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冠心病一本通
33220300000077

第77章 治疗冠心病常用的西药

冠心病临床表现为,多数病人有典型的心绞痛,但也有相当部分病人无明显胸痛,而仅表现为胸部不适或发紧感。但都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甚至猝死。因此,不同的临床表现预后不同,药物治疗措施也有差异。

专家锦囊

硝酸酯制剂

主要包括硝酸甘油、消心痛、5-单硝酸山梨醇、长效硝酸甘油制剂等。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扩张静脉及外周动脉血管及冠状动脉,从而降低心肌氧耗量,增加侧支循环血流,还有降低血小板黏附等作用,从而改善心肌局部及整体做功。硝酸酯类药物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常规一线用药。

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

常用的制剂有普萘洛尔、氧烯洛尔、烯丙洛尔、吲哚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纳多洛尔。β受体阻滞剂由于能降低心率、血压及心肌收缩力,从而降低病人的氧耗量,减轻症状性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提高病人运动耐量。在无明显禁忌症时,β受体阻滞剂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一线用药。与硝酸酯类药物合用效果佳。目前临床已广泛使用。根据病人的症状及心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减量及停药时均应逐渐进行,以防症状加重。

钙通道阻滞剂

常用制剂有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地尔硫卓、尼卡地平等。钙离子拮抗剂可扩张外周阻力血管对冠状动脉起直接扩张作用,能够降低心肌氧耗及增加冠脉血流,某些钙拮抗剂还能减慢心率。钙拮抗剂一般耐受好,增加病人耐力及缓解症状,可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一般认为它们与β受体阻滞剂具有相同的效果,特别适用于某些β受体阻滞剂禁忌的情况,例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及外周血管疾病。老年人对钙拮抗剂较β受体阻滞剂更容易耐受。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氨氯匹定、双嘧达莫、苯磺唑磺等。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它可以降低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血管病变的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每日75毫克口服,即可降低心源性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稳定型心绞痛可以使用小剂量,例如每日75毫克,而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先给较大剂量,每日160~300毫克,1~2周后再给小剂量长期维持。

对阿司匹林过敏的病人可以给予氨氯匹定250毫克,每日2次。应用时应密切监测血象,少数病人可发生严重的白细胞减少,停药后可以恢复。

调整血脂药物

如烟酸、普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对于已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病的患者主要应首选他汀类降脂药。用普伐他汀类药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适当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一种对血管有益的脂蛋白胆固醇),并能明显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此外,普拉固还能抗炎、抗血凝,改善内皮细胞,防止斑块破裂,从而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病。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溶血栓药物

如华法令、肝素、尿激酶、链激酶等。肝素有抑制凝血酶、抗炎、抗氧化作用。静脉使用时先推注5 000U,然后再静脉点滴维持。静脉持续注射肝素,对减轻心肌缺血及心绞痛症状优于皮下注射途径,多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AMI病人。皮下肝素常用剂量为6 250~12 500U,每日2次,持续7~10天。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在使用静脉肝素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以免停用肝素后病情反复。

心肌能量药物

如曲美他嗪类(万爽力),具有改善心肌的能量供应,改善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的症状。应用量为每日3次,每次20毫克。

ACEI或ARB类

如卡托普利或安搏维等,具有改善心肌重构,抑制心脏扩大的作用。

温馨提示

钙通道阻滞剂中的硝苯地平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引起或诱发心肌缺血,严重时可致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首次应用,或剂量偏大及与其他降压药物联合应用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应用时必须注意个体差异,其方法是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除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其他心绞痛,应慎用钙阻滞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