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冠心病一本通
33220300000005

第5章 冠心病与年龄的关系是正比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病例中,40岁以下发病的也可见到,甚至20多岁的人也可见有此病。病房里,20来岁就得心肌梗死的病例也时有发生。国内外研究证明,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从儿童开始的。国外报道儿童初生时冠状动脉正常,然而生后不久即发生改变,到5岁时仅有1/3儿童冠状动脉尚未改变,其余2/3都发生早期黄色脂肪纹,到15岁以后很少见到完全正常。我国进行心脏的病理检查,年龄从初生儿到86岁老人,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的是从儿童开始的,如9岁以下的年龄组中有3.22%,10~19岁年龄组中有10.26%,20~29岁年龄组中有29.56%冠状动脉有早期硬化改变。30~39岁为59.7%,40~49岁为63.7%,50~59岁为77.25%,60~69岁为87.09%,70岁以上者几乎为100%。分析指出,冠心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病变的程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因此动脉硬化,并非从中年开始,而是从幼年逐渐开始的,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病变程度加重、速度也加快而已,因此预防冠心病要从儿童做起。

冠心病多发于40~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且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与年龄呈正比。但是冠心病并不是中老年人必然发生的疾病。有资料表明,自40岁开始,每增加10岁,冠心病的患病率增1倍。男性50岁,女性60岁以后,冠状动脉硬化发展比较迅速,同样心肌梗死的危险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年龄&;gt;50岁,因动脉硬化、血管狭窄1%~2%/年,吸烟、高血压、血脂血症&;gt;3%~4%/年,人群中男性发病率4%,女性为2%;而老年社区男性为70%,女性为56%。

动脉硬化并非从中年开始,而是从幼年开始,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病变程度加重、速度也加快而已,因此预防冠心病要从儿童做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的确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大、中型动脉的结果,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因而人们从青少年开始就应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血管保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集中在20~30岁

冠心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因此,人们往往产生一种表象认识,好象人们40岁以后才开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其实不然。一项最新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始发自少儿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这是我国科研人员首次通过对人体新鲜心脏标本进行病理生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一成果为我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八五”期间,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选取327例15~39岁北京、南京、宁波渔区居民非正常死亡者的新鲜心脏标本,进行病理生理学比较性研究。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总检出率达68.3%,并证实北京仍属动脉粥样硬化高发区,病变检出率达75.8%。冠状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管老化等症状北京人最早在20岁即可出现,而低发区约晚5~10年,这可能与饮食结构有关。从形态学特点分析,北京标本中70%以上的粥样硬化斑块为进展型,如不及时控制,极易发生斑块出血、附壁血栓形成,引起青壮年猝死或诱发心肌梗死。对一组高危人群新鲜心脏标本的研究发现,其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比普通同龄人高出一倍,且集中在20~30岁。这一发现提示:过度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及忧虑、压抑、狂躁、恐惧、绝望等精神因素是导致年轻人过早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冠心病的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程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有资料表明,自40岁开始,每增加10岁,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1倍。男性50岁,女性60岁以后,冠状动脉硬化发展比较迅速,同样心肌梗死的危险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据对北京地区35岁以上的70万人的调查,冠心病和脑溢血的发病率每隔10岁增高3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速度也加快。在性别上,女性在更年期前受卵巢激素保护,很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很少得冠心病和发生心肌梗死,因此50岁以前心肌梗死病的男女比例是9∶1;但是50岁以后,女性卵巢功能萎宿,心肌梗死病人也随之增长,60岁时男女比例为3∶1;到70岁时,男女的比例已接近1∶1;到80岁时,女性略多于男性。这组数字表明,女性更年期后,要特别注意血压、心脏等方面的问题。