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南辛赏柴
33241400000111

第111章 不及柴窑一片瑛

后周柴窑与隶属越窑的秘色瓷,历来为人所称道。根据大量考古资料分析,越窑的历史可分为起源、发展和鼎盛三个时期。据新的考古资料,越窑瓷器最早出现于东汉,直到唐代晚期,以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才进入鼎盛状态,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瓷色青,著美一时”的秘色瓷,更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成为了越国向周边强势力纳贡的瓷器。扶风县法门寺地宫的开启,使得一直笼罩于秘色瓷器之上的迷雾得以消散。如今对于柴窑瓷器的破解,文物考古和收藏界也正期盼着有像法门寺那样,出现一次众望所归的考古新发现。

由于后周柴窑的烧造历史,较唐末秘色瓷要来得晚一些,得到改良的陶瓷技艺更趋纯熟,加上后周朝廷的重视和世宗本人亲自督导,尽管烧造年限极其短暂,仍然在器形、胎质、釉色、装饰技法、烧造工艺诸方面,同时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体验。清高宗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曾经于乾隆四十九年所作《官窑小瓶》中,赋诗赞叹道:“宋时秘色四称名,不及柴窑一片瑛;下视永宣兹又贵,由来品第鲜常衡。”一语道破了柴窑作品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大清初年,在历代先贤赏鉴古代陶瓷中所占居的显赫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