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南辛赏柴
33241400000057

第57章 现代元素拎不清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研究员孙宜顺在《作旧的陶瓷赝品与氧化锆粉剂》中提到:用氧化锆类的粉剂作旧,是近些年新出现的作旧方法,目前快速发展,已经占到赝品的六成以上,使不少古瓷著名老手屡栽跟斗。

八达岭长城青瓷博物馆馆长徐强也曾发表一篇文章《呼吁中国科技界,尽快救救古陶瓷》,文章提及现代元素时指出:仅凭氧化锌判古瓷死刑的做法,不科学、不严肃、不符合事物发展和研究的客观规律,是十分错误的,是极其误事的。

以上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分别触及到了“现代元素”中的氧化锆和氧化锌。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姚青芳研究员,亦曾撰文指出:“造伪者是为了仿造汝窑瓷器釉层中那些‘寥若晨星’的气泡,而在釉料中加入锆石”。予后来曾将后周柴窑拿到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检测中心,对器身釉成分进行了科学检测,均未发现有氧化锆、氧化锌和氧化钡成分,心中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但因所带器物露胎部分过于狭窄,胎成分至今仍悬疑未决。其实哩,也一直犯嘀咕,柴窑数据本就欠缺,检测结果又能表明什么呢?即使胎土中检测出了含有所谓“现代元素”,难道就否定其为老器物不成,怕也未必吧。

讲“怕也未必”是有缘由的,在此提出讨论以求集思广益。先前浏览网上发言时形成一个初步印象,即氧化锆亦属增韧剂,要想做出薄胎器物来,非添加此粉剂不可。如此一来,逻辑抵触随之发生。凡玩古陶瓷的都知道,“薄如纸”的柴器系由晚唐五代所发明,依照当年的科技水平,哪里会有人懂得使用氧化锆之类,但这并不足以影响周世宗及其臣民们,经过不懈地努力,“薄如纸”的后周柴窑,果真就在那个年代诞生出来了。如果说,当年窑工不用添加氧化锆粉剂,也能够造出薄胎器物来,反倒是今天离开了它,便会一筹莫展。真不知是否该去倡导“厚古薄今”?末了,尚须追问一句,如果古人在烘烧柴器时掺加过所谓“神秘配方”,称其为“现代元素”这恰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