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孩子勇敢
33296400000016

第16章 让孩子变得敢说,敢想,敢做

有主见的孩子更勇敢

点到为智

凡事自己不愿多动脑,别人怎样我也怎样,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孩子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没有自己的想法,无法大胆从事。

“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得孩子遇事便产生一种“随便”的想法,不敢自己做决定,而把决定权轻易地拱手让人。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自己独立主张的习惯,形成一种优柔寡断、畏首畏尾的性格,这显然不利于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立足和成就一番事业。

一条大街上,大家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其中有一个人可能是有急事,突然沿着大街像东跑去。巧合的是还有两个人,一个卖报纸的年轻人,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和他不约而同的一起向东跑了起来。大概他们都有要紧的事要办。

接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10多分钟以后,这条大街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跑起来了。而且人们嘴里还不断地喊着什么,嘈杂的人群中,有时可以听清人们在说“上帝”、“大堤”。大街上的人越来越多,刹那间几千人像潮水一样恐慌地涌同东方,没有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路边有的人不明白怎么回事,问正在跑的一个人:“发生什么事了”,得到的回答是:“大家都在跑,我也跟着跑了。”

有一个著名的试验,试验中,只有一个人是真正的被实验者,他面临着来自其他几个人的压力。实验任务是对线条的长短进行区分,7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被试验者在第6名。他们需要分别报告3条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当前面的5个人与他期待的回答一样:第2条线与标准线一样长,他会毫不犹豫的也如此回答。

但是,在下一组实验中,尽管答案还是那么明显,但是第1个人给出了错误答案,比如说第1条线与标准线一样长。当第2个人给出同样的答案后,他突然坐直身子,再次检查那线的长度。第3、第4、第5人也给出了同样的错误答案,他开始怀疑到底是自己错了还是他们错了。结果他否定了自己的判断,与前5人保持一致的回答。

看完这两个故事,我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他们怎么会那么没主见呢?人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我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与一个群体之中。诚然,孩子听话、乖巧可以省却父母许多力气,而且不用操心他在外面和小朋友闹矛盾。但如果孩子表现得过于顺从,凡事没有主见。总是模仿别人,就不是一种好现象了,这对孩子培养勇敢,独立的个性是不利的。

小聪今年6岁了,无论在幼儿园的老师,还是周围的居中,大家都夸他是个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在家里,父母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表现得十分听话;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时,小聪也总是按别人的意愿做事,很少有自己的想法。

但最近,小聪的父母从幼儿园了解到小聪有个缺点:当老师教了一种解题的方法时,他就不再尝试其他的方法。这让小聪的爸爸妈妈开始担心起来——孩子是不是太缺乏主见了。

一些父母出于“好心”,惟恐委屈了孩子,一味包办代替或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使得孩子无独立做事的机会,一旦遇到需要让孩子拿主意时,就不知所措,畏首畏尾。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待孩子期望过高,总是不满意孩子的表现,赞许少,批评多。有的父母甚至让孩子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且还不给予帮助,使孩子对成功的体验少,常常感到失败的痛苦,这样就降低了孩子的自信心,害怕做错事,更不愿意拿主意。

还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忙,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不理解孩子,往往造成孩子的畏惧心理,不敢说、不敢做想做的事情。

可以说,孩子无主见的毛病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长期被父母“牵着鼻子”走的结果。

良好的知识素养对孩子是必要的,但具有魄力、有自己的主见更是必不可少的素质。有魄力、有自主见的孩子会更勇敢,他们敢于在任何时候自己拿主意,不附和于他人的看法;他们敢于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怕得罪人,更不怕遭遇挫折。

我国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谢觉哉说过:“动手之先要用脑子,但用脑子又须是为着动手;不动手和懒于动手的人,必然也是不大会用脑子的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时刻注意对孩子主见性的培养。

怎样让孩子变得有主见

点到为智

有魄力、有主见是孩子必不可少的素质,他能让孩子变得更勇敢。因此,父母应时刻注意对孩子主见性的培养。

宋时,割据幽云十六州,成为异国“儿皇帝”的朱温手下就有一批鹦鹉学舌拍马屁的人。一次,朱温与众宾客在大柳树下小憩。大柳树浓荫蔽日,树下清风习习,十分凉爽,朱温不禁赞叹道:“好大柳树!”宾客为了讨好他,纷纷起来相继赞叹:“好大柳树!”朱温看了觉得好笑,又道:“好大柳树,可作车头。”实际上柳木是不能做车头的,但还是有几个人互相赞叹:“可作车头。”朱温对这些鹦鹉学舌、毫无主见的人烦透了,厉声说:“柳树岂可作车头!我见人说秦时指鹿为马,有甚难事!”于是把说“可作车头”的人抓起来杀了。

虽然在现代社会,一个鹦鹉学舌、毫无主见的人很难招来杀身之祸,但是这样的人也很难立足于社会,更不要说做出什么贡献了。

要让孩子变得有主见,就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多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引导孩子遇事或有疑问时,多独立去主动思考分析,努力去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想法。同时应让孩子知道,只要是经过自己充分的证实,一旦相信自己的做法或观点是正确的,就应敢于坚持,而不应随意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左右。只有凡事都经过孩子的独立思考,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原则,才能逐渐克服盲从。如果老是由父母、老师代替孩子思考,孩子就会懒得去思考,那么,主见性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

要让孩子变得有主见,要给孩子自我作主的机会。一些父母习惯于事事为孩子做决定,很少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旦孩子不遵从,就大加责备。其实孩子有孩子的想法,父母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给孩子作主的机会。“小事”可由孩子自己安排,如过生日请哪些小朋友,到商店买什么样的衣服,选择什么玩具;带孩子出门,可以问他想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等等。“大事”给孩子提供参的机会,如房间的布置,可以和孩子一起筹划设计方案,“墙壁涂什么样的颜色?”“书架摆放到哪里?”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可行,则尽量采纳其建议。这样做可以极大满足孩子的自主意识,孩子将会慢慢从“无主见”转变到“有主见”,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性”思维的人。

孩子的父亲是一位马术师,他从小就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一个农场接着一个农场地去训练马匹。由于经常四处奔波,孩子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

有一次,老师让全班的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是“长大后的志愿”。那晚孩子洋洋洒洒地写满了7页纸,描述他的伟大志愿,那就是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牧马农场,并且仔细画了一张200亩农场的设计图,上面标有马厩、跑道等的位置,然后在这一大片农场中央,还要建造一栋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豪宅。

孩子花了好大心血才把作文完成,第二天交给了老师。几天后他拿回了作文,第一页上打了一个又红又大的“F”,旁边还写了一行字:下课后来见我。

充满幻想的孩子下课后带着作文去找老师:“我的作文为什么不及格?”

老师回答道:“你年纪轻轻,不要做白日梦了,你没有钱,也没有家庭背景,什么都没有。盖一座农场可要花很多钱;你还要花钱买地、花钱买马匹、花钱照顾它们。你不要太好高骛远了。”老师接着又说:“如果你愿意重写一个比较不离谱的志愿,我会重打你的分数。”

孩子回家后反复思量了好几次,然后征询父亲的意见。父亲只是告诉他:“儿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你必须自己拿定主意”。

经过好几天的再三考虑,孩子决定一个字都不改,原稿交回,他对老师说:“即使再拿个大红F,我也不愿放弃我的梦想”。

多年以后,孩子真的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他建起了200亩农场,与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豪华住宅。那份小时候写的作文他也始终保留着。一个夏天,那位老师带了几十个学生来他的农场露营一星期。离开之前,老师对他说:“说来真的很惭愧。你读书时,我曾泼过你冷水。这些年来,我也对不少学生说过相同的话。幸亏你有毅力坚持自己的梦想。”

这位孩子的父亲教子方法的确令人佩服,在孩子征询他的意见时,他没有给孩子拿任何主意,而是让他自己做出决定,结果,孩子为了自己的选择,一心奋斗,最终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在与孩子沟通时,不妨用用启发式的语言代替命令。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事时,往往喜欢使用命令的语言,如“就这样做吧”、“你该去做……了”。这种语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话是不容改变的,自己是在被强迫做事,即使做了心里也不高兴。所以,父母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启发式语气,如“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你是否该去做……了”,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引发孩子独立思考,并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做好事情。

会学习的孩子有主见。学习出色的孩子来自于自己独立的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如果一个孩子不会独立的寻求一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只会人云亦云,他是不可能有主见的。有的孩子之所以长大后没有主见,是因为他们从不懂得自己动脑去想、去做。所以,教孩子学习,独立学习,也有助于孩子主见性的提高。

虽然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但兵总是兵,不是将。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兵,统一行动听我们的指挥,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将军,能自己领导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要放手让他们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主张。

宁可胡思乱想,不要不会想

点到为智

一个在学习与生活中不会思考的孩子,将不会有胆量迎接充满未知数的的未来。

在一所国际学校,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曾在“全国世纪父母读书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一位教育专家严肃地讲了上面这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这其中包含了对教育的反思。“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改变自己的一生。”这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现。要孩子在这个高智能的时代生存,就必须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时代变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同样也需要变化。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学习与生活中不会思考的孩子,有何胆量迎接充满未知数的的未来。

瓦特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童年的他身体非常虚弱,骨瘦如柴。再加上家庭条件不好,他失去了进入学校读书的机会。

瓦特不甘心自己就这样虚度童年,他要求读书,渴望学习。在他强烈的要求下,于是父母不管春夏秋冬,不管怎样辛苦劳累,都要抽空教他读书、写字。瓦特学的知识虽然而不多,却记得很牢固,有时还能举一反三。

有一次,瓦特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烧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但又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就问祖母:“壶盖怎么会跳舞呢?”

“水开了就是这样。”祖母回答说。

“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是有什么东西推动它吗?”瓦特又追问道。

面对瓦特的追问,祖母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

虽然瓦特没有在祖母那里找到答案,可他并不灰心。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蓦地,壶里的水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蒸汽不停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瓦特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水蒸汽喷出的地方。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汽的力量还真不小呢。

从那以后,瓦特处处留心,最终发明了完善的蒸汽机,在世界科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曾有人这样高度评价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因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实不然,瓦特之所以能够发明蒸汽机,是因为他勇于思考,是思考使这个几乎没有上学机会的孩子在众多的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佼佼者。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之所以能够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大多在于他们敢于否定前人的、甚至是权威性的结论。如牛顿力学在当时是没有一个人怀疑的,爱因斯坦却敢于向它挑战,结果创立了相对论。勇于思考是创造力的源泉,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学习知识要思考,发明创造要思考,完善人生也需要思考。

一个勇于动脑筋思考的人总能掌握住问题,也能够解决它。一个勇敢自信的孩子,首先必须具有思维敏捷、独立思考的精神品质。只有敢“想”,会“想”,善于思考的孩子,才能独立解决问题,自己做出决定。美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所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教育目的的人来说,他一定能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思考、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现在的孩子懒得动脑筋,这主要表现在孩子的学习上,就是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有的孩子读书就是照本宣科,不会举一反三,而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想像力也明显不足,在解决问题时不会多渠道地寻找方法。

一个孩子,可以在很多方面都不一样,体质、家庭条件、受教育程度等等,但是这些都不是决定性的。最终决定孩子发展的只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孩子的思考能力。一位资深的教育专家曾疾声呼吁:“家长们一定要培养孩子动脑筋的习惯和能力。”

想法越多,胆量越大

点到为智

一个勇敢自信的孩子,首先必须具有思维敏捷、独立思考的精神品质。只有敢“想”,会“想”,善于思考的孩子,才能独立解决问题,自己做出决定。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放在教育的首位。因为,只有勇于思考的人才敢独立做事,才会有“我要干”的决心。美国教育界认为:在学校只强调掌握读写能力,而不注重思考能力是不行的,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因此,在美国的学校,教室内到处可见挂着“走向独立解决问题的道路”、“记住聪明猫头鹰的话:‘思考”’等巨型标语,孩子的纸帽上写着“思考”,汗衫上印着“我是一个小思考家”,处处提醒孩子去思考。

在某一所小学里,有一个美国孩子和一个中国孩子同时患上了重感冒。于是老师就通知了他们的父母,让他们赶紧过来看一下。中国孩子的父母很快匆匆忙忙的赶了过来,并马上带孩子去了医院。而那个美国孩子的父母则在电话中问老师:“孩子的腿有问题吗?”老师回答说:“没有”。得知孩子的腿没有问题时,美国孩子的父母只说了句,那就让她自己回来。

还有一所学校里,一个中国男孩和一个韩国男孩因两人产生了矛盾,打了一架。老师知道此事后,对此非常重视,并把双方的父母都请到了学校。中国孩子的父母在了解事情以后,赶紧就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讨。

而韩国孩子的父母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后,便自己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孩子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讨,而韩国孩子则早上6点半跪在了学校的大门口,以惩罚自己的过错。事后得知,那个韩国男孩是自己做的决定,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事情。

我国的孩子常有这样的观念:“大人讲的就是对的”、“书本上讲的就是对的”,这种与美国孩子相反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妨碍了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鼓励孩子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大胆地怀疑。这样,当他们发现问题时,就敢于向问题挑战。

一位国际幼儿园的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亲子活动时,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因为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但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时,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松开手指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为他鼓掌庆贺。

另一位中国孩子的妈妈却是另一种做法:当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一句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我们为人父母者大都知道这个道理,但真正做到却不容易。孩子最初很少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他们还不善于思考,总是说:“妈妈说……”、“阿姨说……”、“老师说……”。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早一点从“别人说”转化为“我认为……”、“我主张……”、“我说……”。“别人说”表明孩子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我说”则表明孩子处于积极主动地位,这样有利于促进孩子各种能力的提高。

凡是勇于思考的孩子,求知欲望强,学习能力就愈强,创造力也就愈强。父母可以多问孩子为什么,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就注意经常向他们提出一些需要做简单的推理判断才能回答的问题。比如,父母可以这样问孩子:“如果我忘记关上水龙头,让它开了一整夜,你想会发生什么事?”“如果没有了太阳,那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如门锁了忘记带钥匙怎么办?”“晚上走在路上路灯突然灭了怎么办?”等等。如果孩子不能立刻回答出来,父母不要着急,留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轻易直接把答案告诉他,孩子答错了,可用提示性的问题帮助他思考,启发他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

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孩子遇到困难时,有些父母总是迫不急待地帮助孩子,这对培养孩子勇于思考的品质是不利的。父母应该首先问孩子:“你该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让孩子自己想想办法。父母也可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提出一些难题来让孩子加以解决。比如,在墙的高处挂顶帽子,然后给孩子几根短竹竿和绳子,启发他们想到用拼接竹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展开争辩。争辩可引发孩子进行认真细致地思考,且能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可与孩子争辩看电视、打游戏机时间长了好不好,观看某一电视后,与孩子争论对某一人物或问题的看法。孩子做错事时,也不要一味地指责训斥,可以让他自己想一想什么地方做错了,为什么做错了,应该怎样做。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水平。

能够勇于思考,是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作为父母,应当把培养孩子勇于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习惯,始终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灌输知识放在首位。

支持孩子当“小干部”

点到为智

支持孩子在学校担任小干部,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从而使孩子做事情更加有条例,处理事情更加有胆量有气魄。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学校千方百计为提高孩子素质、培养学生能力搭设各种舞台。有的学校实行小干部竞选,由学生选举产生各方面的小干部;有的学校实行小干部轮流制,争取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小干部的工作,通过为同学服务,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杨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小学3年级,在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给杨女士打来电话说,她想让她女儿担任班长。因为以前有些父母怕孩子得罪人,或者耽误学习,都有些顾虑让孩子当班干部,所以班主任特意问杨女士是否同意。

杨女士觉得这是一个让女儿锻炼的好机会,于是马上跟老师说没问题,自己坚决支持,并答应老师自己也会跟女儿说,让她好好配合老师工作。杨女士在女儿面前也表现得相当积极,做出全力支持的姿态,让女儿有了信心和勇气。

自从女儿做了班长以后,事情一下子就多了起来,这让第一次当班长的女儿有点顾不过来,以前作业在学校差不多都能完成,现在很多就得拿回家写,看女儿有些手忙脚乱,杨女士就跟她说,别着急,把该做的事情都记清楚,然后安排好时间,你就不用慌张了。女儿按照妈妈说的办法去做,果然比以前从容了许多。

过了一段时间,杨女士发现,女儿很多事情都想亲力亲为,于是又给女儿出主意:你看,你是班长,你下面还有副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劳动委员呢,你可以把他们发动起来一起做事,不仅能让大家都得到锻炼,还减轻了你的工作负担。女儿受到启发,在以后出板报她就找学习委员牵头,他们还自己设了主编、美术、文字编辑等等职位,在班里进行“公开招聘”,结果板报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女儿班里有几个纪律差的同学,一直都让她很是头疼,于是杨女士建议女儿,对于这样的同学,应该多鼓励他们才对。于是,女儿只要看到那些同学有一点进步,她就特别表扬,而且还告诉老师他们的进步,结果这几个孩子果然比以前的表现好了很多。

做了一学期的班长,这个过程中,女儿在不断成长,做事情更加有条例,处理事情也变得有胆量有气魄。不但没有耽误学习,而且还让女儿的思维、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看到女儿的进步,杨女士更坚定了放手让孩子做好小干部的决心!

杨女士不愧是一个英明的父母。但是,父母们对待此事却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父母不支持孩子在学校担任小干部,这些父母认为学习好才是真本领,当小干部为同学服务势必会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把当班干部占用的那些时间和精力全用在学习上的话,孩子的学习成绩肯定会提高一大截。有的父母对孩子在学校担任小干部热情支持,他们认为当班干部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也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当孩子做小干部工作遇到困难时,还能积极给孩子出主意,并能担任校外辅导员,辅导中、小队活动。

那么,对于孩子当小干部,父母到底应不应该支持呢?的确,当一个小干部会占用一部分学习时间,但这也更是考验孩子合理地利用和安排好时间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之间的关系,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孩子能当选班干部,说明他的思想道德与学业水平、人际交往与组织能力等都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大多数孩子会把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作为不断进步的动力。学习上他们会更加努力,以便在同学中起到表率作用;因为要完成一些班级管理工作,所以他们更会抓紧时间使学习效率更高。无数的事例已经告诉人们:挤出来的时间,是有效的。省出来的时间往往会被浪费掉。

很多父母只考虑到了孩子当小干部会占去学习时间,没有考虑到孩子当小干部也是提高其综合能力的一个锻炼机会。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全面发展更重要,光知道埋头学习,学成一个“书呆子”未必就是好事。在担任小干部后,孩子会受到服务他人、关心集体的教育,受到决策、组织、管理、交往、表达能力的锻炼。而这样的学习与锻炼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市崇文区一小学有一个“大拇指小队”,小队长的父母对小队活动给予了热情支持,在自己家的小院内给小队搭建了一间小房,为小队提供了活动场地,还为小队活动出谋划策。在这位家长的大力支持下,该小队被评为全国优秀小队,小队长被评为区级优秀少先队员标兵。

担任小干部后,孩子一般都会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会更加努力学习,主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父母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孩子担任小干部给予热情支持,帮助孩子做好小干部工作。

孩子在做工作时,可以会出现不顺利的情况,比如由于工作方法不当使同学产生误解,从而出现畏难情绪。这时父母应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工作中的困难是什么,并给予恰当的点拨。此时,孩子会感到父母是自己强大的后援,他们会更加热情地、信心百倍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勇敢就是多坚持一点

点到为智

勇气往往和坚持相关,尤其当需要坚持的是真理时。勇气意味着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即使不合潮流,走得很孤独很艰难。

有位科学家说过:“告诉你们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坚持精神即毅力、持之以恒。要做到有毅力,能坚持,就必须要具有不同于常人的勇气。不怕无能,只怕无恒。那种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勇气坚持的人,是什么成绩也做不出来的。牛顿也曾说:“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毅力,他是任何事情也做不成功的。”做事必须盯住目标,犹如滴水穿石,水滴集中一点,日积月累,始终如一,才能见效。假如目标分散,这里一点,那里一滴,“穿石”就难以办到。

一个孩子缺乏毅力的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做事情不是虎头蛇尾,就是半途而废,不能善始善终。一般地讲,做事不能有头有尾的孩子,往往心理比较脆弱,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注意力也不太集中和长久。由于孩子做事很少成功,会养成自信心不足,甚至严重的自卑感,或马马虎虎,对人对事都抱一种不在乎的无所谓态度。因此,父母不可视而不见或迁就放任。

曾经有一个精明的雇主登广告要招聘一个孩子,他对应征的30个小孩说:“这里有一个标记,那儿有一个球,要用球来击中这里,你们一个人有7次机会,谁击中目标的总次数越多,就雇谁。”结果,所有的孩子都没能打中目标。这个雇主说:“明天再来吧,看看你们是否能做的更好。”

第二天,只来了一个小家伙,他说自己已经准备好测试了。结果,那天他每次都击中了靶心。

“你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雇主有点惊讶地问。

这个孩子回答:“哦,我非常想得到这个工作来帮助我的妈妈,所以,昨天晚上我在棚屋里练习了一整夜。”

不用说,他得到了这份工作,因为他不仅具备了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而且表现了自己的优秀品质——坚持不懈。大概谁都知道坚持不懈、勇于进取的魅力,可是又有谁能真正地去做呢?德国诗人席勒说过:“只有毅力可以使你达到目的”。美国心理学家威蒙曾对150名有成就的智力优秀者做过研究,发现智力发展与3种性格品质有关:一是坚持力,二是善于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三是有自信,不自卑。可见,勇敢坚强的性格对人生十分重要。

小军现在上高一。由于中考失利,只进了一所普通高中,因此他觉得很失望。不过,他很快就将状态调整了过来,并决定在普通中学里也发奋学习,将来考一所比较好的大学。从开学的第一天,小军就给自己定下了学习计划,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可是他坚持不到一个星期,就又恢复了平时懒散的习惯。当爸爸妈妈看到小军没有按计划来做,就找时间和他谈了话,鼓励他坚持下去。小军当时又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可是不到半月,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就这样周而复始,结果学习一直没有起色,这使他感到内疚、自责,天天陷入苦恼当中,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很大的怀疑。父母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又不知道该怎样帮助他。

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无限制地放大困难。其实,当我们面对一个自己认为力所不能及的困难时,只要能再坚持一会儿,就会成为获胜方,而当我们成功后再回头看时,我们会发现这个困难其实比自己想象得要小得多。孩子做事是否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属于意志品质问题。一般来说,胆怯的孩子意志品质都较为脆弱,毅力品质不是天生的,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一个小孩子会表现出毅力品质的初步状态,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毅力品质的各个因素发展很快。因此,必须从小抓紧毅力品质的培养。一点也不能放松。居里夫人说:“人要有毅力,否则一事无成。”

作为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表率。父母首先要求做事完完整整,不半途而废,并注意让孩子模仿,同时经常提醒孩子注意父母做事是怎样坚持到底的。如果父母懒懒散散,生活懈怠,做事没有信心,缺乏勇气,经常半途而废,是难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的。

其次,帮孩子确立短期目标。也就是说,将长远的大目标分解为短期的小目标,然后一步步地去实现,这样不至于在实现大目标的过程中觉得毫无希望或暂时看不到成果而缺乏动力。打个通俗的比喻说,爬山的时候,如果总是看山顶,会因为终点太远而丧失信心,但是如果把这段路途划成一个个小段,爬起来就有信心得多。一个心中有目标的孩子,会表现得坚毅、顽强和勇敢。

父母让孩子做事时,应注意适合孩子的实际水平。如果过难,使孩子尽最大能力亦不能成功,他就会伤心失望。如果偶然一件事还不致于的话,那么连续几件这样的事就很可能使孩子不再去想,不愿去做,而丧失信心和勇气。

如果孩子做事中途退缩,不想完成,父母切忌唠叨个没完,或者张口就骂,动手就打,更不要讽刺、挖苦,如在孩子面前总是说:“瞧瞧,我说你坚持不了吧,你这孩子就是这样‘虎头蛇尾’!”“算了吧,你就不是那块料”……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致伤害其自尊心。使孩子对自己能否保持“持久性”失去信心和勇气。而应当这样说:“今天你看书坚持了很久时间,很不错!”“你弹琴弹了很长时间,还要坚持下去”等。只要发现哪怕一点点优点也要给予具体的鼓励、表扬,使他们产生愉悦感和自信心,从而使孩子树立坚持完成任务的决心。

孩子之间存在性别、性格、身体、能力倾向的差异等。父母应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特点,培养他的“持久性”。比如,有的男孩特别喜欢飞机,父母可以带孩子去看飞机,帮助孩子收集各种飞机的图片,为孩子讲解有关飞机的知识等;有的女孩喜欢花草,父母可以带孩子去植物园、公园等处观赏,让孩子多了解各种植物,还可以在家为孩子养一些植物。总之,就是利用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以此来培养孩子对事情的“持久性”。

此外,我再来介绍一种3分钟耐性训练法。这种训练法曾在《美国家庭的卡尔·威特教育》一书中介绍过,这种方法被证明是训练孩子耐性的好方法。

有一个缺乏耐性的孩子,他每天只知道看电视和玩游戏,对书本一点都不感兴趣。

一天,父亲拿着一个沙漏对他说,这是古时候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整好是3分钟。这个孩子很好奇,想玩玩这个沙漏,这时父亲说,我们以沙漏为计时器,一起看故事书,每次以3分钟为限。孩子高兴地答应了。

第1次,孩子果然静静地坐下来听爸爸讲故事。只是他根本没有留意爸爸在说什么,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3分钟一到,便跑去玩了。但是父亲没有气馁,他决定多试几次。果然很多次以后,孩子的视线渐渐由沙漏转移到故事上了。虽说约定3分钟,但3分钟过后,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孩子听得特别入神,他要求延长时间,但父亲坚持“3分钟”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孩子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阅读了。

3分钟的时间,正好适合孩子注意力的特点,3分钟后立即打住,这样不仅使孩子觉得父亲守信,而且还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引发了他主动学习的动力。当然,培养孩子的耐性父母也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要试了一两次后觉得没效果就放弃了。

勇敢小笑话

去医院打防疫针之前,3岁的儿子向大家作了一番豪迈的勇敢宣言。

当他从医院回来时,他妈妈神情有异。一问才知道,小家伙这回打针确实够勇敢的——居然一边大声呼救,一边跟医生英勇搏斗,并一度占据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