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童年可以如此美好
33296600000012

第12章 爱是宁静是从容:心若安顿便是晴天

家教八部曲:教育需要火吗,需要激情吗?不,教育需要静,冷静。这些年教育燃烧的激情太多,教育人激情燃尽,或迷失方向。教育需要静,孩子们要静下来,老师要静下来,家长要静下来。和孩子在一起,每天都有新的挑战。和自然生长的孩子在一起,挑战更大也更多花样。自然生长的孩子,就像一只小豹子,在大自然里摸爬滚打、激情奔跑、风吹日晒,生命力极其旺盛,浑身上下充满活力。身边很多人曾经跟我说,你的俊宝异常活跃,言下之意:该管管。他们说的“管”,和我的“管”完全两码事。他们的“管”,拿着大人的尺度去丈量孩子,然后拿着大人的标准去矫正孩子;我的“管”,设好一定的规则,遵循自然规律。在确保安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关于规则,我在本书《自然是在规则中磨炼男孩:男子汉是这样炼成的》一文中有详述),孩子尽可以去想、去做、去奔跑、去呐喊……

这些年我培育俊宝的最大心得就是:所谓家长的教育水平的差距,在有一个好的理念的前提之下,其实就是分寸的把握,度的把握。分寸的把握。爱与自由,规则与界限,之间的分寸的把握。所以当父母真是一项修炼!那怎么才能修炼好?父母的心境也和汽车一样,要定期保养,更换滤芯,把精神垃圾过滤掉,换一个姿态迎接下一轮挑战。

妈妈的心,大多数时候是安定的温和的。但少数时候,会像《大耳朵图图》里的图图妈一样,火冒三丈,暴跳如雷。在妈妈群里,妈妈们会互相安慰:我们不是神仙,也有脾气,所以不要苛求自己。偶尔发发脾气很正常。我是个急性子,俊爸说我对俊宝有点喜怒无常。高兴的时候抱起来亲啊爱的,俊宝皮的时候,我会忍不住发火。这我承认。有时候工作忙而烦,生活琐事多而杂,下班回家要买菜,买菜回来接孩子,接孩子回来要陪孩子……自己的时间在哪里?自己的空间在哪里?这时候很想唱齐秦那首歌:“给我一个空间,没有人走过……”

这些年,我最大的享受是,在俊爸不出差不加班的时候,由他陪孩子,我自己躲进书房成一统,管他外面闹翻天。锁上书房的门,泡一杯淡淡的茉莉花茶,来点背景音乐,若有若无地飘在书房里,打开一本心仪已久却没有完整时间安静品读的书……一个妈妈的另一种幸福由此打开……

所以,建议妈妈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不忘爱自己。也要留出时间犒劳自己,享受自己的爱好。这样放松之后,再回去面对孩子,则是一个崭新的你,呈现在孩子面前。

那天中午吃饭听一个同事说,周末和老公飞了趟厦门,周五晚出发,周日晚回来。玩两天就为放松一下,孩子三岁了没有放松……我鼓励她以后完全可以多放松,给自己一点奖励是完全应该的。也可以带着孩子去旅行啊,多出去走走看看,就不会觉得生活枯燥乏味了。

都说大都市的人压力大,但压力是要靠自己化解的。解压方式有很多,为人父母更要学会解压,才能以好的状态面对孩子。爱逛街的去逛街,爱运动的去运动。我的方式,除了旅行就是读书,再就是看一些比较有质量的片子。这些年孩子小,我旅行都带着孩子,不能独处。只有读书和看片的时候,我做回了我自己,是真正地完全释放自己。每一段时间有一个这样的回归自我时间的滋养,我才能以崭新的清新的面貌再次走向孩子……

家教实用小贴士

1.妈妈自我放松的途径:拿出一块时间,完全做回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读书、看电影、运动、逛街……投入地做。然后发现,再回到孩子身边,已然是个全新的自我。此种做法每隔一段时间需要一次,具体视个人情况而定。妈妈们要有个理念:有了孩子,我依然有自己的空间。

2.妈妈焦虑了怎么办:与同龄孩子的妈妈多交流,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很相似,当发现自己是“大多数”时,不再孤立,焦虑感就减低不少;再看看别人怎么解决同类问题,探讨过程中也可大大降低焦虑感。

3.妈妈要有自己的爱好:有了孩子,妈妈依然是独立个体,是完整自我,依然要有自己的爱好,并坚持发展这份兴趣爱好。高雅的艺术爱好常常给人很好的心灵滋养,也给妈妈增添许多内心力量。同时你也潜移默化了孩子向艺术靠拢、向高雅靠近,这样的人生一定更为丰富充盈。

附育儿日记5则

2009年9月9日俊宝1岁5个月:暗夜之亮光心灵之故乡——写在《心理月刊》创刊三周年之际

今晚让俊爸单独陪俊宝,俊妈有时间看看自己喜欢的书。

一转眼《心理月刊》创刊三周年了。三年来我坚持订阅,书里很多育儿方面的深度心理知识,对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提升自我、如何改善亲子关系,皆有帮助。

2006年7月,和先生乘坐刚刚开通一礼拜的青藏铁路专列去西藏;回来不久,就看到了《心理月刊》创刊号。为什么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说?因为都让我惊喜、兴奋;因为都关乎心灵,带来震撼。

去西藏是向往已久的事,而在现今到处充斥着喧嚣浮躁的美容、服装、购物内容的所谓时尚杂志中,看到一本清清爽爽的心理杂志,更是期待已久的事。所以,你能想象,在西藏游归来之后,黄昏下,一杯茶,捧着创刊号静静地阅读,那是何等快意惬意之事!

此后的每月,等待《心理月刊》是件浪漫的事——现今的人们,很少会去等待什么吧,一切都是迫不及待,速食、速配、匆匆忙忙。而等待《心理月刊》令我心沉静。沉到幽谷,安然地思索。新一期来了,又给我注入新的活力和启发,生活中种种焦虑、恐惧、躁狂,因为看了《心理月刊》的篇篇美文而慢慢消融。即便不能马上融化殆尽,但因为有了新的认知、换个角度思考而逐渐化解。这是相当美好的心理历程——《心理月刊》是本极好的心理自助书,教会我反观自我、重建自我,开始下一个征程。

也就是在《心理月刊》创刊这一年,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反复思考后决定去北师大读教育学硕士。早在认识《心理月刊》之前,就有此想法,也自己挑了好些书来看,可就是难以下决心。总觉得自己本科学国际新闻,和心理学毫不相干,难以入境;而且自己一直是文科生,而心理学是理科,有统计学、测量学这些对我而言高难度的内容;也觉得工作累,难以坚持;还觉得要挑战一种全新的东西,难以应对。这时候,《心理月刊》给了我力量,为了“更好地生活”,有什么不可以去尝试去体验去历练的呢?她告诉我“坐而思不如起而行”,“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理想”……清晰记得我是抱着一本厚厚的《心理月刊》坐着公交车哐当哐当去到北师大心理学院的,抱着她是怕自己路上还会反悔,用她的厚重殷实来抵御心如鹿撞。三年后的今天,我成了班上六十多人里第一个拿到教育学硕士学位的学生;三年来,有《心理月刊》的陪伴,长夜漫漫也变得可以驾驭,因为有暗夜中之亮光的鼓励,鼓励我坚持学习,克服重重困难到达彼岸。焦灼到要崩溃的时候,《心理月刊》真的就是那道亮光,开导我,抚慰我,搀扶我度过难关。

一晃人到三十,结婚也已多年,家人催着要孩子,我却不以为然,张口闭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就是游山玩水,几乎把中国走了个遍——还剩下个台湾岛。在厦门大学上学的时候,出海烧烤时金门岛近在咫尺,也算去过吧。反正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吊儿郎当,灵魂极不安定,到处游走,特别钟情西部,青海、甘肃、宁夏、西藏、新疆……我也常常反问自己对于生孩子的想法,但就是想不透——对于自己没想透的事情,我总是不愿意随波逐流。2007年7月,刚过三十岁生日。在新疆喀纳斯湖畔,刚刚漂流上岸,10度的湖水冻得我异常清醒。望着碧绿碧绿纤尘不染的湖面,我回头看一眼倚在我肩头小憩的老公,突然就悟了《心理月刊》哪一期说的“生命如不繁衍就易进入停滞期”,“成为母亲是女人最有价值的部分”……瞬间,我一反常态,内心温柔无比,将老公揽入怀中:生孩子吧。

而今,俊宝都一岁半啦!我也成熟为一个母亲了。我常常看着孩子清澈的眸子感慨:你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真的,当母亲太幸福了,生命从此有了全新的意义。我向老公宣布,女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回母亲,培养一个才子!”哈哈!

以前,要每年回一趟远在南方的老家,从家乡的山水和亲情中汲取新的能量,才敢于回京面对新的挑战。现在生了宝宝,当了妈妈,两年多没回去了,甚感乡愁。更感欣慰的是,枕边的《心理月刊》就是心灵之故乡。有她作伴,内心很舒展很坦荡,就像躺在家乡的草坡上,仰望满天星光……

(此文曾在《心理月刊》发表)

2010年6月1日俊宝2岁2个月:珠的锋芒——读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今天儿童节,我光记着给俊宝买了礼物,却忘了给自己礼物。记得小时候,过儿童节一直过到初中,母亲还记得给我买礼物,希望我永葆童心,永远快乐。不过呢,还好今天收到朋友自远方寄来的礼物:池莉新书《熬至滴水成珠》。这书名,有点吸引我了。一眼看到那绿色的封皮,甚感亲切,这几年和池莉的疏远马上被弥合了。翻几页就走不动了,大学时读池莉如遇知音的感觉回来了。

下班后决定给自己放假,不马上回家,先直奔公园,在初夏的草木葱茏里读着池莉这些年的积淀和感悟,那个沁人心脾,是久违的。池莉还是那么犀利,那么鲜明,还是没有放弃那些棱角。而这些棱角正是我喜欢她的理由。这颗珠尽管圆润剔透,还是不可掩饰地闪耀着锋芒,在龙潭湖面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天黑了,回家看到俊宝在等我。刚读完好书的我如沐春风,对俊宝笑容可掬,俊宝也会觉得我今天身上散发出书香吧,哈哈!

2011年8月6日俊宝3岁4个月:看这老男人如何扮清纯——观《卧虎》

前几天俊爸出差了,天天晚上我自己陪俊宝,有点累。今天俊爸回来了,我乐得让他自己带俊宝,让他们父子俩进行男人间的独处,而我有时间看看书看看片子。《卧虎》,老套的黑帮氛围,老套的卧底故事。我以为唯一的亮点是曾志伟在里头的纯情演绎——这个黑社会头目似乎想要做回好人,想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偶然认识了个清纯女子,于是陷入爱情。这个爱情只是淡淡的,发发短信聊聊天,却是他生命中第一次真正的爱情吧。老曾这老男人把个情窦初开的男生演活了,把那初遇真爱的欣喜和一点点羞涩,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而心怀悲悯——因为那女的,也是卧底呢。所以当最后老曾倒在血泊里,旁边是比鲜血还红艳的玫瑰花——准备送给女友的玫瑰花时,我居然落泪了。去看看吧,看看这老男人如何扮清纯扮得让人心动之后心酸。

2012年12月12日俊宝4岁8个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非常好,必得奖

下午去国贸参加央视《对话》节目的录制,录完4点多,突然想放松一下,就近看个电影。自从生了俊宝,看电影这一最大爱好也经常让步。今天我不让步了,回归自我。

今晚可选的有好几个片子,其中就有我最爱的导演李安的片子,片名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老实说,现在看电视也极少,对电影的宣传也了解甚少,更不知道最近流行什么大片、热片。但李安的片子一定不会差。当年他的《断背山》看得我热泪盈眶,他能把片子拍得那么感人,把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写得那么跌宕起伏,不简单!我很喜欢那首主题曲I DON’T WANT TO SAY GOODBYE,词曲都唯美。所以今晚,毫不犹豫选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

看完觉得,这个选择实在正确!甚至伟大!好多年没看到过如此荡气回肠、震撼心灵的片子了!我敢断言,此片必得大奖。多么简单的角色,一个男孩,一只老虎,其他都是配角。多么简明的线索,一段海上漂流记,都不需要多少布景。可是,却把人在生与死之间的挣扎与斗争描摹得入木三分。把生命的尊严赞美得至高无上。甚至人与动物间的感情也可以那么细腻那么亲近。再带入些宗教甚至迷幻色彩,实在让我觉得李安这些年无论是导演水平还是心灵,都成长不少!是这喧嚣的当下里难得的“静片”、好片!感谢今天参加录制节目这个契机,不然可能无缘与此片相遇!真好!

回家路上一直沉浸在片子里。一开门看到俊宝生动的笑容,听到他热切的呼唤,突然觉得好殷实好温暖!

补记:最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果然获得奥斯卡多项大奖,与我当年看片后的预测吻合,也让我更喜欢李安了。买了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来看,张靓蓓访谈的,写得不错,很写实,很细腻,让我认识了一个更真实的李安。李安的成长经历,虽然书里写得不显山露水,却分明让我看到理想之光!李安是个很温柔很平和的人,却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做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时,决不让步,始终执着!这很震撼我!

2013年3月15日俊宝4岁11个月:心若安顿便是晴天

——再读周国平《把心安顿好》

今晚俊爸带着俊宝在客厅打闹嬉戏,我躲进书房,想静静心。最近俊宝精力更加旺盛,我陪他已经有点觉得体力不支了。的确如很多老人所言,养育男孩似乎比养育女孩要多付出心力和体力,这是对妈妈的挑战。没关系,累了我就歇歇,自我调整下,关键是静心。

再读读周国平的《把心安顿好》吧。最近南方一直下雨,“2月份29天只下了两场雨:一场下了15天,一场下了14天”。不过呢,俊姥姥,一贯乐观向上的我母亲虽身处连绵阴雨的南方,内在却快乐而开朗,一边电话里和我说着哎呀天天下雨,一边又说我的广场舞可是一天没间断,室外下雨我和舞友们就到室内跳,真是劲头十足,外面春雨绵绵屋里热火朝天!

3月13日《北京青年报》副刊有篇文章叫《问江南晴为何物》,标题如此俏皮,怎一个妙字了得?读毕心里竟也湿漉漉,虽然正身处阳春三月之北京,窗外阳光灿烂春意正浓。

由此想到,无论身处何地,如果心是“晴”的,那么雨又何足惧也?如果心不够阳光,那即便春光明媚,也会辜负。于是赶紧找出周国平《把心安顿好》一书,在这样的深夜,泡上一盏茉莉花茶,静心再读之。

《把心安顿好》是周国平的第四部随感(前三部为《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此书思考的中心是价值观问题,对何为圆满的人生进行了诠释: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作者对生命和灵魂的本真进行了思考。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在物欲横流、行色匆匆的当今社会,这种价值观和生活倡导,对疲于生活的现代人是很好的心灵抚慰和人生指向。

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国平的文字愈发洗练简洁,思路愈发清晰明朗。每章节着墨不多,洋洋洒洒千把字,把个道理说得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直教人豁然开朗心服口服。譬如《平常心》:一个人的实力未必表现为在名利山上攀登,真有实力的人还能支配自己的人生走向,适时地退出竞赛,省下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享受生命的乐趣。野心倘若肯下降为平常心,同时也就上升成了慧心。又如《最合宜的位置》: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在商场里,有的人总是朝人多的地方挤,去抢购大家都在买的东西,结果买了许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还为没有买到另外许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而痛苦。那些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人,就生活在同样可悲的境况中。还有我最喜欢的《诗意地栖居》:与技术方式相反,诗意方式就是要摆脱狂妄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狭窄的功利主义的眼光,用一种既谦虚又开阔的眼光看自然万物。一方面,作为自然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人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万物的存在和权利。另一方面,作为地球上唯一的精神性存在,人又通过与万物和谐相处而领悟存在的奥秘。

我掐指一算,1946年出生的周国平已然66岁了,居然是个老头了。但怎么觉得他还是四十多岁的样子,看来把心安顿好的人不容易老,因为他的心不再流离失所,而是有所归依。周国平一直是我喜欢的哲人,能把哲学写成优美不晦涩的散文,写得那么善解人意且容易接受。1999年我在厦门大学读新闻,周国平来厦大做讲座。我作为校报记者采访他,没想到内在那么丰富、精神世界那么华美的他,外在竟是那么的安静甚至木讷。我精心准备的采访提纲在他的片言只语面前黯然失色。不需要激辩不需要证明什么,就是喜欢他这种一坐下还没说话已然有一股力量震撼你的气场。想必,他的心是安顿好的,所以那么从容。

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幸福。

问江南晴为何物?心若安顿则处处是晴天。

推荐品读: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

推荐理由:此书我读得泪如泉涌不可抑制。“出来吧,外面没有别人”。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为别人的评价活着,在不由自主地“表演人格”着。遇见过自己吗?和自己对话过吗?问过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勇敢去追求吗?所以,泪如泉涌不止是感动,还有震撼,和一种力量!读读吧,尽早遇见未知的自己,发现自己,然后成为自己。包祥点评:这篇“爱是宁静是从容:心若安顿便是晴天”,是教育日记,又是人生日记。作者告诉妈妈读者:“我最大的享受是,在俊爸不出差不加班的时候,由他陪孩子,我自己躲进书房成一统,一杯淡淡的茉莉花茶,若有若无地飘在书房里的音乐,打开一本心仪已久却没有完整时间安静品读的书……一个妈妈的另一种幸福由此打开……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作者说:“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幸福。”如此,心若安顿则处处是晴天。我们好了,孩子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