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直接揭示了天地万物之间的联系,也直接揭示了人与天地万物的联系,用《易经》来指导养生处方是一种十分见效的途径。本节从察言观色预测疾病、以柔克刚安度中老年、动静结合强身祛病等几方面,具体举例如何运用《易经》的养生精髓为我们的身体开处方。
辨识信号,预测疾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易经治本修身的养生之道
《易经》坤卦初六的爻辞说:“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说当脚踩到霜时,表明已经进入霜降时节,很快就要立冬了,我们也要准备迎接寒冬的到来。这和后来的“见微知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前瞻性的预测思维。《易经》十分注重对人体健康的各种预测,提倡“防患于未然”,告诉人们疾病的发生要根据身体所提供的一些“信号”,进行及时而准确的预测,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如果把《易经》的这种预测思维运用在养生上,体现出的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告诫人们要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情况。舌头是人体心脑的信号,手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脚是人体的第二个脑,一旦它们出现任何不适,如舌头出现短暂的不利,脚出现短暂的跛行,手指突然出现发麻和发抖,甚至无法正常运作,就可能提示人体患上了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所以我们能从人的舌、手、脚等部位看出疾病的影子。另外,还可通过疾病本身体现《易经》的预测功能。中医学很早就通过观察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器官的排列,以及运用阴阳五行原理来诊断人体的盛衰和治疗疾病。这种诊断原理来源于《易经》,它认为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应该是相对平衡的,一旦阳气发生了偏胜,必然损害阴气;而如果是阴气发生了偏胜,阳气必然受损。如此,人体就会产生疾病,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
《易经》还能根据每年的岁运所主和四时旺衰,预测什么时间段可能会生什么样的病。如《藏气法时论》中记载:“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气交变大论》中也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
人体的每个部位和器官功能都和自身的命理一样,有属于自己的配套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匹配,预测人生各阶段的身体状况;根据形态的异常,预测可能产生的疾病……如此博大精深的奥秘,正是《易经》预测疾病思维的明证。
观面色,知腹脏有变
中医认为,面部色泽的气血是通过经络上注于面而表现出来的,与各脏器的病变有着莫大的联系,因此,当面部呈现不同的颜色时,就表明身体的某个脏器出现了问题。
面呈青紫人的面部呈现出青色或者紫色,并伴有胸闷、心悸心慌,表明有可能患上了冠心病。
面色红润如果成年人出现了如婴儿肤质般红润的脸色,这不一定是好事,有可能是心脏出现了病变,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和心肌梗死者以及有这种疾病趋势者更应注意,因为一旦身体的血液循环不流畅,就会破坏体内的热气平衡,出现身体上热下冷、腿部水肿的现象。如果是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心脏元法正常工作,使体内的热气分布不均,进而出现面色潮红的症状。
面呈黄色一般情况下面色呈黄色多是脾虚的表现。但是如果起病急,则很可能是肝胆功能受损的表现。另外,患有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的患者也会出现面黄的症状。
面呈黑色面色发黑多是肾虚的表现,可以通过进补黑芝麻、枸杞子、核桃等食物补肾。
不仅如此,当人的五脏发生病变,会通过相应的面部颜色表现出来,如:
心脏病变如果上下两唇呈赤色,多为心脏病的初期症状;如果印堂呈暗红色,说明心脏部位患有疾病已经很久了;如果舌卷短、且两颧出现界限分明的赤色则为心病已久的标志。
肺脏病变两眉上发白是肺部初受风邪的标志;两眉间发暗,多是肺部病变已久的证明;右侧颧骨处发红,是肺部有热即将发生病变的暗示。
脾脏病变脾病的初发期,鼻梁呈黄色;脾胃病已久,鼻头会呈暗黄并伴有丘疹;唇色暗淡,并伴有四肢肌肉松懈下垂,则是脾病渐进的表现。
肝脏病变肝病初期,多有双眼下呈青色并有面色污浊的迹象;如果靠近鼻翼处的左脸颊呈暗红色,是即将发生肝病的征兆;肝病如果发生很久,会在鼻梁的中部表现出来,如出现既发暗又发锈的现象。
肾脏病变下巴呈暗红色,多是肾部即将发生病变的提示;整个面色呈暗黑,且伴有下眼睑水肿,颜色发黑、发乌的现象,是肾病已久的证明。
人体是个复杂的机体,应通过脸色的“晴雨表”功能,认识到疾病的深浅轻重,以防患于未然。照镜时顺便好好观察脸上的一些变化,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就能大致掌握,以便及时就医。
眼睛是肝脏健康的晴雨表
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说明肝脏与眼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非外伤引起的祝力下降均与肝气血虚有关。人的肝是否健康,可通过眼睛反映出来。
眼睛呈红色上眼皮如果出现了红色,表明血压和消化器官以及生殖器官功能失常。
眼睑呈棕紫色可能患有肾结石,或者身体的代谢功能出现了紊乱。
眼皮跳动不止眼皮跳动可能是神经系统失常或者肝脏功能失调了。
眼睑水肿说明体内淤积着液体或者黏液,有引起肾脏膀胱功能失调的可能。
眼结膜出血结膜下大量出血,多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引起的。
结膜发炎多由急性或慢性肝病引起黄疸所致。
中医认为“久视伤肝”“久视伤血”是有一定道理的。肝就像人体的一个血库,如果伤及到肝,就会减少“血库”里的血液,眼睛也会随之出现模糊、近视、酸痛、干涩等不适症状。另外,由于眼睛处于全身的最高处,只有气血充足,才能发挥眼睛的正常功能。因此,长时间用眼后如果出现视力减退现象,多是气血虚造成的。
“肝开窍于目。”养肝就能养眼,养眼也能护肝,平日除了多吃绿色果蔬以及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外,不要长时间伏在电脑、电视前,而且隔不久就要换个姿势或者按摩一下眼睛。
从鼻子知肺脏健康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如果一个人的肺功能很好,那么他的鼻窍也会通畅且嗅觉正常。鼻子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主要依赖肺的作用,当鼻子出现了某些异常,则暗示着身体的某个部位开始有病变了。
鼻子呈棕黑色暗示脾脏、胰脏出现了问题。
鼻头发硬暗示血液中胆固醇过高。
鼻边发黄暗示肠胃的消化功能不是很好。
鼻边发青暗示有胃寒。
鼻子与肺息息相关,是由于肺与鼻连通,如果外界的邪气直接伤及肺部,就会导致鼻子的功能失调。其次,中医认为肺为五脏的华盖,其他脏腑的任何病变,都有可能波及肺,引发生活中常见的鼻塞、流鼻涕等症状。
《医林绳墨》中说:“肺主气开窍于鼻,鼻为之病,肺病也,治当以清气为主。”清气即清利肺气。可在每天早上8~10点之间、下午3~5点之间到树下练习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如此坚持可补充肺气的不足。另外,还要多吃蔬菜、控制吸烟量以及加强体质锻炼等。
观口唇之变,识脾胃保养之道
脾是唇、口的主宰,一旦脾不好,便会殃及到胃,脾胃失调就会导致嘴唇干燥难耐。同样,只要调理好唇、口,就能使脾得以健康长寿、益气生血。
一般来讲,人的正常唇色是红润适中、干湿适度的,如果人体有某些异常,就会通过嘴唇的颜色反映出来。如:
唇色过红在中医里,唇色代表着热证,如果唇色过子红艳,说明人体内可能积攒了大量的热,是心火旺的暗示,有可能患有呼吸道炎症。
唇呈青紫唇色青紫并伴有失眠、食欲不振等,可能是机体缺氧或药物中毒的表象。
唇内有黄色这说明有肝炎的迹象,可以判定此时的肝胆不是很好。
唇呈黑色唇色不仅发黑,且伴有腹泻、便秘、失眠、头痛等症状,多是消化系统功能失调的表象。
唇色苍白由于嘴唇的表皮很薄,因此可由它完全反映出血液的颜色来。如果嘴唇过于苍白,说明有贫血的可能。
唇呈黯红嘴唇呈黯红色且伴有喉咙不畅、口臭口疮、耳鼻不通等,多是大肠病变的反映。
双唇变黄当脾脏分泌功能失常,嘴唇就可能变成黄色。这有削弱免疫系统的抵抗力及辅助造血功能的可能,而且极易造成感染。
唇色泛青唇色泛青并伴有胀气、冷热交加、泄泻、腹绞痛等症出现,多是大肠虚寒的暗示。
唇、口功能不好者可通过健脾的方法进行调理,如多吃鲫鱼、小米、苹果、胡萝卜、莲子、猪肚等,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头发也能揭示肾脏疾病
中医认为,人的头发与肾脏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可反映出肾气的盛衰。头发浓密而有光泽,说明肾气旺盛;头发稀疏且易脱落,则是肾气虚弱的表现。这正是“察其毛色枯润,可以现脏腑之病”的写照。
发色苍白这种情况多是营养不良所致,有甲状腺机能失调的可能。
发色枯黄多是精血亏损、肾气不足所致,有患肝胆系统疾病的可能。
发色淡黄或褐色这种情况多是由甲状腺功能低下、极度缺铁性贫血、高度营养不良以及大病初愈所导致的体内黑色素减少而造成,当头发的基本物质减少了,就会渐渐变成淡黄色或黄褐色。
不仅如此,头发的异常也能反映出肾脏的病变来,如秃顶是肾气发散过度所致;头油多则是脾气输布过度,导致因肺气功能下降而引起的脾、肺之病;头皮屑是阴盛阳衰的反应……
人体内的肾就像闸门一般,如果闸门运作不灵活了,就会使水液积聚并加强邪气的猖獗,而且水液的上下波动必然会引起一连串的恶性循环,从而在头发上表现出来。因此,要想让肾健康,就要先保养和修复头发。可以通过梳头的方式养发,最好选择木梳从前往后梳,或者直接用手指,并轻轻加以按摩;睡前尽量不要洗发,而且不要在头发还未完全干就躺下休息,否则极易引发疾病,如脘发、头痛、耳聋等。
破解手部的健康密码
人的手部布满了经络穴位,且与人体器官、气血、五脏六腑息息相关,当它们有任何不适时,就会从手的色泽、形态、经络变化中反映出来。一般来说,正常的手指指甲呈浅红色,软硬适度,而且指甲的下部都有白色的月牙。但是,当指甲有如下的症状时,就预示着身体有某方面的病变。
当指甲呈白色时,用手指按压后放开,如果血色较难恢复,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较差,有气血不足或淤血的现象;如果指甲的色泽较暗,并有多条竖线分布,说明体内缺水,其所对应的器官和组织功能较虚弱。
不仅如此,手指的各个指尖还与各个内脏相对应,如果它们出现问题,则说明其所对应的内脏也出现了某些疾病症状:如果拇指有痛感,说明呼吸系统有问题;如果食指疼痛,暗示大肠有问题,可能会出现便秘;如果中指疼痛,说明体内的疾病已经波及心脏;如果无名指有痛感,则暗示着有头痛或者咽喉痛的可能;如果小指有疼痛,则可能是小肠或者心脏有问题。
另外,可通过按摩的方式缓解疾病,如按摩拇指,可缓解心脏病、过敏性皮炎、咽喉痛以及脱发等;按摩食指,可治疗便秘、慢性胃炎、胃痛及食欲不振等;按摩中指对疲劳、耳鸣、头晕、肝脏疾患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如杲有感冒、尿频、多汗、宫寒、头痛等,可按摩无名指;按摩小指则有缓解肩痛、月经不调、视疲劳、肥胖、失眠及腰痛的作用。至于按摩的方式,可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按压左手的两侧,至有痛感时再坚持10秒;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上下夹住左手的拇指,用力按压,坚持3秒钟即可;最后再换左手按摩右手,方法相同,如此重复数次。
《易经》上认为,从一个小的局部可以看到大的整体,从而小的局部变化可以成为预测五脏六腑的疾病信息。这种说法正是手指在养生方面“见微知著”的表现。
手掌八卦方位,是按照“后天八卦”的方位排列的,即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八个方位在手掌心的位置如图所示。需要注意的是,不论男女,不论左右手,不论手掌或手背,均以大拇指一侧的方向为左、为东,也叫桡侧;以小指一侧的方向为右、为西,也叫尺侧。
年过半百,这样活不生病
《易经》上有“垢卦”“遁卦”以及“天癸”之说,并以“七”、“八”为男女生命的周期,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此时的男女一般在49岁女、56岁(男)左右。一般这个时期的人,正在走向更年期。如果前面的阶段我们保养得好,这个时期就会度过得很轻松,也有使天癸延后的可能。
“婚卦”是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消退的景象,乾卦全是阳爻,盛极而衰。从自然景象上看,上卦为天,下卦为风,像风在天地间流动,比喻上下可以交通相遇。而从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看,则是人的更年期,说明已开始步人中年。而“遁卦”有躲避、退让的意思,是说这个时期要保持一种中正的心态,不浮躁,以退隐的方式使另一种状态展现出来,从而达到人生的美好境界。
当人处在49岁、56岁时,也正是容易生大病的时期,因为此时随着天癸的离去,会使我们失去一定的先天护持;另一方面是人过半百,积压很久的疾患在此时容易爆发出来;最后则是心态的原因,暮年的恐惧加重了心理负担,一时间还比较难以接受这种生活状态。
此时的男女多有肾气虚衰的表现,脏器在此时也不如先前灵敏,因此患上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有的人正是在此时与肩周炎、老花眼结上了不解之缘。要想摆脱这些困扰,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定期体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患上疾病的可能性却越来越大了,并且疾病的种类也五花八门,这就间接地提醒人们要重视体检。尤其是处在更年期的中老年人,更要意识到体检的必要性。一些不明显的疾病只有通过体检才能检查出来,这样才能将一些隐藏的疾病扼杀在爆发前。
留意身体的疾病信号身体虽然不会说话,但是有时候却能给我们一些疾病的信号,如果头发出现异常,可能是肾脏出现了疾病;如果眼睛出现了异常,可能肝出现了疾患;一旦口舌有了不适,则可能提示脾胃有了不适。平时注意这些小小的信号,警惕它们的潜在病变并加以重视,也能防患于未然,给自己的健康把把脉。
平衡心态中老年阶段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一种失落和孤寂感,尤其是退休后儿女不在身边的,更加重了这种“空巢感”。还有对自己暮年的恐惧,觉得自己已近夕阳,更增添了忧愁。事实上,大可不必如此,有道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需要的只是一个良好的心态,可以这样想:忙碌到现在终于可以不用考试,不用为生活奔忙,终于将子女抚养大了,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参加自己热爱的活动了……也许这样的成就感就会冲淡或者赶跑失落感。
回过头来想一想,五十岁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年龄只是个数字,它仅仅是人生的另一个开始。况且人在此时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掌握了足够的社会经验,只要用以退为进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积极对待,就能将“人到中年日过午”的沮丧感驱赶走,拥有“年过半百日中天”的豁达与豪情。
人到老年,以柔克刚安身心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的运行无不影响着人类。人要想养生,就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的规律生活。《易·系辞》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还说明了自然是阴阳运转调和的,因此人们的养生也要注意劳逸结合。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老年人如若明白这一以柔克刚的养生智慧,必能安然无忧地度过老年。
善养五要穴,手到病自除
百会穴百会穴是诸阳之汇,位于人体最高处的正中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用手掌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天坚持2~3次,就可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膻中穴膻中穴位于胸的中心,两手交叉,握空心拳,稍留一点空隙,然后捶打这个穴位。经常捶打这里,可驱散邪气、闷气和郁气,而且还有排泄毒气、延年益寿的效果。
丹田穴丹田在脐下,又称气海,具体部位说法不一。其有“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等称,说明了其位置的重要性。用手掌先顺时针按摩60次,再逆时针按靡60次,每天2~4次,直至丹田有温热舒适感止。
劳宫穴劳宫穴位于手心,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或者将两手顶在桌角上按压劳宫穴,长期坚持可下降心火、强壮心脏。
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每晚临睡前半小时,互相交叉按摩涌泉穴和劳宫穴可以达到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治失眠。可先将双手掌擦热,然后用右掌按摩左涌泉,左掌按摩右涌泉,以此达到下降心火、上升肾水、促进睡眠的效果。
另外,脑部按摩也是养生的方法之一,对老年人来说,玩牌、下棋、写字或者画画,都是很好的健脑运动。“脑为髓之海”,它关系到所有的精神活动,可用十指从头部的前额向后敲打到脖子,间或在头顶按一按。如此坚持可预防老年痴呆等症。
日常生活中的刚柔乡级养生术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可见,以柔克刚符合万物变化规律,万物的道中含有柔弱的特质,由弱变强和弱能胜强,则是客观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小树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而人的发育则是从幼儿到少年、青年、壮年直到老年的阶段发展的,这就说明了客观事物的发展,往往从弱小开始。人的养生也是如此,注意平日的一点一滴,才能成就长寿、健康的体魄。那么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养生智慧呢?
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易经》上讲到阴阳规律说,上至宇宙,下到蝼蚁,都是按照各种规律演变发展的。人要想健康长寿,同样耍遵守生活上的小细节,按时休息,按时起床,遵循一定的作息规律,这样才能让日渐老化的身体有个可遵守的运作依据,才不至于出现状况。
适量饮食,合理就餐饮食可谓是养生的一个重头戏,要说饮食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律,有些人会觉得有些牵强。事实上,有些人的饮食习惯已经坚持了很多年,就像喜欢吃简单、清淡饭菜的人接受不了油腻、多样的饭菜一样,如果非让他们改变坚持多年的习惯,就像突然改变他的进食规律一样,让人难以接受。可见,规律跟习惯对老年人都十分重要,一旦打破它们,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儿。因此,无论是子女还是自己,都不要强迫自己快速地打破多年形成的生活规律。
注意劳逸结合阴阳是《易经》中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是组成《易经》的基础,可以说,没有阴阳就没有《易经》。在中医理论中,讲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换,并且用这些规律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其实,阴阳消长就是阴和阳互相变化的过程,如果阴也不动,阳也不动,那我们这个世界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变动才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因此,要注意劳逸结合,多多运动。
情志养生中医讲究情志,认为七情皆能伤人,而且过激的情绪可能累及到脏腑: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老年人在遇到事情时要镇定自若,冷静对待,而且还要乐观开朗,提高自己的抗逆能力。避免为情志所伤可以为自己建立一道心灵的屏障,帮助自己延年益寿。
易经的运动养生智慧
一动一静皆养生,动静兼修养天年
《易经》中说:“动静相兼而变作矣。”其意思是说动是永恒的,静是短暂的,两者是相互矛盾的统一体。这一动静原理是《易经》中阴阳原理的重要内涵。它提示我们,生命既包括运动也包括相对静止。
如果把这一原理运用到养生上,则说明的是:阳主动,动则生阳,阴主静,静则生阴,因此阳虚的人应以动养为主,阴虚的人要以静养为主。从此不能看出,易经提倡利用阴阳平衡来养生。那么如何做到阴阳平衡呢?
第一,生命在于运动。正如自然界里的阴阳消长一样,人的一生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中,而且合理的运动变化有助于养生。因为运动不仅能使心肌的收缩加强,心肌供氧得到改善,减少患上心脏病的危险,而且有计划的运动还能使身体不健康者慢慢恢复到先前平衡且活跃的生活中。
第二,生命在于静养。属阻的人多有精神亢奋、容易激动、长期处于压力之中等状,而过多的运动会导致阳盛阴衰,所以,只有通过多静养的方式将阴阳平衡起来。要想长寿健康,就要学会静养和养心,如克服急躁冒进的性格、避免过度的紧张、生活节奏不要过于快速、紧跟时代的步伐、养成遇事冷静的心态等。
第三,生命在于激动。这里的“激动”是针对性格内向、多愁善感、情绪容易低落者而说的。这些人的性格中“阴”占了很大部分,要想使阴阳和谐,就要有意识地激发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得乐观、豁达起来,例如可通过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患得患失、多听高亢鼓舞人的音乐、衣着和室内装修的色彩尽量偏向柔和等方式来调整。
生活中我们能看见很多虽年事已高,但体魄康健的人,也见过一些年龄不大,却未老先衰的人,“一阖一辟谓之变”,也许正是他们不懂得动静养生所致。运动养生、静养养生和激动养生是《易经》中对不同体质和性格的人们进行运动养生的精髓所在。
坐久了,不妨散散步
《易经》的太极图给人们展示出了宇宙万物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的事实。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同样需要维持动态的平衡。而要维持这一平衡,就要保持适量的运动。
散步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养生方式。“安长步以当车”说的是可似用步行代替坐车,车坐久了伤身体,而适当的步行则有助于身体的健康。据研究表明,长期坚持散步的人比平时不爱活动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血栓性疾病的几率要小得多。《黄帝内经》中也提到散步养生:“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散”步的妙处就是没有精神角报和心珲乐力,不仅脚步闲散,而且十分安逸,给人一种十分祥和的状态。
说散步是最好的养生方式之一,还由于散步能陶冶人的情操,增强思维能力,诱发思维灵感。而且,散步如果在饭后进行,还能促进食物的消化,使肠胃通畅,减少和避免肠胃疾病的发生。另外,散步能改善人体大脑的能量供给,消除疲劳。如果有少许的汗液流出,还能维持毛孔的缩张功能,将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一些废物排出去。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把散步当成健身的法宝,散步因此也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从现在起,不妨把上下班的坐车换成步行,把茶余饭后的看电视、聊天变成散步吧。
运动静生也要因时制宜
人的一生要经历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季节更迭,就养生来说,同样要遵循这一变更并适时作出调整,如此,才能将养生进行到底。
一般来说,人在20岁左右可进行一些负重锻炼,这样可使肌肉群得到伸展,如健身操、慢跑、骑自行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到了30岁左右时,人的摄氧量会有所下降,耐力也随之降低,可选择伸展运动或者仰卧起坐进行锻炼;待到40岁左右时,随着体质的下降,肌肉的萎缩,运动量最好保持每周2次,而且选择的运动项目应以不损害各关节和一些容易萎缩部位的肌肉为宜。
长时间做同一种运动,会使被锻炼的部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加重赁荷甚至形成劳损,还会使没得到锻炼的部位的血液循环出现障碍以及神经脉冲处于沉寂状态,从而使肌肉失去往日的活力。因此,运动的项目最好多样化,并且交替进行,以使运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运动时,如果体力运动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或看书、思考,或背诵、下棋,这样能使大脑处于清醒状态;将左侧肢体和右侧肢体做交替运动也可起到刺激大脑、延缓大脑衰老的作用;每天坚持“倒走”一段路程,可使人的下肢关节变得更加灵活和敏捷;另外,偶尔做下倒立或者有助于锻炼双足的动作,不仅能增强人体的机敏性,还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