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经历挫折的机会
点到为智
辉煌的人生,并不在于长久不败,而是在于不怕失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经受一些挫折是有益的,挫折能激励孩子增强韧性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要注意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机会,让孩子得到锻炼。比如:孩子会走路了,就多让孩子自己走;孩子摔倒了,就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让孩子去暗的房间去拿东西;故意延迟接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学会等待;有了错误就直言批评;平时有意识的拒绝孩子的一些要求等等。当孩子表现的勇敢、坚强,某件事做的好时,父母要不失时机的表扬他。实践证明,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有较强的自信心。孩子有了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及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他也能靠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的去迎接困难、战胜挫折。
有些挫折的产生无法通过个体主观的努力来阻挡、回避的,这时候就要教孩子合理运用一些“精神胜利法”来进行自我安慰、自我解脱。当孩子在客观上无法达到某一要求而受挫时,可以帮助孩子寻找自我安慰的理由,来减少或消除由挫折引起的紧张不安。比如孩子因长的黑而受到别人嘲笑,父母就可以安慰孩子说:“皮肤黑更健康呀,我觉得你一样很可爱。”当别人的孩子在玩高档玩具而孩子没有带玩具时,就可以引导孩子说:“那种玩具一点都不实用,我们自己来做一样玩具,玩起来可以更开心。”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无所不能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将对孩子产生深刻而直接的影响。要使孩子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父母自己要冷静,要客观积极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即便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沮丧的样子,而是要以坦然的态度来对待。父母这种坦然的态度,会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的学会怎样坦然面对挫折,怎样勇敢面对未来。
北京某初中生因为平时在家生活太优越,所以养成了娇惯懒惰的不良性格。正巧有一个单位要搞挫折教育夏令营活动,声称参加这个夏令营,可以让孩子在挫折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从而变得勇敢坚强、独立自主;还说通过夏令营活动,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让其终生受益。于是妈妈花了近千元钱给孩子报了名,让他参加挫折教育夏令营活动。在送他去夏令营时,全家人像欢送亲人远征一样将孩子送上了征程。
没想到的是,10多天的夏令营活动,这位初中生往家里打了几十次电话,声称不堪忍受其苦,家人更是如坐针毡。总算熬到夏令营活动结束,又像迎接凯旋归来的战士一样将儿子迎回了家。
可这一次回家以后,初中生非但没有“不再娇惯、懒惰”,反而变本加厉。他总是以参加过挫折教育夏令营活动为借口,要挟父母,提这样那样的要求;还动辄发个脾气,像是得了大功回府的将军。
挫折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如果想通过短期训练让孩子脱胎换骨是不太现实的。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绝非一日之功,家庭教育最为重要,身边小事最为有效。进行挫折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有些父母虽然意识到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可是方法并不正确,这样的挫折教育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拿破仑说过:“辉煌的人生,并不在于长久不败,而是在于不怕失败。”挫折是人生成长所必需的,是人生漫长道路上的一个个小山包,只有跨越无数个小山包才能到达最高峰。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健全的人生。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应该教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学会克服失败和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正确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勇坚强。
鼓励孩子勇敢“试一试”
点到为智
多给孩子一些尝试的机会,让他在摔打中练就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独立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不要担心挫折,应该担心的是,怕挫折而不敢让孩子做任何事情。”积极适当的尝试对孩子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一家三口正在欣赏少儿频道,里面正在教孩子如何制作奶酪。6岁的儿子看到,立刻兴奋起来,跑到厨房拿来碗、盘子、牛奶、白糖、食盐等东西,说也要自制奶酪。爸爸一看他把东西摆了一茶几就急了,说:“快撤了,小心弄脏衣服、打碎了东西,看我不收拾你!”
儿子却不肯收拾,两眼瞅着妈妈,向妈妈求援。妈妈为了不扫儿子的兴,就说让他做吧。有了妈妈的支持,就跟着电视像模像样地做了起来。等到最后一步完成,儿子开心地炫耀:“一会儿就能吃上奶酪啦!爸爸妈妈,你一定要吃哦!”几个小时后,儿子打开冰箱取出自己的劳动成果,仔细地切开,给爸爸妈妈一人一块,自己留了一块。
妈妈尝了一口,既甜又咸,还有股子酸味,实在不怎么好吃,可还是强忍着咽了下去;爸爸却没有那样的忍耐性,只咬了一口便吐到垃圾筐里,“太难吃啦!没做好!”儿子的小脸立刻由晴变阴了,妈妈一见,赶紧给儿子鼓劲,说还凑合,第一次做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儿子自己尝了一口,也皱了眉:“是有点难吃,盐放多了。不过,多试验几次我一定会做好的!”妈妈点头称是。儿子也很高兴,计划着什么时候做第二次。
也许是太渴望成功了,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少受挫折,并担心孩子经受不了打击,这样的后果就是不敢放手让孩子尝试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孩子永远只能是孩子。社会的进步需要人类的不断尝试——飞机能在蓝天上飞行,实现人们飞翔的梦想;火箭能飞向太空,实现人们登月梦想;电灯能在夜晚放射光芒,让夜晚变得绚丽多彩——这些发明,这些进步,都是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改进中成为现实的。
罗斯小的时候,她家有一位非常好的保姆。她很有耐心,又有经验,不但照顾他,而且还教导他。罗斯很爱她,亲近她。
罗斯爱在厨房里跟进跟出,还常对妈妈说要自己动手做蛋糕。妈妈心想这还得了,只有7岁的孩子要打蛋,要和面粉;脑子里马上出现了混乱的厨房,孩子们笑眯眯,但一头、一脸、一手、一身都是面糊糖浆的情景。于是这个请求始终被妈妈封杀而没有实现。
一天,下班回来的妈妈走到厨房时,却看到她正在把奶油涂到烤好的蛋糕上。小小的人,穿了一件大围裙,小心翼翼,满面笑容。只见保姆在一旁微笑观看,不停地夸奖鼓励;虽然桌上斑斑点点,她却耐心不插手,让罗斯自己动手。奶油虽然涂得不平整,但又有何妨,吃下肚子都一样。罗斯开心安静,全神贯注。打蛋,和面……站在椅子上,就着料理台的大水槽工作,最后打开烤箱、调好温度。所有过程,都是她自己一个人动手,保姆在一旁耐着心,控制自己不插手,只是为了安全,在使用电器时,握着她的小手,一同使用搅拌器。
从此之后,母亲对罗斯的能力深信不疑。请客日用,都由她负责甜点。过年过节,送她去亲戚家玩,让她表现一下手艺。
孩子好奇心强,常常看见大人们做什么,就吵着要做什么。男孩子看见哥哥或父亲骑自行车,就会哭着要骑自行车。虽然他的脚还踢不着踏板,却总是跃跃欲试。女孩子看见母亲洗衣,有时也哭着要洗衣……这既是孩子的一种好奇心,但同时也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表现。孩子虽然太小,做这些事有很大困难,但孩子有了这种独立意识,有自己尝试的意愿,作父母的就应该尽力从旁协助,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这样,孩子的上进心才会愈来愈强,才会进一步向自己的能力挑战。
虽然我们提倡父亲要鼓励孩子放手尝试,但是也要注意以下两点,以防步入尝试的误区,而得不偿失。一是不应让孩子进行危险的尝试。孩子很容易被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吸引,比如煤气灶、热水瓶、电线插头等等,孩子对危险没有什么认识,总想摸摸玩玩,父母对孩子的危险尝试应特别留意,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因为一个很小的疏忽就可能造成终生遗憾。二是父母不应好高骛远,盲目让孩子尝试高难度的与孩子年龄不相吻合的事。很多父母求胜心切,让2岁的孩子尝试着学这学那。结果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得不偿失。比如,2岁孩子的注意力是很不容易集中的,尝试培养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新生事物的兴趣是最重要的。还有,也许有的孩子2岁时已能独自入睡了,但胆小的孩子仍和父母挤在一起。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感受,强迫孩子独睡,那么孩子可能长时期内难以入睡,甚至会受到惊吓,在心里留下阴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让他直面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从问题的提出到找寻解决的方法,让自我始终处于积极需要的状态下去探究,去学习,往往事半功倍。所以,相信孩子,给他一些尝试的机会,放手任他动起来,你会发现事情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越挫才能越勇
点到为智
为了能使孩子在将来能经得起挫折的考验,战胜挫折奋勇向前,父母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越挫才能越勇。
挫折正如胜利一样,是生命中必然具备的一部分。“吃一堑,长一智”。挫折,能使孩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和处理问题,真正地“长大成人”。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健全的人生。挫折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它包含了生存磨难教育以及赏识快乐教育的内容。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的心态应该是健康的,应该和孩子一起勇敢面对挫折,学会克服失败和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正确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勇敢坚强。
宋耀如有3女3子,他们便是闻名中外的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3姐妹和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3兄弟。尤其是宋氏3姐妹,被誉为20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女性。那么,这3位杰出的女性是如何被教导出来的呢?
孩子还在爬行和学步阶段,宋耀如就鼓励他们:“一步二步三步,好!跌倒了别哭,自己爬起来再走,好!一二一,一二一……”孩子们果然不哭,跌倒了爬起来再走。朋友们说他是“开孩子们玩笑”,宋耀如却回答:“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将来在社会上闯世界,可全靠这第一步呀!”
孩子们渐渐长大。有一天,宋耀如特地选择了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带着霭龄、庆龄、子文等人来到龙华古刹,让他们丢开手中的雨伞,站在古塔下淋雨。宋耀如指着高高耸立的龙华塔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座塔,千余年来不怕风雨,为什么!因为它基础牢固,骨架紧密。你们将来投身革命,就要从小打基础,练骨架。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始比赛,围绕宝塔跑6圈,六六大顺!”宋耀如带头跑了起来,孩子们紧紧跟着父亲,有的孩子不小心在泥泞中跌倒了,却迅速爬起来再跑,无一肯落后……
还有一次,姐妹兄弟玩“拉黄包车”的游戏,宋霭龄扮黄包车夫,宋庆龄扮乘客,不料“车夫”拉车用力过猛,双手失去控制,一下把“乘客”抛了出去。“车夫”知道自己闯了祸,愣在那里傻眼了;“乘客”又疼痛又委屈,满脸不高兴。父亲知道这件事后,慈爱地对霭龄说:“做游戏也要有分寸,‘黄包车夫’可不光是使力气呀!伤了乘客还怎么拉生意呢?”小霭龄不好意思地笑了。父亲又笑着对庆龄说:“我们的‘乘客’这样宽宏大量,这样勇敢坚强,真是了不起!”小庆龄受到父亲的夸赞,一脸的阴云散去了。长大以后,庆龄真的成为了一位既富有爱心和宽容,又意志坚强、面对邪恶势力敢于斗争的伟大女性!
宋耀如夫妇认为,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而决不可以把他们当作珍珠玛瑙那样去爱。玉器是细琢出来的,才干是苦练出来的。他们主张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德国著名作家茨威格指出:“世界上最光辉、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立起来!”当我们对众多成功人士进行考察时发现,那些大公司经理、政府高级官员以及每一行业的知名人士大都来自清贫的家庭、破碎的家庭、偏僻的乡村。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知名人士和领导人物,与他们都经历过艰难困苦,具有很强的挫折承受能力是分不开的。
曾经有这样一篇报道:某小学一位5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玩玩具,当老师发现后,对他进行了批评。当天,这位学生便从家里拿了200元钱离家出走了,父母、老师都非常着急,四处寻找,几天后父母终于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家中。回家后父母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可他还是趁父母不注意,当天就喝农药自杀身亡了。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结果,不能不令人心痛,不禁要问,这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受挫能力怎么这样差?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在他们尚在襁褓中就为其设计安排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父母全面的保护,千般呵护,百般溺爱,真可谓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舍不得让孩子受半点委屈,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挫折。一旦遭遇困难和障碍,父母往往就替代他们来作出排解应对。这直接导致有的孩子因为一些小挫折就发生心理扭曲,甚至因此而逃学、犯罪、自杀。
团中央曾经对全国10个省市2万多名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17.5%的孩子认为自己“经不起挫折”。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也曾联合向16350名小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在回答“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时,97%的孩子选择“找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正是过分“甜蜜”的幼儿教育下的“涩果”。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身为父母,与其为孩子挡风遮雨,不如让他们从小经受暴风雨的洗礼,让他们跌倒了学会自己爬起来。挫折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人生的财富。甚至可以说,痛苦是快乐之门。
历史上那些成就大事业的文学家、科学家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如我国汉代的司马迁受宫刑之后作《史记》;意大利的伽利略屡遭打击、磨难,甚至被判终身监禁仍旧坚信自己的研究,他甚至被迫跪在教皇面前忏悔,但他站起来时仍旧坚定地说:“地球仍然是动的!”意大利的天文学家布鲁诺更是因为坚持真理而被烧死。
西方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父母应该明白培养孩子心理的抗挫能力很重要,平时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的情形,磨炼孩子的意志,使孩子做好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养成一定的解决挫折的能力。
孩子就是孩子:不失败不正常
点到为智
当孩子们要求做某种尝试时,即使父母知道会有许多困难,或者肯定会失败,但还是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尝试的机会,允许他们失败,让他们去考验自己的才能。
孩子是可以失败的,他有资格失败,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就可以把事情都做成功的,他只有不断的从失败中得到经验,才可以最后成功。
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曾在医学领域中有过非常重要的发现和成就。当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人更有创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使他能够超乎凡人?
没想到,他的回答大大出乎记者的意料。他说,这一切都与他2岁时每次遇到意想不到事发生时,母亲对他的教育有关。接着,他向记者说起了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想自己尝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但由于瓶太滑,他没有抓住,结果牛奶瓶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牛奶瓶也摔得粉身碎骨。母亲闻声连忙从房间跑出来,面对眼前的一片狼藉,她丝毫没有怒发冲冠的样子,更没有对他大叫大嚷,而是故作惊讶地说:“哇!你制造的麻烦可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哎,反正损失已经造成了,那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以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一会儿呢?”
听母亲这么一说,他立即高兴的在牛奶中玩起来。几分钟后,母亲对他说:“你知道,今后无论什么时候,当你制造了像今天这样又脏又乱的场面时,你都必须要把它打扫于净,懂了吗?”他抬起头看着母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母亲又接着说:“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把这儿打扫干净吧。”“嗯。”他点了点头。很快,满地的牛奶都被打扫干净了。
然后,母亲又对他说:“孩子,刚才你用小手去拿大牛奶瓶的试验已经失败了。那么,你还想不想学会如何用你的小手拿大牛奶瓶呢?”看着他充满好奇与渴望的眼神,母亲继续说:“那好,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有没有办法把它拿起来,而不让它掉下去?”在母亲的耐心指导下,他很快就学会了,他发现只要用双手抓住瓶子顶部、靠近瓶嘴边缘下边的地方,瓶子就不会轻易从手中滑掉。他高兴对母亲说:“真是太好了!谢谢妈妈!”
说完这个故事,科学家继续说:“从那时起,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错误,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科学实验也是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有一位著名企业家曾说过:“千万不要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就会畏缩不前!”一个人只要有了畏缩心理,就会什么事也不敢做了。企业家的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如果孩子想做什么新的尝试,父母总是阻拦的话,孩子就会变得犹豫畏缩起来,更容易把事情做坏。
一位围棋家说过:“不尝试是无法知其成败的”。孩子学习功课,只有敢于提问题,又敢于回答问题,才能把一门功课学好。一个在英语课堂上不敢开口,怕讲错的人,是绝对学不好英语的。因此,当孩子们要求做某种尝试时,即使父母知道会有许多困难,或者肯定会失败,但还是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尝试的机会,允许他们失败,让他们去考验自己的才能。
一位朋友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无意中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在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打不开。于是朋友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如愿以偿。
事实上,任何人的成功通常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失败。我们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学习与实践的过程,而且开始通常也都是做不好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尝试,才由做不好达到了做得好。就以做饭这样一件简单的事而论,很多人第一次做饭,不是少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硬,就是多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稀。洗衣服也是一样,一个人初次洗衣服时肯定洗得不甚干净。因为他没有洗过,没有经验,不知道怎样才能洗得干净。所以,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尝试做什么事,失败了,父母不要过于责备,而应帮助他总结经验,找出原因。下次也许就可以做好了。俗话说:“失败为成功之母”,没有失败,何来的成功?!
来一点快乐冒险
点到为智
勇敢与冒险是紧密相连的,适度的冒险是培养孩子勇敢品质的重要方法。
勇敢是和冒险是紧密相联的。要具备勇敢精神,就要善于冒险、敢于冒险,敢于搏击新领域。只有在不断的冒险中,我们才能获得宝贵的优良品质——勇敢。事实上,无论是创业还是创新,要想在新世纪里生存,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勇敢的冒险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一个想创业、想获得成功的人来说,是必备的素质。
美国的亿万富豪洛克菲勒从小就鼓励自己的孩子敢于冒险。洛克菲勒为了让孩子从小明白不能在别人的保护下生活,常常让孩子们单独划独木船或驾驶帆船,还让他们去尝试各种冒险的事情,尝试可能涉及到的危险。尽管洛克菲勒心里对此有些难过,或有预感的害怕,但也要硬着头皮让他们尝试。为此,洛克菲勒9岁的儿子从小马背上摔了下来,12岁的儿子玩气枪打伤了自己的脚。
探索是人类的第二才能,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探索和冒险是人类的天性。很多人都会怀念童年时的冒险经历,如比赛谁能跳过一道大沟,上树掏鸟蛋和抓小鸟,独自走独木桥等。而现在的孩子呢?时刻都被要求听话,当孩子在探索一些陌生的事物时,特别是接触一些看上去有些危险的事情,父母们常常面带恐惧地告诉孩子:那里不能去,太危险了;这个地方不能呆,有危险……于是孩子们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往往不敢尝试。孩子的“冒险”精神也就这样被逐渐的压抑了。
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在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玩滑板,常常在几尺来高的台阶上跃上跃下,让人为他们的安全捏了一把汗。而在中国,让孩子玩这些冒险的游戏却很少,为什么呢?追本溯源,就在中国家庭的传统意识上。虽然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胆量是一种挑战与训练,但许多中国家长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因而不鼓励孩子们玩。正因为这种过度保护,使得孩子自身对自己丧失信心,害怕迎接挑战。事实上,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韩国教育专家金善意说,以前,我们大多数父母不但不鼓励孩子去冒险,而且一听说孩子要去攀岩,就会制止,主要是担心孩子出事。这对培养与锻炼孩子的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极为不利。孩子还是在大风大浪里成长好。现在有许多家庭只生一个孩子,父母更要重视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参加一些有趣的冒险活动。
一次,7岁的晓晓看到建筑工人在屋顶上施工。回到家后,他就对爸爸说:“我想爬到屋顶上去玩!”
“到屋顶上干什么呢?”爸爸问他。
“那里高,我想到高处去玩一下!”
“噢,你的想法不错,而且很勇敢,那你想怎么上去呢?”
“我爬梯子上去啊,爸爸给我放好梯子我就可以上去了!”晓晓很自信地说道。
“嗯,爸爸可以给你放上梯子,不过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爸爸说。
“好,你说什么条件?”
“爬梯子和到屋顶上都很危险,小孩子不能自己来,为了安全,爸爸要和你一起上去,你说怎么样?”晓晓想了想,答应了爸爸。
于是,晓晓在爸爸的保护和帮助下,顺利地爬上了屋顶,他站在上面兴奋地大声叫喊,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满足。
故事中的爸爸非常明智,既对孩子的勇敢精神给予了赞赏,同时又给孩子讲清了只有在大人的保护下才能爬高的道理。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勇敢的性格,又让孩子增加了安全意识。孩子能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增强勇气和信心,这种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是由父母大胆地放手培养出来的。
有一次在美国看马戏,只见一头身挂很多玩具的牛在舞台上来回走动。主持人宣布,愿意上台摘玩具的孩子,只要把玩具拿到手便归自己,另外还有奖品发送。话音刚落,观众席上就走出几十个孩子,而在坐的家长却没有一个加以阻拦。很多孩子在拿取牛身上的玩具时表现得很勇敢和机灵,博得全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孩子本来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做危险的游戏,人的积极探索精神和自信心就是从这里产生的。探索就存在着险情,但是不能因为有这种可能的险情,而禁止孩子“冒险”。有些父母因为怕出危险,往往忽视对孩子冒险精神的培养,当孩子去探索某件有点危险的事情,不是处处阻拦,就是严格控制。当然,冒险确实存在困难和危险,这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如果父母因为孩子的某些冒险做法而责备他们、训斥他们,孩子就会渐渐地变得畏手畏脚,容易墨守成规,不敢去体验陌生的事物。而这样的孩子,就会缺乏创造精神,很难有创造性的发明,就是革新也不敢自己首先尝试,这样便成了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
因此,当孩子对冒险性的活动产生兴趣时,父母要从容对待,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赞赏。只有父母经常给孩子鼓励,多赞扬他们的行为,就能使孩子得到鼓舞,逐渐增加冒险精神。
当然,冒险也需谨慎。在合理的范围内冒险,那是勇敢;如果是过度的冒险,却是愚蠢。孩子阅历有限,所以父母的辅导很重要。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玩一些带有冒险成分的游戏,比如荡秋千、滑板、游泳、骑自行车等;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尝试坐过山车、登山、跳水等。
总之,要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不能靠口头说教,而需将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在活生生的生活事件中得到锻炼和考验。只有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代劳,只会让孩子更脆弱
点到为智
对孩子保护得过分,只会使孩子原本孱弱的身体,变得更加脆弱。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生活自理,是对孩子的一项基本要求。但是,由于父母的娇惯、溺爱、包办代替,现在多数孩子自理能力很差。小学生上学、放学,要父母接送,大学生不会挂蚊帐,不会洗被子,蚊帐要让父母帮着挂,衣服、被子要带回家让父母洗。有的孩子甚至大学毕业,结了婚,有了孩子,诸事还要靠父母。生活上依靠,思想上也依靠,自己不努力,不尝试、不动脑筋、凡事习惯等待,就容易造成消极的生活态度。孩子从呱呱落地到将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养成了习惯,对于迟早必须的独立将是极为有害的。
艾森豪威尔,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靠自己的努力考入西点军校,毕业后,他的军事天才使其步步高升,从1941年的上校,一直升到1945年的五星上将。1945年凯旋后,杜鲁门总统任命他为陆军总长。1948年退役,任哥伦比亚校长。1952年参加总统竞选获胜,1956年连任。艾森豪威尔童年时家里经济情况很困顿。也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父母教会了小艾森豪威尔百折不挠、勇敢坚强的可贵品质。
艾森豪威尔的父母从不会溺爱孩子,他们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做家务,比如做饭、打扫卫生等等。他们家还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家规,比如孩子们早晨6点必须准时起床,晚上9点就必须停止嬉戏,上床睡觉。艾森豪威尔家旁边有一块空地,父母会带着孩子们在那儿种上了很多蔬菜,到秋天收获的时候,几个孩子就负责把菜运到城里去卖,然后用卖的钱买他们需要的生活用品等等。
有一年,艾森豪威尔的弟弟因为生病,家里的事情更加忙乱起来。妈妈郑重地把家里的一件“大事”郑重地委托给了艾森豪威尔。这件事就是给全家人做饭。小艾森豪威尔此前根本不会做饭,但是,他想,很多本领都是给形势逼出来的,于是下定决心把饭做好。因为他从来没有做过饭,所以感到还有几分新鲜有趣,做得极其认真仔细。刚开始手艺不精,常常饭菜做好了,家里人吃得直皱眉头。后来,越做越熟练,还练就了一个拿手好菜,就是一种菜汤,家里人都非常喜欢喝。艾森豪威尔高兴极了。
后来,艾森豪威尔上了中学和同学一起出去郊游时,他和另外一个同学负责给大家烧饭。他凭着自己童年时的手艺,不但会烤土豆,还会烧牛排,尤其是做的馅饼令大家赞不绝口。大家都没想到,这个毛手毛脚的小伙子还有这两下子!直到晚年,艾森豪威尔还对自己少年时期的这段经历记忆犹新。他常常津津乐道地给别人讲起这件事。
当然,父母在艰苦岁月中教会艾森豪威尔的,又岂止是做饭呢?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母在他年幼时培养起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终身受益。娇生惯养的生活难以培养出勇敢坚强的孩子,早一天让孩子学会吃苦、学会坚强,就能早一天让他们有胆量独立地走向生活。日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而且在日常生话中也注意培养孩予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时,不论孩子多么小,都要背一个小背包。父母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进入学校学习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更是普遍,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就连有钱人家的孩子也不例外。
而反观国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某所小学的门口一到下午放学时间,就聚集了一大群家长,都是来接自己的孩子的。有的是父母,有的是爷爷奶奶。等到孩子一出来,家长们都纷纷替孩子摘下书包,自己背着。所以,你可以经常看到,那些步履蹒跚的老爷爷,替活蹦乱跳的孙子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得气喘吁吁。
“书包那么沉,会压坏孩子的。”
“孩子学习了一天挺累的,替他背书包,是想让他轻松一下。”
这就是家长们的理由。说来说去,也都是家长的主观意志,对孩子保护得过分,也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以为他经不得一“压”,受不得一点累。退一步说,就算孩子身子骨真的这么弱,家长又能代劳到何时呢?原本孱弱的身体,不加锻炼,只会变得更加虚弱。
独立自主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生活习惯造就的,而习惯是在点滴的生活中慢慢养成的,良好的自主自立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一生的。要想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勇敢坚强的人,就必须从小锻炼其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绝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包办代替,多给孩子提供一个尝试与锻炼的机会,你会发现,孩子并不像你想象得那样脆弱!
培养孩子自强自立
点到为智
凡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当今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残酷,不允许我们营造温室,温室里开不出明艳的花朵。韩国人崇尚的“狮子育儿法”,看起来似乎对孩子有点残酷:在孩子身陷逆境时,父母袖手旁观,不予援助,而是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其实,此为的目的就是教育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一切都要靠自己。这是很明智的育儿法,是值得我们父母借鉴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有这样一首诗告诫天下的孩子:“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代表作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海明威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海明威的父亲是一个杰出的医生,也是一个热心的、有训练的运动员,又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自然界的人。对于儿子的前途和成长,他十分关心,并且为此花了不少的功夫和心思。他教育小海明威时既严格又灵活,随时根据具体的情况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时候他会带着儿子一起出诊,一起钓鱼和打猎。小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对什么事都好奇不已。小海明威就是这样。每当父亲出诊或者出门打猎钓鱼的时候,小海明威经常会跟着爸爸一起去,和爸爸一起穿越茂密的森林,趟过哗哗的流水,眼前的一切对他来说是那么新奇而又有趣,长途跋涉中他的体力和意志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增长了不少见识。
渐渐地,小海明威迷恋上跟着父亲去出诊,他彻底成了父杀的小“跟屁虫”,父亲发现后觉得不妙,他觉得事事依赖父母对孩子成长不利,是应该培养海明威勇敢独立的时候了。于是,小海明威4岁那年,当他又缠着爸爸带他一起出门时,父亲拒绝了他,小海明威不明白的问爸爸;“是我做错什么了吗?”爸爸非常严肃地说:“孩子,你没有做错什么。爸爸只是想让你自己去活动。”然后又补充了一句:“这样才会对你有好处!”说完,他给了小海明威一个鱼杆,并鼓励他说:“大胆去玩自己的吧!你肯定行!”
从此海明威就开始一个人在山林和水边玩耍。后来,等他又长大一些的时候,父亲又给了他一杆猎枪。就这样在父亲的不断指引和鼓励下,小海明威开始了勇敢独立的玩耍时光,他很快就迷恋起并且擅长于钓鱼、打猎,以及探险。
在大自然玩得久了之后,海明威又迷恋上了读书。父亲培养出的那些爱好伴随了他一生。他独立、喜好探索的性格也在父亲的引导下形成了。海明威的创作总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之中,他的作品风格也是独树一帜,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勇敢独立的精神得益于他那明智的父亲。
歌德曾经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著名作家、思想家茨威格也曾说:“世界上最辉煌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起来!”我们使孩子站起来,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学会自主自立,是为了使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从而为孩子的人生奠定立足之本。美国儿童片《小鬼当家》的主人公凯文年仅9岁,却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防范了侵害,抓住了坏人。从这个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家庭教育: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父母疼爱孩子,要有理智的爱,不可偏爱,更不能溺爱。父母的包办代替是造成孩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无形中就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锻炼自己的机会。因此,要培养孩子成为强者,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经过这些锻炼,以后当父母暂时离开时,稍大一些的孩子能够自己待着而不害怕;或者当发生意外情况时,也能够不惊慌、不哭泣,甚至能够自己处理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对培养孩子坚强、勇敢的品质很有益处。
在小洛克菲勒4岁时,有一次,当他看到父亲远远地走过来时,就张开双手扑了过去。但是,父亲并没有抱住他,而是闪在一边,小家伙跌倒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当他哭完以后,父亲严肃地对他说:“孩子,不要哭了,以后要记住,凡事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有时,连爸爸也靠不住的,从现在开始去学会自立吧!”
我们不得不佩服老洛克菲勒先生的远见卓识,他知道勇敢独立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教会了孩子摆脱依赖别人的心理,凡事依靠自己解决。这一点让小洛克菲勒学会了如何去走以后的人生道路。当然,我们没必要去仿效老洛克菲勒先生的作法,但是,他着意去培养孩子勇敢自立的意识,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对孩子自立意识的培养可以从细节抓起,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要培养自立、自强的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小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凡是孩子能做的事,父母要尽量让孩子学着去做,如早晨起床,可以安排孩子扫扫地,晾晾鞋子,洗洗手帕、袜子之类;饭前用抹布抹桌子,准备碗筷、摆放小椅;饭后一样一样收拾、洗刷;放学归来,可让其参与煮饭类的家务活,像择菜、择葱、剥蒜、洗生姜等;爸爸妈妈任一方下班或买菜归来,另一方可叫孩子送条毛巾揩汗、倒杯水喝、打点水洗脸、拿把扇子扇风,搬把小椅让其坐着歇会儿……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父母随时准备在孩子一有困难时就提供直接帮助的做法,往往会剥夺孩子有价值的学习和建立自信心的机会。我们要记住孩子的学习产生于得到结果的过程中。即使结果本身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只有当孩子有了错误的经验,才会有机会去寻求真知。
孩子刚开始动手时,经常会不小心把事情搞糟,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呵斥孩子,否则就会损伤他们的积极性。而应该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孩子大都胆子小,做事前可能会有顾虑——怕把事做坏了。这时,父母要及时地给孩子树立坚定的信心,打消孩子的顾虑。这样,孩子以后就会大胆地做事了。
当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也需要循序渐进。一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不可能要一个依赖惯了的小孩,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一个勇敢独立的孩孩子,必须一步一步慢慢地引导,慢慢地放手。父母可以试着和孩子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约定。比如,父母可以说:以后我每天陪你读书40分钟,别的时间你就要自己做功课。陪读的时间可以慢慢缩短,直到孩子最后不再需要陪伴也可以做功课为止。一旦约定达成之后,父母一定要坚持约定上的决定,执行到底。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想让孩子勇敢坚强,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弱者来看待。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站立,他的双腿才会坚强有力,他的意志才会勇敢坚强。因为勇敢坚强的性格与孩子的独立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孩子能够独立地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才会逐渐形成勇敢坚强的性格,依赖性格的孩子不会形成勇敢坚强的性格。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自己独自生活、独自处理问题的机会。儿童文学家吉姆·法里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这些都要从培养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
勇敢小笑话
小儿子跟人打架很勇敢,一次,儿子问爸爸小时侯是不是也喜欢跟人打架。
爸爸说:“不敢。”
小儿子说:“为什么不敢?”
爸爸说:“我怕打不过人家!”
小儿子说:“那你为什么不喊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