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魅力名镇——崇武
33259600000002

第2章 山川形胜争奇斗异

崇武镇的海岸线上,12个海湾个个金沙碧水,娇媚明丽曰四大岩群处处叠峰垒石曰沿海的众多礁屿更如嵌珠镶玉,千姿百态。

明隆庆三年(1569)温陵郡丞丁一中来崇武督师,曾赋诗云:“孤城三面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既点出这里自然环境的独特,也盛赞这里的富饶与壮丽。

半岛位于喇叭形的台湾海峡的咽喉部位,正处于我国东海和南海的交界地带:朝北,是两岸峰峦连绵的狭窄海峡,属于潮汐来复流、潮差明显的东海海区;往南,海面豁然开阔,进入潮汐上升流、气候暖热的南海海区。因此,这里的气候,既直接被台湾海峡特殊气流控制,又经常受到副热带南太平洋高压的影响,呈现光照充足,气温变幅小;季风明显,大风日数多;降雨集中,相对湿度低等特点。

崇武,枕在大海的怀抱里,泉州湾和大港湾似两条巨臂把它拥抱。这个面积不足20平方千米的小镇,海岸线长达28.8千米。半岛宛如穿云破雾冲向大海的蛟龙,又似神话传说中的海上蓬莱仙境。综合了海山之灵秀,洋溢着朴实无华的青春活力。海域、陆岸、山川无不显现出奇幻的风采。

海域

崇武的海,别有韵致。它,碧波万顷,浩瀚无垠,天真烂漫,恬静温柔;它,浪涛汹涌,潮流湍急,粗暴乖戾,凶悍冷酷。不论何时,崇武的海总把这两种不同的性格一起呈现。初春时有幸还可一睹那海市蜃楼奇观。

崇武的海,肥沃富饶。这里处于台湾海峡高温高盐暖水回流和晋江低温盐冷水团的交汇地带,海水中饵料生物丰富,适合鱼群的生长、生殖和栖息。崇武人世世代代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

崇武的海,通连五洲。古人曾以“海门关不住”的诗句,表达崇武人依靠大海开展对外经济交往的创业精神和拼搏毅力。千百年来,大自然的险恶、当权者的海禁,都阻止不了崇武人开拓海洋产业的步伐。

崇武半岛周围海面,散缀着一群小岛礁屿,宛如嵌珠镶玉,星罗棋布。小者如游鱼,出没浪涛间;大者似卫士,兀立蓝天下。千姿百态,各呈异彩,最突出的是:

青屿位于半岛北侧大港湾。东距白鹤滩500多米,面积10万多平方米,最高处31.2米。小岛朝北方向满布巨岩,岩上附活着天然海藻珍品紫菜。环岛有几处小沙滩,滩边石缝间生长着野草鲜花,一年四季鲜艳夺目,故名青屿。景称“孤屿冬青”。屿南侧海面崇武人称“后海”。海面宛如内陆湖泊,任凭天上狂风呼啸,仍然恬静安谧,为船只避风良港。

尖峰位于半岛尽东海中,距东岞山麓近百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顶端高30.7米,石上长满海蛎,故又称磨石屿。屿的形状上尖下阔呈圆锥形,远看像撒开后正在罩落的渔网。迎面东岞山坡有石丘形似蹲在岸边等待收网的渔人,因此景称“渔翁撒网”。屿的东北方海面散布着5堆小海礁,总称“五屿”,其中最大的为“妈祖印”。东南方海面也有一赤色礁堆称“小赤礁”。此外还有些暗礁,人们说这些都是漏网的鲤鱼。尖峰是崇武半岛最突出的岬角,古称“大岞角”。这一海域气势磅礡,潮水从三面涌来,相互击撞,浪头呈三角形,暗流为螺旋状。

龟屿位于半岛南侧崇武港外港池,西距杂货码头百余米。面积1万多平方米,最高处10米,以形状酷似大海龟而得名。小屿由几块圆滑的巨岩垒成,石间布满各种海螺,石上长着牡蛎。内侧有沿海线及互不相连的小岩群与陆岸相连,退潮时可涉水而过。外侧水深莫测,潮流回旋。这一海域海水五彩缤纷,风推涛涌,在屿边激起阵阵雪白浪花,宛如海龟戏闹泅动,追逐它东侧海面的双礁小屿及西南海面的三堆、白齿二礁。

沙湾

崇武半岛海岸线的沙滩长16.76千米,占海岸长度的58%。岩群把沙滩分割成多处海湾,长的达数千米。这些沙湾潮退如一弯新月,金沙碧水,妩媚明丽,古人称之为“半月沉湾”。各个沙湾独具风貌,给崇武半岛增添诱人的魅力。

东澳内湾位于半岛南岸东部。西起所城东门外庵山岩群东麓,东至东岞山延伸而成的三屿小岛,长3000余米。西侧称“东澳”,早年也曾停靠渔船;东侧称“内湾”,现正兴建国家中心渔港。沙湾潮间坡度较大。冬天,这里似乎进入冬眠状态,尽管阵阵东北大风呼啸而来,沙滩却沉静如常,细浪缓缓滚来又匆匆退去;夏季,海浪顿成翻腾的巨龙,强劲的东南风激起滔滔巨浪,汹涌咆哮,把寂静空旷的沙滩及滩边绿林,烘托得更加壮丽。

沙湾沿岸原是一片荒芜之地,中间耸立一座高34.7米、面积近3万平方米的小丘,称“赤山”,又名“烟墩山”,明代建有墩台派兵守卫。赤山两侧明初建城后辟为牧马场,后改设演武场,现正开发为旅游度假村。这一带是个古战场,曾经历过几次反击外夷入侵的残酷厮杀。明末在近旁小丘上筑石亭以示纪念,称“崇疆厉坛”,清初改建为小庙并立碑,称“无祀宫”。

西沙银蛇位于半岛南岸西部。沙线长3000多米。民间传说此沙线原是半岛西部蛇山石洞里一条修炼成精的巨蟒,想泅水到东侧莲花峰繁华之地游玩,受到守护在江口山下的石蟹阻挠。巨蟒登陆难逞又不甘心离去,即变成沙线在此等待时机,因而称“西沙银蛇”。

如今,沙线东南方崇武港池的古渡头建起了千吨级杂货码头,便于渔舟商舶停靠。沙线西南方的泉州后渚港是万商云集的大埠头。沙线西北侧,联群旅游度假村总建筑面积53800平方米的35幢别墅和6幢小高层已全面落成;按五星级标准设置的假日大酒店也正式营业。

后海大港位于半岛北岸。是由崇武和净峰两个突出半岛环海围绕构成的大海湾。崇武人称为“后海”,地图上标名“大港”。沙线东端是大岞山西南麓的港墘村,西端是五峰山的临海岩堆“蜈蚣山”。

龙溪口俗称岞口湾。位于半岛北岸西侧,夹于阁仔山和五峰后山之间,长2000多米。这里明代以前有一道海水内侵的港汊,称“龙溪”。入海处有溪底村,即是龙溪岞口。这一带早年山丘林木郁郁,溪沟流水潺潺,有供船舶停靠的港口,有工商贸易的街市,沙湾也热闹非凡。清初迁界后,山林受破坏,飞沙填积,溪沟港汊湮没,港口无存,岞口沙湾也成荒滩。

1958年在这片被称“赤湖”的沙地上试种木麻黄树成功。随后建立国营林场,营造500多公顷防护林。后又逐步更新发展用材林、毛竹、果木和观赏林。苍郁的树林,保护了耕地,改善了环境,带来了经济繁荣,也使岞口沙湾出现新的面貌。碧海、蓝天、金沙、绿林,构成清雅别致的幽静环境。不论春夏秋冬,海浪总是温柔地轻拍沙滩,低声歌唱,令人陶醉。与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南岸相比,这里别有一种情调。

岩丘

狭长的崇武半岛上,遍布着十几个基岩祼露的小山丘。花岗岩山延伸入海而成岬角,经潮汐和风雨的长年侵蚀,呈现出一片片质地坚硬的岩群。叠峰垒石,悬崖峭壁,磊落万状。

海门奇观这里现在是崇武古城旅游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它由神奇的“海门深处”和壮丽的“靖海云峰”两个岩群中夹长近300米的“前四铺”沙湾组合而成。崇武的石雕工艺博览城就设于此。

“海门深处”岩群由崇武港湾东北侧的江口山延伸入海而成。岩群的一处陡壁上镌有“海门深处”4个大字。笔力雄劲,没有落款,据传乃黄吾野书写。这片岩群不见高峻却甚为怪异。在那一大片灰白色的磐石巉岩交叠、峡道壁谷相连的石岩中,天然辟出一道约四五米宽、整齐划一、颜色黝黑的石路,直伸向海水中。大潮退尽时也看不到它的尽头。人们传说,从这道石路步入水中,可以到达神话中的龙宫,因此称之为“大海之门”。

“海门深处”的奇岩怪石、悬崖壁谷,提供了极好的乘凉观海条件。崇武的海因处于东海和南海两个不同性格海区的交汇处而多彩多姿。这特点在“海门深处”尤其突出。那东南风和西南风、涨潮流和退潮流的相互交替,让海水显得五颜六色变化万千,细心观赏确会令人神往。1960年国家海洋局就在这里设立海洋观察站,记录每时每刻海洋的变化供研究。

“海门深处”自古游客不绝,留下多处摩崖石刻和众多诗词文章。清末民国初,民间诗人张斗南的五言绝句“石瘦因风削,天长为水牵。海门关不住,空设几千年”,以其含义深刻且通俗易懂而广为流传。

“海门深处”引起人们多少辛酸的回忆,也给予人们温馨而热烈的激励。许怀中教授在散文《海门深处》中写道:“我似乎感到:每一朵浪花,都可以告诉你一个神奇而动人的故事;每一块礁石,都像是一个沉重而艰辛的脚印。”

“靖海云峰”是与“海门深处”。相对相互媲美而又独具风格的临海大岩群。岩群乃庵山的南坡。从山头到大海,一大片巨岩兀立海峤。庵山因西坡有宋代建的佛教庵堂而得名。庵堂则因山临大海常有云雾笼罩而取名“云峰”。庵山下是明代抗倭英雄靖江侯钱储诞生的地方,其地即取名“靖江”。而崇武人所说的“江”其实就是海。

跟“海门深处”的峥嵘峭拔不一样,“靖海云峰”的岩石,长年在狂风巨浪冲刷下显得浑圆肥实。大石坛上有个形似大交椅的地方,冬季能挡北来的冽风,夏季可遮午后的骄阳,晨迎万道霞光,夜观满天星斗,人们称之为“皇帝殿”。传说这是乾隆来崇武坐过的地方。坐在这大石坛上,看那万顷碧波,一色海天,穿浪轻舟,犁涛巨艨;领受那飕飕海风的吹拂,聆听那隆隆涛声的鼓噪,确会令人心旷神怡。实是皇宫里没法得到的享受。

“靖海云峰”巨岩顶峰,崇武城墙蜿蜒其上,气势磅礴。明万历年间曾在此建供文人聚会的朝阳楼,楼建不久因风雨飘摇而倒废,后人称其址为“文昌阁”。今建海拔46米的国际航标灯塔,高耸云天,蔚为壮观,为中外船舶导航。

“靖海云峰”又是听涛的好去处。特别是夏季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那强劲的东南风激起的忽高忽低千变万化的涛声,更是丰富深邃。巨岩下海水中那据说会告诉人们“风快来了”的鹿石,正说明经验丰富的渔人,能够从浪涛击石发出的不同响声中,推测大海气象的变化。

山佳景崇武半岛尽东的大岞山,双峰对峙,三面环海,乃半岛之半岛,神奇中更显神奇。大岞山位于崇武城东约3千米处,由西岞、东岞两座山峰和山峰中夹的小小簸箕湾组成。总面积近4平方千米。西岞主峰高113米,东岞主峰高93.8米。山的西南麓有大岞、港墘、西堡、田北诸村。现住人口2万多,是名闻中外的惠安女集中居住的地方。考古发现的贝丘遗址,则证明4000多年前这里已有先民聚居。

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秀丽的山海奇观佳景,相互辉映,使大岞山成为崇武镇一个独具风采的片区。它的峻奇、雄浑、古朴、清雅等诸多因素汇成的优势,正如朝阳喷薄而出,光芒四射。大岞山有着说不完的神奇故事。这些故事,自然景色夹着远古历史,似假似真,似虚似实,耐人寻味。古往今来,到大岞山游玩的人络绎不绝,面对这遍地奇岩的原生荒山,人们以自己的想象给它命名为“龙喉吼烟”、“白鹤临渊”、“狮石晚照”、“军马洞天”、“渔翁撒网”、“孤屿冬青”、“滴水弹琴”、“玉磬传音”八大佳景,且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

山惠女石塑像1998年3月,在山顶立起一尊由石业名家蒋惠群五兄弟捐建的“惠女雕像”。石像高20米,风姿绰约。娟丽的脸上,一双灵秀的慧眼,眺望辽阔的大海,似在沉思历史,也似在憧憬未来。她点活了这一宝地,现在岞山逐渐形成一处旅游景点。

丰山险石民间叫“蜂山”。位于半岛北岸、岞口和后海两大沙湾之间,由5个山峰组成,形似蜂窝,五峰村古民居散处其间。其后山濒临大港,岩堆陡峭似壁,高48米。上有巨石兀立,轻推即摇晃,似欲滚落大海。然而任凭强台风冲击,它却岿然不动。石坛上镌有“险石”二字,落款已风化不清。这是崇武镇又一尚待开发的旅游景点。

崇武半岛自然环境的奇幻秀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充分地展现,已被列为全国八大最美的海岸带之一。它将更好地造福于崇武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