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童年可以如此美好
33296600000029

第29章 关于不报课外学习班

家教八部曲语录:趋向自然的教育,儿童的天赋才能得到发挥。要保护孩子的发现欲。学生王莉:老师,我可以坚持不给孩子报课外班到何时?

包祥老师:学前不报,小学也不报。

学生王莉:画画围棋之类呢?

包祥老师:不报。

学生王莉:为什么?

包祥老师:刚刚一个学生家长给我送来大枣。他们孩子有点问题,找我帮助几次,现在好多了。家长约我吃饭,我说没时间,这不,买好吃的送来了。吃饭不重要,欣喜的是,孩子在好转!孩子上学前,妈妈先后给孩子报了17个班。

学生王莉:17个班?摧残啊!

包祥老师:上学期孩子第一次见我时,不愿意上学,不写作业,坐不稳,站不直……报班太多简直是家暴的另一种形式!

学生王莉:老师,这就是你常对我说的“一例胜千理”吗?

包祥老师:我讲家教,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孩子听到“上学”两字,眼睛里有恐惧,看到作业本就撕烂……

学生王莉:眼睛里有恐惧?

包祥老师:对上学的恐惧!

学生王莉:真的如此严重?

包祥老师:某地方电视台一美女主播,男孩8岁。孩子3到6岁的三年里妈妈不上班,带孩子整天参加各种学习班。三年后,该上一年级了,孩子不想上学,不说话,不与人交流,打妈妈……

学生王莉……

包祥老师:这就是我反复劝你不要为孩子报班之故!

学生王莉:一个同事的女儿,12岁,小学六年级,周日的时间表是这样的:8:00~11:10奥数,13:00~15:00英语,18:00~20:00作文。

包祥老师:在残害孩子!可怜的孩子!

学生王莉:可是人家很开心啊。你看她妈妈怎么说,孩子成绩好,自己感觉也好,会愿意为此付出的。

包祥老师:无知的开心!伤害孩子的开心!

学生王莉:不过她妈妈还说,孩子会抓紧一切机会玩手机、iPad。

包祥老师:看出来了吧,孩子没有其他的放松渠道,没有去大自然奔跑的机会,所以抓紧一切机会玩手机、iPad。

学生王莉:她说的孩子成绩好,自己感觉也好,是不是大人心理的投射和孩子的取悦大人?

包祥老师:非常对!只吃鱼,不吃熊掌!

学生王莉:我昨晚带俊宝到附近一个小学的操场打篮球。就冲着那大大的操场,我也愿意让孩子上这个学校。想着他能在那里奔放地奔跑得大汗淋漓,脸红扑扑,健康自然就很好!

包祥老师:对!

学生王莉:我看过一个父亲写自己“成功”教育孩子的书,孩子早教、跳级、少年科技大、博士后。老师赞成吗?

包祥老师:我坚决不赞成。

学生王莉:他成功吗?他孩子成功吗?

包祥老师:即使他们成功了,我也不赞成。

学生王莉:如果辩论,你怎么去说服对方?

包祥老师:北京姑娘张怡宁打乒乓球成功了,然而是几万人给她当了分母。不要靠一技之长去培养孩子,万一不成功,孩子很痛苦。而且大多数是不成功的。当分母的人和他们的家不是太残酷了吗?

学生王莉:不要靠一技之长去培养孩子,那培养孩子什么?

包祥老师:孩子自然生长,必然身心健康生长。让孩子按生命生长规律生长,至关重要。不要过早的学习什么一技之长,过早的学习知识。

学生王莉:昨晚带孩子在小区玩,不时地看到他幼儿园的同学们拎着各种兴趣班的书包从围棋班、画画班、钢琴班出来。我如何保持淡定?

包祥老师:坚持。

学生王莉:有些家长说,孩子的同学们会这会那,如果就自己孩子不会,容易影响孩子自信,或者学校让表演的时候,孩子都不会,怎么办?

包祥老师:自信有这么脆弱吗?那就不是真自信。

学生王莉:我也是这么想。

包祥老师:你的孩子数星星了,看月亮了,赏花草树木了,助人为乐了。这个他们怎么能比呢?

学生王莉:是啊,孩子5岁那年那个冬夜的星光,其他孩子再也看不到了,这是不可弥补的。围棋班、画画班、钢琴班,这个只要掏出一沓钱,马上可以去上。

包祥老师:让你的孩子说你们看到的,说你们到过的35个城市,每一段旅程中的趣事,每一段发现之旅……

学生王莉:对啊,这是最特别最丰富的节目!也是最好的作文教育。可是我跟您说过的,身边尽是这样的带孩子学这学那的朋友。以后孩子处于这些孩子们中间,如何保持自信?将来我的孩子会怎样呢?

包祥老师:你的孩子会健壮会健康会后劲十足!

学生王莉:为什么呢?

包祥老师:过早的学习知识,只是对儿童的伤害,而恰恰造成厌学,无学习的后劲。

学生王莉:明白了!“会健壮会健康会后劲十足!”足矣!

王莉心语:我还需多说什么吗?孩子“会健壮会健康会后劲十足”,别无他求!孩子啊,你健健康康快快乐乐,长大了尽管去爱你所爱、做你想做,永葆人生理想及追求理想的热情与力量!妈妈永远支持你!包祥点评:每个孩子都是一团元气,是未经戕害的生命之本,是宇宙间最宝贵最奇妙的存在,是天地间一首独一无二的诗篇。以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再加上后天的人文环境,博览群书,广开视野,完全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谱写属于自己的生命华章。至关重要的是,不要对儿童早期开发,保护孩子的发现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