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南辛赏柴
33241400000025

第25章 生烧现象事有因

唐宋时期,烧制瓷器有“重器不重质”之说。一位研究汝窑的专业人士曾经畅言:“就陈设瓷的整体艺术效果而言,釉比胎更重要,釉色和质感必须做到尽善尽美,而胎没有达到完全致密化关系不大,所以当时为了得到玉质感釉的艺术效果,汝窑的工人有意识地使烧成温度偏低,使大部分产品的胎处于不同程度的微生烧状态。说到的‘生烧’、‘微生烧’、‘正烧’、‘过烧’都是指釉的烧成状态而不是胎的烧成状态。”“汝官窑胎要达到完全致密化或接近完全致密化也并非难事,但汝窑工人并没有这样做,其中必有原因。原因之一是汝官窑的釉都是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能太高,否则就会严重流釉;原因之二是汝官窑是宫廷陈设瓷,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产品艺术外观上,包括造型、做工、釉色、釉的质感以及纹片等方面。”由此可见,官窑器物的“生烧”是追求釉面效果的不二选择。

柴窑瓷器的“微生烧”远比汝官窑要早。有研究者认为:“柴窑乃用柴烧制之器物,以柴供温,其绝对均匀实难控制,而柴瓷胎釉俱薄,加上釉料配方特殊,故极易因受热不匀而造成色斑。”柴窑器物的“天蓝色带黑斑”,既有前人据皇宫实物作蓝本,又有藏家秘珍为示范。其实“天蓝色带黑斑”本来是烧制中出现的“瑕疵”,而今却演变成为后周柴窑的鉴定依据之一。

根据常识,我们假设柴窑的烧结温度或许是在800~1200度之间。但仍不妨得出结论:后周柴器的“微生烧”是为避免产生过多黑斑,而汝官窑调控温度是为了防止流釉。生烧现象发生的原因,正是古代窑工为追求官窑器物达到最佳感观效果,于烧制瓷器中的对烧结温度所采取的调控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