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于赞美别人你就得不到他人的赞美,所以,假如你希望每天都能有愉快的心情的话,那么就真心地说出别人想听的话。
赞美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技巧、一种智慧。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赞美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艺术,能有效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各位白领女性朋友们,回忆你们自己的成长经历,谁没有热切地渴望过他人的赞美?或是美丽,或是聪慧,或是……既然渴望赞美是人的一种天性,那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就应学习和掌握好这一人生智慧。
一位著名企业家说过:“促使人们自身能力发展到极限的最好办法,就是赞赏和鼓励……我喜欢的就是真诚、慷慨地赞美别人。”女性朋友,如果你真心诚意地想要搞好与周围人的关系,就不要光想着自己的成就、功劳,别人是不理会这些的,而是需要去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成绩,不是虚情假意的逢迎,而是真诚地、慷慨地去赞美。
每一位男人都希望能得到女性的赞美,因为他们认为,女性的赞美是他个人魅力的象征,显示了他征服世界的实力,因而会产生很强烈的人生满足感。女性在赞美男性时所流露出的那种目光、那种声音及种种娇媚的表现,无疑会增加女人的魅力,更显可爱,更加迷人,这会使男人产生极大的心理愉悦感,更乐于接受对方的赞美。
有一位女孩子,虽然相貌平平却十分受人欢迎,和她相处过的男士都被她的风姿所倾倒。据说,她总能看到男士的优点,并不吝赞赏。而且最让对方动心的是,每当她赞美一位男士时,她总是目光柔柔地看着对方。她的赞美是任何一个男士都无法拒绝的,因而她深受男士们的喜欢,她对男士们提出的请求帮助的要求总是能得到满足。
较之男性,女人间的相互赞美,更能满足对方的某种内在渴求。当一个女人去赞美另一个女人的服饰漂亮时,她首先是对此认同,并找到了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而一接触这些问题,就会像老朋友一样没完没了。来自同性的赞美,往往会使对方听来十分亲切真实,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欣赏,这会使对方产生一种“知音”的感觉,因而更能增进彼此的友谊,缩短交际的距离。
当然,女性在赞美别人时也要讲究方法,如果方法不得当,不但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1.赞美要抓住时机
恰当的时机和措辞才能使赞美更具效力。爱听恭维话是人的天性,虚荣心是人性的弱点。当你听到对方不失时机地吹捧和赞扬时,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自然也就会高高兴兴地听取对方的建议和意见。
2.赞美要恰如其分
每个人都爱听恭维话,你对别人所说的恭维话,若恰如其分适合其人,他肯定会很高兴,对你就有好感。例如,对青年人应赞美他(她)的创造才能和进取精神;对老年人应赞美他(她)的身体健康、富有经验。对于官员,你若说他生财有道、日进斗金,就如同说他受贿,他肯定不高兴。你应该说他步步高升、两袖清风,他才高兴。对于商人,你夸他人品出众、清廉自持,他肯定说你有病。你说他才能出众、手腕灵活、生财有道、财运高照,他听了肯定美在心里。
3.旁敲侧击,间接赞美
直接赞美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常用的赞美方式。它不通过中介,直抒胸臆,把自己的赞美之情直接向对方倾吐。相比之下,间接赞美则更富有技巧性。白领女性可以通过赞美与他有亲密联系的人、事或物,来折射对一个人的赞美之意。比如:为了赞美一个女性,你可以赞扬她的女儿漂亮、聪明、有出息,或者赞美她的丈夫能干、会来事,这样也可以很好地达到间接赞美她的目的。间接赞美一个人还可以不当面对他表达你的称赞和肯定,而是对别人说,通过别人的口把你的赞美传到他的耳朵里。这种赞美对化解矛盾效果很好。
4.赞美不可言过其实
过分的夸奖对受赞美者有百害而无一益。俄国寓言作家、剧作家克雷洛夫说过:“过分的赞美对于心智是有害的。”高尔基也认为:“过分夸奖一个人,结果就会把人给毁了。”如果你夸奖时随意把事实夸大,把人家的七分成绩说成十分,把人家本来很朴素的想法拔高到理想化的境界,评价失实,只能产生消极作用。
5.赞美要想好恰当的词语
白领女性在表扬或称赞他人时一定要注意措辞,以免词不达意,反令被赞者极为尴尬。我们在列举对方身上的优点或成绩时,不要举那些无足轻重的内容,比如向客户介绍自己的销售员时说他“很和气”或“纪律观念强”之类和推销工作无关的事。我们的赞美中也不可暗含对方的缺点,比如一句口无遮拦的话:“太好了,在屡次失败之后,你终于成功了一回!”总之,称赞别人时在用词上要再三斟酌,千万不要胡言乱语。
6.赞美需有远见卓识
赞美不仅要符合眼前的实际,而且要高瞻远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提升你赞美的高度,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事情还没有最终完成之前,赞美时一定要谨慎。须知,问题往往出现在最后的关头,“功亏一篑”并非偶然有之。比如刚刚夸他两句,却偏偏不给你争气,真是“夸一夸,歇菜啦”。所以,赞美必须具有远见卓识。
在对方想听到恭维话时,不要令其失望。例如你的朋友对你说:“我昨天买了一件上衣,你看怎么样?”这时就算你觉得不以为然,也千万别说“不怎么样”之类的话。你应该说:“难怪你一进来,我就觉得你今天特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