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南辛赏柴
33241400000053

第53章 宫廷用瓷漫猜评

在大周柴器的底面,明确无误地出现了“官”字款识,此举着实填补了晚唐五代,尤其是后周显德年间,曾经设置过御官窑这一段历史空白。

后周柴窑器物曾被派作何种用场?这是鉴赏研究时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此前议论种种,有讲是满足国民经济聚财需要的“官窑说”,有适应国土统一需要以满足军需供应的“军窑说”,也有作为“铜禁令”颁布之后以陶代铜,实施宫廷器物改革的“御窑说”。

单纯从实物类型,以及可能发生之用途考量,予以为作为宫廷用瓷的理由,似乎要充足一些。历数后周柴窑鉴藏家之自述,始藏地域蔓延至河南、山西、山东、内蒙等北方省份,大致覆盖了历史上的后周疆域,始藏地域趋于分散这一点,足以说明其时并不限于宫内供御,极有可能曾被作为赏赉使用。

官窑生产的宫廷陶瓷,通具三种功能:一是指皇宫依照典章祖制,开展各种庆典、祭祀所需的陶质礼器;二是满足宫廷生活所需的陈设和使用器皿;三是作为朝廷对于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以及有功人士等的赏赉。

设想一下,假使受赏一件御窑陈设,供在蓬荜生辉的厅堂供人观赏,那在主人心中该是何等荣耀之事情啊!赏赉发端于何时有待探究,已知在我国奴隶制鼎盛时期的西周青铜器物上,铭文内容中就出现过关于祭祀、征伐、纪功、册命和赏赐等的明确记载。

作为深谙陶瓷贸易之道,且讲求节俭的周世宗,郭荣建立皇家御窑,以供宫廷内外种种所需,自然是顺理成章。以陶瓷之质仿金银铜器之形,制精色异的御窑宫廷器皿或正由此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