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冠心病一本通
33220300000085

第85章 中医防治办法多

冠心病在中医学上其病因多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饮食不节等所致,症状以心胸疼痛骤作,或胸部憋闷如重压感为主。伴左肩臂疼痛发麻、胸闷憋气、心悸气短以及血脂偏高。中医对此在治疗上,适宜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的不同而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等治疗手法,切不能一攻到底或只知补虚而忽视疏导痰瘀。

专家锦囊

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1)气虚型:可见心胸隐痛、胸闷气短、动则喘息、心悸心慌、倦怠乏力,或懒言、面色白、自汗、舌淡胖、有齿痕、苔薄、脉虚细缓或结代。心电检查可见心肌缺血及各类型心律失常。治则应补养心气、温阳活络。方用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人参、黄芪扶补心气,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以治心悸,肉桂补阳散寒治心痛,纳气归肾治短气、喘息之症,加丹参、当归养血行瘀。麦冬、大枣益心气、宁心神,甘润缓急。

对于气虚型应慎用活血理气化瘀,避免过于耗伤心气。可另选十四味建中汤,补益气血,调和营卫,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黄芪、肉桂、附子、半夏、麦冬、肉苁蓉。其特点温补心肾,忌用寒凉。

(2)血瘀型:可见心胸疼痛较剧,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情志不畅而致心胸剧痛。舌质暗红、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血脉青紫、苔薄、脉弦涩或结代。心电图检查多见心肌缺血的表现,且持久存在,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等。血瘀症可以是独立病机,也可由于寒凝、热结、痰阻、气滞、气虚发展而来。由于血瘀停滞不散,血脉不通,故疼痛剧烈,且痛处不移。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为法则,主方选用血府逐瘀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去瘀通脉,柴胡、桔梗、枳翘、牛膝调畅气机、开胸通阳,行气而助活血,生地凉血消瘀、又能养阴润燥。诸药共成祛瘀通脉,行气止痛之剂。活血药的选用应避免多用、久用,以免耗伤正气。

(3)气虚血瘀型:兼有气虚和血瘀二型各自特点,多见于大面积心梗、老年人心梗及有心梗并发症的病人。在治疗上应结合上述二型的理法方药,有所侧重选方用药。

心绞痛的中医药治疗

(1)寒凝心脉:卒然胸痛、遇寒而发、心痛彻背、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苔白脉迟。应祛寒活血、宜痹通阳。当归、瓜萎各12克,桂枝、厚朴、枳壳、薤白各10克,茯苓30克。

(2)心脉瘀阻:心胸刺痛、痛有定处、两肋胀痛、心烦不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有结代。应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桃仁、虹花各12克,牛膝、生地、当归、赤芍、枳壳、川芎各10克,青皮、砂仁各5克,炙甘草6克。

(3)痰浊内阻:胸痛如窒、憋闷不舒、痛引肩背、气促心悸、苔腻脉滑。应通阳什浊、豁痰开结。瓜蒌、薤白各12克,枳壳、陈皮、半夏、厚朴、桔梗、菖蒲各10克,茯苓30克,干姜5克,白蔻仁3克。

(4)气阴两虚:胸闷胸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怠倦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红少苔、脉细弱无力。应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党参、黄芪、茯苓各15克,生地、五味子、白术、当归、远志、白芍、山萸肉、川芎各10克,天冬、麦冬、甘草各6克。

温馨提示

对于患有心绞痛等心血管病的病人来说,除常规西医治疗外,不妨可考虑采用中医方式进行日常保健,增加抵抗力。常见方法有补阳、滋阴、补气血、调理脏腑等法。其中以“活血化瘀”法(常用丹参、红花、川芎、蒲黄、郁金等)和“芳香温通”法(常用苏合香丸、苏冰滴丸、宽胸丸、保心丸等)最为常用。此外,针刺或穴位按摩治疗也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