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为智
“小气”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不及时地进行纠正,早晚会变成大毛病。
6岁的涛涛一向“独享”意识很浓,平时在家总是吃独食,让他给爸爸、妈妈分一点都不肯,一次妈妈下班回来吃了他喜爱吃的糕点,尽管妈妈答应明天再给他买,可他仍然哭闹打滚,不让妈妈动他的糕点。他的玩具更是不让别人碰。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亮亮来家玩的时候,看见涛涛正在玩小汽车,便用手摸了摸,嘴里还说:“好神气的小汽车呀!”没想到涛涛竟小气地将小汽车收了起来,并说:“这是我爸爸买给我玩的,你回家让你爸爸给你买呀!”
才6岁的孩子,“我”字在他脑海里竟如此膨胀,将来长大以后,这个以“我”为中心的小气的孩子能不自尝苦果吗?
“你们不准碰”,“这些都是我的”……或许我们都有一个体会,现在的孩子基本什么也不缺,可是却越来越小气,越来越“独”,越来越自私,不和别人一起分享,不会有福同享,别人的就是自己的,而反过来就不成立一—自己的就不是别人的。比如,在别人有好玩具的时候,就和别人一起玩,而当自己有了玩具的时候就一个人玩,不给别人玩。其实,这种现象都是父母在不经意间为自己种下的苦果。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像掌上明珠那样供着,特别溺爱与娇惯,自然渐渐地就形成了孩子这种自私自利,不愿与人分享的行为。
当一位母亲顶着烈日,满头大汗地给孩子买回西瓜时,孩子冲着母亲嚷嚷:“妈,你怎么这么慢啊?我都渴死了!”这位母亲赶忙走进厨房,洗净后切开西瓜,并下意识地尝了尝。这时候,突然背后传来孩子刀子一样的呵斥:“谁让你先吃啊,你赶快给我吐出来!”当时这位母亲惊得目瞪口呆,简直不相信这些话出自自己一直疼爱的孩子之口,顿时泪水盈眶。孩子可能发现自己的妈妈哭了,接着说:“算了,这次我原谅你,下一次可不允许你这样了啊!”这位母亲心如针扎,没想到孩子会这样对待自己!
现实生活中,小气的孩子并不少见。“小气”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不及时地进行纠正,早晚就会变成大毛病。假如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只顾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己的东西无论如何不会给别人,这样的孩子很难有知心朋友,在家里不会知道心疼自己的父母,在外面也不知道关心他人,因此,他们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和别人进行合作。而在这个越来越联系密切的世界里,整个地球都在朝“地球村”的方向发展,互助与合作是无可避免的趋势,谁要是不承认或者是不顺应这个发展潮流,最后的结果是很清楚的。所以,从小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很重要。父母要教育孩子:独乐不是乐,要懂得与人分享,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食品,一般的食品也许会变成美味佳肴,自己的一分快乐与人分享,也许会变成两份快乐。
那么,父母应如何教会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呢?
1.不要溺爱与娇惯孩子
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父母的溺爱密切相关的。有很多父母宁肯亏了自己也不愿怠慢自己的孩子,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让父母分享,父母却在感动之余,常说:“真乖,孩子自己吃吧,全是你的”。其实这样溺爱与娇惯孩子,不仅不会让孩子懂得与人分享,反而会增长孩子自私自利的性格。长此下去,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
另外,不要时时处处都围着孩子转,把孩子看成“小皇帝”。孩子有点芝麻大小的事,只要吆喝一声,我们便放下手中的一切,风风火火地赶到孩子身边。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家庭生活就不能处处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有什么事,得过来跟父母讲,不急的事要等父母的事告一段落再去解决,这样逐渐去掉孩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
2.不给孩子搞特殊化
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环境,父母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自己有愿望,别人也一样有愿望,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比如吃东西时,在家里可把东西分为3份,一份给妈妈,一份给爸爸,如果家中还有其他长辈,也要想到。久而久之,孩子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同时他也学会了分享。一旦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坚决给予拒绝,不可心软。
3.让孩子读一读教人要“与人分享”的书籍
如利奥·莱尼写的《是我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池塘里的3只小青蛙,无论为什么事都要争吵一番,直到在一次洪水中他们不得不一起站在一只大蟾蜍的后背上;如玛丽·安·赫伯曼的《一人一个》,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奥里弗·陶利夫住在一个房子里,在房子里任何东西都是一人一个,但是奥里弗很快懂得,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比一人拥有一个更有趣;如巴巴拉·舒克·黑曾的《蛤蟆是我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当两个最好的朋友都想要同一个蛤蟆的时候,他们发现和别人分享东西原来这么难。
4.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
当孩子主动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人时,要根据孩子的心理需要,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表扬、或爱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分享的价值。分享后的快乐体验可以促进孩子分享行为的再次出现,反之,则会削减孩子的分享行为。可以给孩子做一个分享记录表,父母和孩子共同记录下孩子的分享行为,定期汇总,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成就感。
当然,父母在培养孩子分享行为时还应注意这样几点:父母不应把孩子的东西进行强制性地分享,真正的分享是孩子自己主动、心甘情愿地把物品分给其他人;孩子有权选择可供分享的物品和分享对象,有些时候,孩子愿意把某件物品分给某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这也无可厚非;要有足够的耐心培养孩子自觉分享的意识,不要对孩子的某一次吝啬行为横加指责。
小事也很重要
要让孩子懂得,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孩子不愿与人分享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代表失去,作为父母,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其实并不是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分享代表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