剂量维生素D即很敏感;
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高胆固醇血症、高磷血症等患者以及孕妇,应当慎用维生素D;
补充维生素D,可能具有预防糖尿病74的作用;
维生素D与眼睛健康有密切关系75;
婴幼儿喝的牛奶中没有添加维生素D,则应当补充维生素D;
皮肤较黑、住在北方地区的人,需要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与维生素A、B4、C、钙、磷一起服用效果最佳。
『警告』
矿物质、烟雾是维生素D之大敌。
有利于增强人的骨质
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帮助钙、磷的吸收与利用,帮助骨骼及牙齿的正常发育,以及协助神经、肌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增强人的骨质。
缺乏维生素D会引起佝偻症、骨质疏松症、骨折、肌肉无力、四肢疼痛、肌肉萎缩等现象。尤其是儿童、孕妇、老年人,更需要补充维生素D。
由于一般食品中维生素D含量极低,儿童从膳食中又不可能摄取足够的维生素D,所以,从小就要对孩子补充维生素D。否则,如果缺乏维生素D,将会影响孩子钙的代谢,引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而0.5~3岁的孩子则是佝偻病的高发期。
瑞士科学家通过测量91名7~9岁女孩的骨头密度,结果发现,这些1岁时补充过维生素D的女孩,骨头矿物质密度在5个身体点上都超过了过去没有补充过维生素D的女孩。
这表明,在婴儿期补充维生素D,可以增强他们在儿童时代晚期的骨头矿物质密度,这种影响甚至可以保持一生。如果儿童时期加强的骨头矿物质密度可以保持一生的话,就可以避免这些人老年时代发生骨折。
科学家指出,老年人缺乏维生素D,不仅会出现骨质流失、骨质疏松症、容易骨折,同时也容易出现四肢疼痛、肌肉无力等现象,从而导致行动不便、不想外出。这样反过来又会减少从日光中补充维生素D的机会,更加加重维生素D的缺乏症。
对于老年人来说,补充维生素D的最简单方法是喝牛奶(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老年人因为乳糖不耐症不能喝牛奶),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晒太阳。
也就是说,对于行动自如的老年人来说,通常不用担心缺乏维生素D;而行动不便如长期卧床在家的老年人,则需要补充维生素D。可想而知,天气晴朗的时候用轮椅推着他们到户外去晒太阳有多么重要了!
有助于预防前列腺癌和结肠癌
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预防前列腺癌和结肠癌,是其中已经得到证实的两项功能。
预防前列腺癌
芬兰科学家研究表明,人体中缺少维生素D会明显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对于癌症病人来说会加重病情。尤其是40~50岁的男子,如果缺乏维生素D,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在过去的13年里,芬兰科学家对19000名年龄在40~58岁之间的男性进行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上述结论是成立的。
研究表明,日照是维生素D最重要的来源,占总来源量的2/3.
在上述调查中,超过一半以上的男子冬季会缺乏维生素D,他们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1.8倍76.而且,这种风险与年龄有很大关系。因为在上述调查对象中,年龄40~51岁之间的男性,体内缺乏维生素D,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3.5倍,癌症扩散的风险更是高达6.3倍。
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增加维生素D有可能成为将来治疗前列腺癌的一种重要方式。
预防结肠癌
美国科学家发现,维生素D能够预防老鼠身上结肠癌的发生,虽然其具体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
在美国,人们对油腻食品的嗜好,被公认为美国结肠、直肠癌患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其实,在其他工业化国家里,这也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杀手。
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维生素D能够解除身体在消化高脂肪食品时所产生致癌物质的毒性。
众所周知,人体在消化食物里的脂肪时,肝脏要分泌许多脂肪酸,其中就包含一种著名的致癌物质——石胆酸。人体内的维生素D受体,就像一个传感器,具有检测有毒的石胆酸浓度是否过高的本领。
从理论上说,维生素D能够把石胆酸从体内清除出去,从而达到预防结肠癌的目的。
不过应当注意的是,目前还不能单纯把维生素D作为预防结肠癌的药物,因为它可能会造成血液中钙的浓度过高,从而导致高钙血症的可能。
由此科学家得出结论,不只是维生素D,凡是和维生素D解毒功能相类似的一些药物,都应当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结肠癌。
这表明,如果能在其它药物中找到维生素D在这方面的替代品,就可以彻底解决它由此带来高钙血症的副作用了,这是科学家下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