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别为小事误了孩子未来
33269700000029

第29章 重视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

点到为智

人生充满着风雨,充满着意外和艰辛。不要期待世上凡事皆是一帆风顺。父母应该做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自理、自主、自强的能力,让他有胆量独立地走向生活,去搏击人生的风风雨雨。

古时候,一位父亲和儿子出征打仗,当父亲已经成为将军时,儿子仍然只是个小兵卒。一次,战争的号角吹响后,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但里面只有一支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传的宝箭,佩带在身边,人将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厚牛皮打制,极其精美的箭囊,镶着泛光的铜边儿,露出的箭尾一眼就能看出是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造的。儿子心想大喜:这一定是一支神箭。他已经在头脑中想象着“嗖嗖”的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倒下。

果然,佩带宝箭的儿子在战场上非常英勇,无人能敌。当鸣金收兵时,他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忘记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使他一下子拔出了宝箭,试图看个究竟。突然,他惊呆了,原来箭囊里装着的只是一支断箭!

“原来我一直带着一支断箭打仗!”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意志在瞬间坍塌了。结果儿子惨死在乱军之中。

战斗结束以后,父亲捡起那支断箭。沉痛地叹到:“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做不了将军。”

可怜的儿子,妄想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一支宝箭,结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很多时候,谁也帮不了自己,拯救自己的只能是自己。歌德曾经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著名作家、思想家茨威格也曾说:“世界上最辉煌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起来!”我们使孩子站起来,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学会自主自立,是为了使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从而为孩子的人生奠定立足之本。

当今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残酷,不允许我们营造温室,温室里开不出明艳的花朵。韩国人崇尚的“狮子育儿法”,看起来似乎对孩子有点残酷:在孩子身陷逆境时,父母袖手旁观,不予援助,而是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其实,此为的目的就是教育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一切都要靠自己。这是很明智的育儿法,是值得我们父母借鉴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有这样一首诗告诫天下的孩子:“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

日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而且在日常生话中也注意培养孩予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时,不论孩子多么小,都要背一个小背包。父母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进入学校学习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更是普遍,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就连有钱人家的孩子也不例外。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孩子未来的工作、生活乃至孩子的一生,自主、自立能力比读书、成绩更重要,它是孩子成长中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曾经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要让他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自立的习惯和适应能力,方可铸造他们的自立自强的精神,才能为孩子走向未来、担当重任奠定基石。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生活自理,是对孩子的一项基本要求。但是,由于父母的娇惯、溺爱、包办代替,现在多数孩子自理能力很差。小学生上学、放学,要父母接送,大学生不会挂蚊帐,不会洗被子,蚊帐要让父母帮着挂,衣服、被子要带回家让父母洗。有的孩子甚至大学毕业,结了婚,有了孩子,诸事还要靠父母。生活上依靠,思想上也依靠,自己不努力,不尝试、不动脑筋、凡事习惯等待,就容易造成消极的生活态度。孩子从呱呱落地到将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养成了习惯,对于迟早必须的独立将是极为有害的。

美国儿童片《小鬼当家》的主人公凯文年仅9岁,却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防范了侵害,抓住了坏人。从这个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家庭教育: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事实上,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想,他也想依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这种独立倾向通常是由小学3年级开始萌芽,小学4年级的孩子大抵已具备独立的雏形:虽然还是非常幼稚,大部分脱离不了父母为他设定的模式,但他并不完全喜欢这个模式,有时也会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所以,父母事事替孩子包办,只会阻碍孩子独立的发展,让孩子丧失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机会与能力,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脾气,以致无法适应社会的群体生活。

独立自主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生活习惯造就的,而习惯是在点滴的生活中慢慢养成的,良好的自主自立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一生的。要想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从小锻炼其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绝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包办代替,多给孩子提供一个尝试与锻炼的机会,你会发现,孩子并不像你想象得那样脆弱!

著名作家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也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就是一件伟大的事了。”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地处理事情的能力呢?

1.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要培养自立、自强的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小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学着去做,千万不能养成事事包办代替的习惯。如果从小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赖父母,形成一种“安全感”,那样反而容易出大事。

2.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也需循序渐进

一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不可能要一个依赖惯了的小孩,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孩子,因此,必须一步一步慢慢地引导,慢慢地放手。父母可以试着和孩子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约定。比如,父母可以说:以后我每天陪你读书40分钟,别的时间你就要自己做功课。陪读的时间可以慢慢缩短,直到孩子最后不再需要陪伴也可以做功课为止。一旦约定达成之后,父母一定要坚持约定上的决定,执行到底。

3.不要使用失败的暗示性话语

有些父母在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时,总是提醒道:“别这样,别那样,不许做错了。”父母以为这般叮嘱就能使孩子避免挫折或失败,其实结果恰恰相反,这样做不但不能鼓励孩子,反而会大大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因为孩子听到可能失败的暗示性话语,心里一紧张,就更易失败,而且过于担心挫折和失败,孩子心里就会产生如果不做事情就不会失败的心态,这样反而失去了尝试做事情的兴趣,时间一长,孩子对一切事情都缺乏主动尝试的勇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你是真的爱自己的孩子,那就从小培养他独立自强的性格、健康明朗的身心,再练就他一双会翱翔的翅膀,这,才是真正爱孩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不要担心挫折,应该担心的是,怕挫折而不敢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话对今天的父母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事也很重要

对孩子不要管得太多。有些孩子在父母保姆式的照顾下,孩子五六岁了还不能自己吃饭,上小学了不会穿衣服,上中学了书包也得父母收拾,上大学了洗衣服的事还根本做不了……这种保姆式的管。使孩子没有自己动手的机会,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往往父母替孩子想得越多,孩子就会想得越少;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孩子若能这样管下去,管好自己就是容易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