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梦想家的100张旅行地图(中国篇)
33240200000046

第46章 崇武 烟波处,烽烟起

崇武的确很小,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可以结束在这里的旅行,从城的这端到那一端,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就足够了。这里临近大海,有沙滩、森林公园、海滨浴场、古城门、古城墙、庙宇和宗祠,说到这里,恐怕已经有人开始不屑。是的,这些崇武有的,其他的地方也有,或者比崇武更值得驻足。只是或许。

崇武,若是个人物,必是个风云人物。崇武是座城,600多年前就屹立在这里,大约北纬25度的东南沿海,跨过台湾海峡,对面就是台湾,古城最近的地方离台湾才不过97海里,换算成米,也就是直线距离179644米。500多年来,崇武所在的惠安县城,有船去台湾,只从崇武起航。清嘉庆年间(1805年),《募修崇武所城序》曰:“查崇武澳为商船渡台捷径。”发现崇武是船只渡台捷径的还是在明末,到清代,这条航线已经很成熟了。明清开始,惠安去往台湾的船只更为频繁,有许多乡人移居到台湾。

惠安在古时,由于地形的因素,经济比较落后,再加之饥荒,人们无以为食,惠安的男人们无力养活一家老小,有一点小技能的都搭船去了台湾打工谋生,终归是很近,到台湾就像到自家厨房。也有旧闻说得生动,崇武人带着米糕上船,到达台湾时,还冒着热气,就跟出发前刚从蒸笼里拿出来的一样。移居台湾的乡亲赴台定居下来后,把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冠以家乡的名字,以示不忘祖籍情。崇武民间也在这样的航海活动中,积累沉淀了崇台两地的船渡经验,譬如从出发点崇武到台湾各个港口的航线航向描述。

崇武的海里有古城的气息,大海里那些石头,也不知道漂泊了多久,才来到这个小城镇。明朝的石头搬上了岸边,人们用它们构城筑墙,用它造梁建屋。

2457米的花岗岩城墙,临海而建,东南西北分设一门,南门靠海,城墙内有望台、烽火台,各城门处都有一口井,一道通向城墙外的涵沟。从城墙望出去,大海翻卷着波浪,拍打着岸边。岸边满是乱石,岛屿,和近处的城墙相辅相成。几百年过去了,崇武古城见证了一段段烽火历史,也因此在崇武古城留下了许多故事和历史的足迹。北城门“威海镇邦”相传为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书;城中的狮石台曾是戚继光操练水兵的地方。

崇武的巷子很窄,进到里面,稍不注意会发现走不出去,走着走着竟然走到别人的院落。一个人随意走着,没有什么压力,走得失了方向,复又折身退行,走到最后,发现所有的巷子都通往外围的古城墙,真有城墙一呼,巷内百应的势头。走过一处处民居,有的已经没有人住了,院内生了杂草,石壁上长了青苔。古石头巷子,石头房子,用石头垒成的石头院落,真的像进入到了一个坚实的堡垒里,温暖踏实,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油然而生。抬头看天,蓝色的天空,白云浮动。

这城是这样干净,齐整。

曾经满溢烽烟的石头,赋予了古城坚韧阳刚的气质;而那一片海的彼岸,最是古城的极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