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南辛赏柴
33241400000085

第85章 五代“进”步蓝本考

柴窑獬豸摆件,是后周辟邪文化之一种。獬豸又名独角兽,神话中獬豸是吉祥之物,它只在履行重要使命时才出现。此处侧重来谈一下它所显现的文字现象,或许提供我们认识事物的新维度。

当有人问起简化字是建国后才兴起的吗?多半会毫不犹豫地予以肯定。笔者在收藏古代瓷器时,常会遇到此类尴尬。猛不丁瞧见獬豸的足踏钱幅上出现简化“进”字时,吃了一惊,这是咋搞的?如果说是仿制,毕竟尚有若干知识点不予支持。琢磨不透时赶紧查寻资料,终于弄了个明白,原来早在建国之前,简化字已经在民间开始盛行了。简体字,始见于公元四—六世纪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的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那时候就已经出现。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和王仁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以后随着印刷术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为雕版印刷,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宋元以来俗字谱》记载的宋元明清1 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

具体到“進”字,如此繁芜的笔画要想在泥胎上显现出来,难度之大可以想见。面对难题,窑工干脆删繁就简,直接用了俗体“进”字。如此看来,到了不“进”实在不行之际,祖辈先民还是自觉践行与时俱进理念的。俗语说得好,活人哪能让尿给憋死?!

当今台海两岸就文字议题颇有呼声,自小马哥提倡“识繁书简”以来,适逢两会召开,有来自天津的潘委员向大会提交了“用10年时间废除简体字”的建议,一时间“拥简派”和“废简派”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一场论战。笔者无意卷入此场论战,只是认为到了不简不行的地步时,顺应历史潮流的趋势吧,毕竟古人早已为我们绘制好了“进”步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